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茹
(五河縣大鞏山國有林場,安徽 五河233300)
作為原產于北美的樹種,刺槐又名洋槐,擁有發達根系,且木質堅韌,生長快,所以具有易成活、經濟價值高等特點。在城市綠化、水土保持等多個領域,刺槐都得到了應用。而栽培優良鄉土樹種刺槐,能夠為刺槐生長提供更多優勢,促使刺槐的優點得到充分發揮,以便取得理想造林撫育成效,為刺槐種植帶來更多效益。
刺槐原產地為美國阿伯拉契亞山脈和奧薩克山脈,為蝶形花科植物,從1877年被引入國內。最初刺槐在國內作為庭院觀賞樹培育,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伴隨著后期探索研究,發現刺槐擁有較強的耐水濕性和抗腐蝕性,并且生長速度較快,可以在防風固沙、城市綠化等領域得到應用。而優良鄉土樹種刺槐是各地通過開展大量選優工作和多年區域性試驗等研究活動所得到的樹種,能夠適應所在地的環境、氣候,保持快速生長的同時,體現優良性能。栽培該類樹種,能夠進一步把握刺槐形態和生物學特性,為植株科學種植提供科學依據,保證刺槐栽培取得理想成效。首先,由于鄉土樹種可以適應所在地區環境,所以能夠使生長出從刺槐保持高大樹冠和鮮綠色彩,使樹種美觀性得到增強,進而使樹種在生態景觀建造中獲得優勢,充分展現自身觀賞價值。其次,栽培鄉土樹種刺槐能夠使苗木保持良好生長態勢,促進苗木成材,充分展現刺槐木材堅韌、耐磨性強等特點,成為農業、家具等生產領域的優選木材[1]。而刺槐長出的嫩花可以作為優良蜜源,種子可以用于肥皂和油漆的生產加工,為造船業、土木業提供優質原料,因此能夠使刺槐經濟效益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利用優良刺槐進行植樹造林,能夠借助苗木根系伴生的大量根瘤對大氣中的游離氮進行固定,使土壤肥量得到增強。刺槐葉子的分解,也能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增高。刺槐兩側根系深入地面,能夠最大程度保持水土,從而使土壤得到改良,充分體現樹種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實用價值。
在研究優良鄉土樹種刺槐的栽培撫育技術時,樹種栽培地為安徽省五河縣大鞏山國有林場,可以選用地區廣泛種植的皖刺槐。作為優良鄉土樹種,皖刺槐是經過數量、形質和抗性綜合評定而篩選出的優質速生樹種。目前在黃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皖刺槐得到了廣泛種植,屬于重要的造林樹種。
所選樹種為安徽省重點推廣鄉土樹種之一,屬于高大喬木,冠型窄,樹干形率能夠達到0.78。從樹形上來看,樹干通直,冠型圓滿,分枝角在30-45°之間,能夠保持均勻分布。成材樹木高達25米,互生長25-40cm的單數羽狀復葉,樹皮為褐色或淺灰色。樹種葉質厚,顏色鮮綠,托葉刺小且軟,僅1-2年有刺,3年生后基本脫落,因此又被稱之為無刺槐。4月下旬-5月初進入花期,花期多持續13-15天,花序為白色穗狀,香味濃郁,密生成后為下垂狀,長10-20 厘米。結果扁平狀,8-9月成熟,為赤褐色。從生物學特性角度來看,皖刺槐屬于溫帶樹種,可以在降雨量為500-900mm,年均氣溫在5-7℃的地區生長。而安徽地區年均溫度可以達到16℃左右,江淮等地區降雨量在800-900mm 之間,能夠使刺槐保持快速生長[2]。此外,皖刺槐擁有較強土壤適應性,可以在粘壤土、砂壤土乃至石礫土上生長,要求土壤含鹽量在0.3%以下,為中性或酸性,促使根系保持較強萌芽力。目前,皖刺槐具有抗旱、抗煙塵、耐鹽堿等性能,擁有較廣適生范圍,可以作為“四旁”綠化樹種,起到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等作用,是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
2.2.1 苗木繁育
