蘇玲,何正奎
(甘肅省永靖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永靖731600)
本標準規定了甘肅省黃河流域有機食品馬鈴薯栽培技術、施肥、病蟲害防治、收獲、貯藏及運輸等內容。
本標準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山區,降水量280mm-350mm區域。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 309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T 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GB/T 9137保護農作物的大氣污染物最高準許濃度
GB/T 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GB/T 19630 有機產品
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應在無規定疫病區內進行,遠離城區、工礦區、交通主干線、工業、生活垃圾場等污染源。
轉換期一般不少于36 個月。
有機馬鈴薯種植區與常規農用區之間應有緩沖帶。保證有機馬鈴薯種植區不受污染,防止臨近常規地塊的禁用物質的漂移。
一般在4 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在不產生春寒春凍的前提下適當早播。
出苗期要求苗全苗壯,幼苗上尖下粗,土下白色部分徑粗達0.5cm 是壯苗標準,且無褐斑產生。
發棵期要求葉片圓厚,葉色濃綠,植株矮壯,分枝3-4 個,株高15cm 左右,冠徑15cm-20cm。
團棵期要葉片充分展開,葉色深綠分枝5-6 個,并有次分枝生成株高30cm-35cm,冠徑30cm-40cm。
開花及結薯期要求葉色深綠,并無病斑和蚜蟲出現,株高70cm以下,冠徑達50cm,長勢較強。
薯塊膨大期要求植株生長旺盛,葉片無褪綠現象,無病斑和蚜蟲出現,植株無萎蔫和早衰現象。
地塊選擇:選擇地塊平整,肥力較高,土壤松軟,并前茬為非馬鈴薯種植地塊。
整 地:一 般 要 求 秋 季 進 行,深 翻20cm-25cm, 曬15d-20d,清除草根,前茬作物根茬、石塊、廢地膜等雜物,接雨后打磨鎮壓,要求干凈、平整、細光。
5.2.1 品種選擇
選擇適宜本縣栽培的抗逆性抗病性較強的高產優質脫毒種薯。5.2.2種子質量
種薯應符合GB16715.1的要求。脫毒原種及脫毒一、二級種薯選用無環腐病、早晚疫病感染、無腐爛、無受凍、無機械損傷、發芽率高的種薯。
5.2.3 播前處理
播種前將所需種晾曬5d-7d,并去除腐爛霉變、凍傷、機械損傷薯塊,種薯切塊每人準備2 把切刀,并準備福爾馬林溶液或高錳酸鉀溶液將切刀消毒,當遇到病薯時立更換切刀進行消毒,防治病菌從切口傳播。
5.3.1 播期
一般要求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完成,最遲不超過5 月15 日。在無雨雪天氣的上午播種為宜,避免高溫天氣的下午播種。
5.3.2 播種方法
人畜力播種,采用種兩行空兩行;機械播種宜調節播寬,采用大小行播種,一般平均行距保持在50cm。
5.3.3 播種量與密度
采用大小行種植,平均行距48cm-50cm,株距35cm-40cm,畝保苗3500株-4000 株。種薯大小30-40g,原種繁殖田應加大播種密度,畝保苗4500 株-4800株。
5.3.4 補種
播種時如畜力和機械不能到的邊角地方,采用人工點播。
畝施農家肥3500kg-4000kg。
5.5.1 起壟播種
調好機械以溝寬40cm,壟寬80cm,壟高20cm,穴距28cm-30cm 起壟播種。5.5.2 覆膜覆土
采用120cm 黑色普膜或黑色生物降解膜壟上覆蓋,同時覆土,覆土厚度4cm-5cm。
5.6.1 病毒病防治
當田間出現病毒病病株時,應及時拔除,遠離田塊深埋。
5.6.2 青枯病及黑脛病防治
田間發現少量青枯病黑脛病病株時,應及時拔除,遠離田塊深埋,并用生石灰或防細菌性藥物處理穴位,同時疏通水路,防止植株基部積水,并用防治細菌類藥劑噴施植株,注重地勢低洼處的防治。
5.6.3 蚜蟲防治
農業防治:選用抗蚜蟲品種進行栽培。
物理防治:田間掛黃板進行誘殺。
9月下旬-10 月上旬視馬鈴薯地上部分干枯程度進行收獲,根據天氣情況,早衰早收,晚衰晚收。
機播機收田塊在收獲前7d-10d 進行割秧。
收獲的馬鈴薯要在田間晾曬1d-2d,以晾干水分,殺死部分病菌,老化表皮,防止皸裂。
貯藏時揀除病薯、爛薯、皸裂薯及畸形薯,輕收輕運,防止機械損傷。
貯藏前清理窖庫,將窖庫內殘留的薯塊、草屑、雜物及浮土等清理干凈,并用生石灰或1%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
窖庫溫度管理窖庫溫度一般控制在1℃-8℃,2℃-3℃為最佳溫度。
窖庫貯藏量一般不超過總容積的30%,散藏不超過100cm,包裝貯藏的不超過150cm。
運輸途中不得與任何有毒、有害物質接觸或混運,運輸工具在運輸前后須經清洗并保持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