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啟臻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qū)農業(yè)局,廣東汕頭515800)
品種及秧苗素質:汕優(yōu)2號,單株鮮重2.39g,鮮物含氮率0.71%,單株苗數(shù)3.66 條,葉片數(shù)12 片。
播插期:2 月4 日播種,4月15日插,7月23日收割,秧苗期70天,本田期98天。
面積及規(guī)格苗數(shù):760.4m2,規(guī)格23.1cm×16.4cm,每667m2插17608科,基本苗數(shù)64400,高峰苗34.5×104,有效穗19.28×104。
土壤:質地砂壤土,容重1.419g/cm3,耕層20.5cm,耕層土重19.41×104kg/667m2。
施 肥:折667m2施 純 氮21.6kg(化 學N占58.7%),P2O511.3kg(化學磷肥占39.8%),K2O21.3kg(化學鉀肥占58.7%)。
產量構成:每667m2有效穗19.28×104 穗,每穗總粒160.9粒,實粒142.5粒,結實率88.56%,千粒重28.7g,理論產量788.6 kg,實收產量757.9kg。
750kg/667m2級別的土壤供氮指標初始模式:Nt=
運用“氮調”技術,可以有效地探知水稻高產田塊的土壤供氮狀況,弄清可控指標的變化動態(tài)及具體的數(shù)量關系。
耕層深厚利于養(yǎng)分調節(jié)。在水稻生育過程中,從插后回青至始穗基本上是直線上升的,這主要是土壤供氮容量增加的結果。
由于生物產量的直線增長,群體量偏大,這是吸氮偏多的表現(xiàn)。
壯秧的標準問題。該高產田采用的秧苗有幾個特點,一是單株鮮重大(2.39g),具有二個以上的秧田分蘗(單株苗數(shù)3.66條),鮮物含氮率適中(0.7%左右)。由于帶不同蘗數(shù)的秧苗在總體分布中接近于正態(tài)分布,所以要選定某一帶蘗類型秧在大面積生產上是不經(jīng)濟,也不可能的,所以,單株鮮重宜作為主要的數(shù)量指標,輔以葉齡及帶蘗平均數(shù),而鮮物含氮率是重要的質量指標,過高則過嫩而抗逆性差,過低則分蘗力弱。
氮的調控方法:按下式計算驗證田耕作層土壤重量:耕層土重(104kg/667m2)=耕層厚度(cm)x 0.9x104kg/cm;再 按耕層土重在選用相應的土壤供氮指標模式。例如:有兩塊稻田,測得其耕層厚度分別為11和15cm ,按上式計得其耕層土重分別為9.9和13.5(×104kg/667m2),故可從表七中選用NT10和NT13.5等土壤供氮指標模式;然后根據(jù)所選用的土壤供氮指標模式,按“水稻氮調法”的測試和計算方法,分別在插秧前、分蘗始盛期、幼穗分化一和四期實行測試施氮。
磷的配施方法:插前測定土壤速效磷含量,按下式計算過磷酸鈣施用量,全作基肥。過磷酸鈣施用量(kg/667m2)=( 40-速效磷實測值)×10-6×耕層土重÷0.12。
鉀的配施方法:插前測定土壤速效鉀含量,并按下式計算氯化鉀施用量,分別在夠苗期及幼穗分化期與氮肥配合施用,另外,對部分土壤含鉀量低于50mg/kg 的田塊,用20%的施用量作基肥。氯化鉀施用量(kg/667m2)=(150-速效鉀實測值)×10-6×耕層土重÷0.6。
堅持夠苗曬田,其它管理同大田生產。
在驗證田中設無追肥小區(qū),監(jiān)測氮、磷、鉀吸收動態(tài)。
26 塊驗證田的耕層厚度、土重、速效氮、磷、鉀含量差異很大,C,V達13.8~61.7%,通過應用新模式群調控施肥后,能促進穩(wěn)產高產,稻谷單產的C.V低至6.3%,定義域在604~746之間,平均667.1kg/667m2,是新模式群設計目標產量的88.9%。
無追肥區(qū)(基礎肥力區(qū))的氮、磷、鉀吸收量分別達驗證區(qū)的67%、71%、67.5%,可見培肥地力對高產栽培的重要性。同時,也證明無論追肥與否,水稻對氮、磷、鉀的吸收比例約為1:0.16:1,這是由水稻生理所決定的。
設土壤可供氮起始值2)為X(kg/667m2),得當造純氮施用量Y(kg/667m2)的廻歸方程為:=24.1373-1.6687 X( r=0.8619**n=26 ),單產的定義域應為604~746kg/667m2。
由黃繼茂等建立的水稻“氮調法”,其方法原理不僅適用于單產500kg/667m2水平,也適用于更高的產量層次採用,它既可作為某一產量水平的供氮指標模式,更是探索和建立再高產模式的有效方法,在高產再高產的研究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可與超級雜交稻配套推廣。
在“氮調”基礎上,建立新的施氮廻歸方程式,并參照本文2.1方法,就配套成650kg/667m2級的優(yōu)化配方施肥法,這樣更便于大面積推廣。
深耕和增施有機肥是創(chuàng)造再高產的重要基礎條件如下:
從驗證田可估算出每產出1kg 稻谷,必須要有180kg 耕層土壤作為水稻生長的基質,若是推廣超級雜交稻,要求單產達到800、1000、1200kg,則耕層土重應達到14.5、18.1、21.7(104kg/667m2,),即厚度16、20、24(cm)。
高產水稻所吸收的養(yǎng)分,來自土壤的比來自追肥的還多,所以,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是再高產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