采用種子育苗方式,考慮到刺槐種子擁有堅韌厚皮,需要通過浸泡處理解決種子透水性差的問題。利用60℃熱水對種子進行浸泡,24h 后需要將膨脹種子撈出檢查。針對未膨脹種子,需要重新浸泡24h。連續進行種子浸泡,次數控制在2-3次內。在90%以上種子膨脹后,可以按照1:3的比例將種子混入沙中,在背風向陽位置靜置。沙堆上應覆蓋草簾或塑料薄膜,起到保濕保溫的作用。催芽需要5d,每天應翻動種子,并噴灑清水,直至1/3種子露白芽尖。播種刺槐種子,需要在4月上旬,不能晚于4 月底,應提前完成種子處理。采用無性繁殖方式,由于皖刺槐繁殖能力較強,可以通過插根、嫁接、插條等不同方式繁殖。采取嫁接方式,需要選用剛萌動的砧木,并采用冬藏條實施接穗。如果進行插根繁殖,應將粗0.5-2.0cm 根截成10-15cm 多個小段,在苗床中插入,覆土后覆蓋塑料薄膜,達到保溫保濕效果。采取插條方式,需要對一年生的枝條中下部進行截取,獲得20cm 的小段。在冬天利用沙儲藏后,春天利用萘乙酸溶液浸泡10min,之后按照3-5cm 株距進行扦插,并通過覆膜催芽。
2.2.2 整地播種
在育苗階段,刺槐苗抵抗力較弱,為提高出苗量,保證苗木健康生長,需要選擇肥沃、排水好的砂壤土。在秋冬季節,需要完成苗圃深耕,整地深在20-30cm 范圍,施加60-75kg/hm2的腐熟有機肥和150-225kg/hm2的硫酸亞鐵。播前進行整平,苗床長10m,寬1m,留有水渠和人行道。在春季播種,應采取畦床條播方式,應開2-3cm 深的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播種量在150-225kg/hm2之間[3]。種子上覆1cm 土,結合土壤水分情況適當灑水。在移栽之前,需要加強苗木管理,促使刺槐樹苗存活率得到提高,保證刺槐品質。在幼苗期,還應及時將病弱小苗剔除,并做好除草。在苗高達到3-4cm 后,可以選擇在灌溉或雨后進行間苗。結合苗木生長情況,可以選擇再次間苗。在苗木達到15cm 后,可以按照“去弱留強,去小留大”原則實施定苗,之后重新進行中耕除草。在中耕的同時,需要采取撒施或溝施方式完成追肥。溝施效果較好,施肥量為600kg/hm2。如果采取撒施方式,施肥量應達到750kg/hm2。針對缺苗的位置,應在陰雨天完成補植。在苗木生長期間,應在雨后及時松土和除草,遭遇大雨應加強排水。在幼苗長出3-4 片真葉后及時追肥,8月下旬不再施肥和澆水,避免發生徒長問題。造林選用的刺槐主要采用截干苗,需要保證根系發達,7月底截稍打葉,在45cm 高位置將枝稍截掉,將旺盛側枝去除部分。
2.2.3 苗木栽植
在苗木出圃移栽階段,需要在起苗前澆水,保證根系完整。起出苗后,應將受到損傷或過長主根剪掉,按照根系發育程度和根徑大小分級,選取根長至少12cm 的壯苗移栽,并且無損傷和病蟲害等問題,促使造林成活率得到提高。刺槐造林優選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山地或平原細沙地,地表下50-80cm為粉細沙,應避開地下水位超0.5m 的積水低洼地。在移栽前1d,需要進行整地。針對中層土以上陡坡,坑長徑約1m,短徑應在60-70cm范圍。采用石塊進行埝的砌筑后,可以將表土填入底部。松土應達到30-40cm 深,保持向里傾斜,稍微調高外沿,完成橫坡的品字排列,達到蓄水保土的目標。移栽應在4月下旬或5月初,樹木即將萌芽,樹液已經流動,可以使移栽的成活率得到提高。在苗木移栽前,在水中浸泡3-5d,能夠使根系吸足水分,促使成活率得到進一步提升。栽種前,需要對樹苗進行截干,對10-15cm 的樹干進行保留。在反坡平面位置,完成25cm 深坑穴挖掘,每坑完成2-3株苗木栽種。苗木輕輕放入坑穴后,應使根系得以舒展開來[4]。填土應做到分層踩實,促使根系與土緊密結合在一起,最后在地表形成沙堆。栽種還應避免過深,堆土比苗木根頸部高3-5cm。相比較而言,刺槐種植可以保持稍大密度,因為樹苗生長的首個枝條較弱,接下來兩個側芽才能成長為容易彎曲和擁有較多分叉的旺枝。提高種植密度,有助于刺槐向上生長,保持較好樹形。而移栽鄉土樹種刺槐,擁有良好立地條件,可以將造林密度控制在2400-3000 株/hm2范圍內,株距應控制為1m×2m。移栽前,應按照500kg/hm2量施加廄肥。
2.3.1 抹芽間伐
