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富,莫永坤,羅遵喜
(荔波縣農業農村局,貴州荔波558400)
荔波蜜柚是荔波縣精品水果產業的主導品種,近年來,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縣精品水果的一半以上。截止2019 年底,荔波蜜柚種植面積已達4546.67 公頃,總產量6.37 萬噸,總產值1.78億元。荔波蜜柚遠銷全國各地,已成為荔波縣的支柱產業。
荔波蜜柚于上世紀90 年代從福建平和引進培育,經荔波特殊的氣候選育,形成的地方優質特色品種。其樹冠圓頭形,樹勢強,枝條開張下垂,枝葉茂密,葉片大,長卵圓形,葉經揉后無刺激性味道。在肥水充足條件下,一年可抽梢3-4 次,春梢為結果母枝。荔波蜜柚花芽分化在9~12 月份,正常年份4 月上旬開紿開花,盛花期為4 月中旬前后,10 月下旬果實成熟。荔波蜜柚的生長發育需良好的生態條件:年均溫須達18℃以上,土壤PH值在5~7之間,≥10℃的年積溫5500℃以上。荔波蜜柚單果重1500 ~2500 克,果面淡黃色,皮薄、果肉飽滿、柔嫩多汁、化渣、酸甜適度、香氣濃郁,可溶性固形物10.7~12.6g,可食部分68%左右。
品質優良的品種是果實優質高產的基礎,因此,選種是較為關鍵的環節。要選擇接穗品種純正、豐產,砧木抗逆性強,接穗與砧木完全吻合,不帶病蟲源,且根須較為發達的1至2年生嫁接苗,從而利于苗木植后迅速恢復生長。
建園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后期的長勢和掛果的時間,為了提高建園質量,必須按高標準的要求對果園實行統一規劃,合理的劃分小區、配置園區道路及排灌系統,并按合理的密度定植。
2.2.1 科學選擇園地
為實現蜜柚的優質高產,選擇適宜的土壤最為關鍵。在建園時要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松、PH 值5~7之間的沙壤土或紅壤土的園地,還要確保園地陽光充足,如該區域處于山地地段,最好將坡度控制在25°以內,并有良好的灌溉水源和便利的交通。
2.2.2 高標準定植
荔波蜜柚的定植時間一般選在2月初到4 月中旬,春天雨水較多,濕度較大,土壤比較濕潤,苗木的成活率會提高。定植密度應根據園地的立地條件、整形修剪方式和管理水平等確定,畝定植33-40 株。平地及坡度在6 度以下的緩坡地株行距4m×5m,坡地要建梯帶,株行距4m×4m。在定植前一年的秋、冬季把定植穴開挖、回填。定植穴長100cm,寬100cm,深80 cm ~100cm。回填時每穴用枯枝、雜草約30 ~50kg,農家圈肥100kg,實行三草三泥法回填,每層草20cm,泥10cm,最后用細肥泥土壘成饅頭狀,超出地面20 ~30cm,待下陷后再回填至原狀才能定植苗木。定植時,在土堆上挖長、寬50cm 的小穴,將苗木的枝葉和根系適度修剪后放入穴中央,根頸部與地面相平,用手把根向四周理直,再將表土覆蓋根部,向上輕輕提拉幼苗,舒展根系,扶正,使根系與土壤緊密接觸,踩實,覆土蓋平。注意覆土離嫁接口3~5cm,還要將嫁接口處的薄膜處理干凈。定植后馬上澆足定根水,在樹盤上覆蓋稻草、雜草或薄膜,可保濕防旱,并可減少雜草生長。
3.1.1 果園生草栽培
做好果園的保濕保肥工作,禁用化學除草劑,實施果園生草栽培,保護園內小雜草的生長,并視雜草生長情況開展機械割剎還田,將其覆蓋于根部周圍。也可選擇耐陰、矮株、耐踐踏和覆蓋力強,須根為主的草種,如苜蓿及黑麥草等草種[1]。
3.1.2 間作套種
間作套種以豆科作物為主,秋冬季可選擇食葉蔬菜和洋芋、春夏季以黃豆、花生最為適宜,人手不足和土質較差的果園最好套種綠肥。
施肥要根據配方合理進行,主要是用有機肥料,無機化學肥當作輔料進行施肥,同時也要對苗木所需要的微量元素進行合理的配置,向鈣、鎂、硫、硼、鋅、鐵等。根據筆者多年測定分析,蜜柚生產1噸果實,估算的施肥量為純氮10kg 左右為宜,氧化鉀6.6~11.6kg 之間為宜、五氧化二磷為8kg 左右為宜[2]。
整形原則是因地制宜,因樹修剪。整形方法包括拉枝、抹芽、摘心和修剪。目的是達到通風透光、立體結果、省力增效。主要樹形為變側主干形:干高30cm ~50cm 時選留中央干,配置主枝5 個~6 個,主枝間距30cm ~50cm,分枝角45°左右,主枝間分布均勻或有層次,各主枝上配置副主枝或側枝3~5個,分枝角40°左右。
4.2.1 控花控果
荔波蜜柚強枝適當多留花,弱枝少留或不留,有葉單花多留,無葉花少留或不留,抹除畸形花、病蟲花等。可在秋季采用環割、斷根、控水或施用促花劑等措施促進花芽分化。適當抹除春梢營養枝、謝花期和幼果期噴用保花保果劑、硼肥等。提倡人工疏果,荔波蜜柚的適宜葉果比為200 ~300:1,弱樹葉果比適度加大。
4.2.2 果實套袋
在定果后及時套袋,選擇較為晴朗的天氣,套袋前噴一次殺菌劑和殺蟲劑,等風干后就可以套袋。果實套袋不僅可以防止日光曬裂果實,而且還可以防止病蟲的侵害,有效改善果實外觀,提高商品果率。
荔波蜜柚常發性病蟲主要種類有瘡痂病、炭疽病、柑橘銹螨、柑橘大實蠅、柑橘紅蜘蛛、柑橘始葉螨、矢尖蚧、黑蚱蟬、長吻蝽、潛葉蛾等,常年造成的危害損失1.9萬噸,果品質量降低[3]。以農業和物理防治為基礎,提倡綠色防控、生物防治,按照病蟲害的發生規律,科學使用化學防治技術,有效控制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