完成刺槐造林后,由于幼林抵抗力較弱,還要加強撫育管理,保證苗木快速生長。在幼林生長期間,應實施松土、除草等作業,完成擴穴培土,促使苗木能夠從土壤中吸收足夠的養分。為避免苗木嫩芽受損,應加強護林工作,安排專人定點看護,避免牛羊在林地里行走。移栽后,在刺槐快速生長期到來之前,應進行追肥,分別在5月中下旬和7月中上旬完成兩次追肥,進行500kg/hm2綠肥或2.5-3kg/hm2化肥施加。為保證刺槐干型良好,需要加強抹芽處理。在苗木萌芽后,由于幼苗發育較快,容易出現稠密、高低不均等情況,還應在冬季抹芽,將根須上不規則幼芽去除。將弱、低矮的幼芽去除后,每墩只對2-3株幼苗進行保留,能夠保證苗木健壯,盡快成材。在移栽后的頭三年,需要實施間伐。頭一年應完成3次間伐,逐年減少次數,第三年只需要間伐1次,每次間伐應選擇幼林郁閉度達到90%后。在刺槐已經達到可以采伐的程度,需要根據生長條件控制主伐期。如條件較好,主伐期在15-30a 之間。如果條件較差,可以縮短至10-15a。為促進幼林生長,可以在間伐后進行作物間作,如進行大豆、花生等作物的種植,能夠使土壤中的氮磷鉀等元素含量有所提升,從而加速刺槐生長。此外,間作業能使土壤中水分增加,為幼林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2.3.2 修剪整形
在幼苗達到2m高后,需要及時修剪、整形。相較于其他樹種,刺槐分枝能力較強,生長期間需要定期修剪。在自然生長狀態下,刺槐可以形成較大樹冠,影響主干生長。在不修剪的情況下,刺槐年均生長量僅能達到80cm左右,修剪后可以達到180cm。所以在刺槐造林過程中,需要通過正確修剪保證主干迅速生長,使樹形保持優美,滿足生態綠化要求。修剪應選擇在5月中上旬,在新枝達到20cm 長后可以將其中一個當成是主干,其余進行剪稍處理或摘心,促使主干延長枝得到快速生長。修剪應避開夏天,以免剪口下同時有多個枝條生長出來。修剪過程中,應保證主干延伸枝條強壯、直立,處于樹苗頂部。采用專用高枝鋸將上部和側部分支逐一截斷的過程中,應保證削刃比主切削刃低,將莖尖1/3到1/2 位置剪掉,最終完成弱枝修剪。在樹苗修剪過程中,前三年應保證主干相對低,其余枝條進行減薄處理,需要按照樹冠與樹干比例適當修剪。在移栽4a 后,修剪比例從1/3變為1/1。移栽5a 后,刺槐修剪應注重整形,將冠部強競爭性枝條和貧弱枝條去除,完成優良樹干培育。
2.3.3 病蟲害防治
在刺槐生長期間,容易發生病蟲害。為保證造林效果,還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刺槐尺蠖作為常見病蟲害,包括幼蟲和成蟲兩類,冬季可以通過蟲蛹過冬,在來年2 月從土地表層中鉆出,對刺槐葉子進行采食,嚴重時能夠在幾天內將刺槐葉子吃光,最終導致植株死亡。而尺蠖產卵后會吐絲,使得刺槐葉子上密布蟲卵,給植物光合作用帶來影響,從而引發刺槐枯死問題。在疾病防治方面,需要在幼蟲階段采取搖晃樹枝等物理防治措施使蟲子掉落,通過集中焚燒減少幼蟲數量。殺滅低齡幼蟲,可噴灑1000倍的25%滅幼脲1號膠懸劑。針對高齡幼蟲,可噴灑孢子含量達到100x108/ml 以上的500-1000 倍的BT乳劑[5]。紫紋羽病也是刺槐常常感染的病害,在雨季容易在整個幼林中蔓延,具有較高發病率。在發病初期,刺槐根本將出現紫紅色菌絲,發病后期將變為黑褐色,產生根狀菌素。對苗木進行仔細觀察,能夠發現患病苗木枝葉呈黃綠色,嚴重時將干枯死亡。在疾病防治方面,需要采用石灰、硫磺粉等藥物進行土壤消毒,并在莖基部嫁接新根時提供充足養分,以便使疾病得到有效預防。此外,刺槐還可能感染種子小蜂,蟲卵將在果實表面分布,為黃色點狀。幼蟲通過啃食刺槐果實生長,導致種子表皮損傷,出現褶皺、腫大等現象,最終發生死亡。因此從種子篩選階段,就需要加強檢疫,以免引入病源。針對幼蟲,可以通過熏蒸等措施進行防控。針對成蟲,需要通過噴灑50%殺螟松乳油2000 倍液等綠色無毒農藥控制害蟲數量。
按照上述方法進行刺槐種植,可以做到一次造林成功,使苗木成活率達到90%以上,可以起到促進幼樹生長的作用。選取鄉土樹種刺槐,緩苗迅速,可以迅速適應造林環境,避免反復補植情況的發生,從而使造林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栽培優良鄉土樹種刺槐能夠為植株生長提供適合的環境,也有助于管理人員全面把握樹種生長習性和形態特征,從而使刺槐栽培效果得到保證。在實際種植過程中,通過科學育苗和合理栽植,有效開展造林撫育管理工作,能夠使苗木成活率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時,促使刺槐保持良好生長態勢,最終充分體現樹種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