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偉,范磊
(松潘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四川松潘623300)
包蟲病是一種人獸(畜)共患寄生蟲病,主要發生在高山草甸及氣候寒冷地區。我國包蟲病病冽主要集中在青海、西藏、四川、新疆等西北地區,多是由細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引起。西北地區多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支柱,但是由于防治不及時、幼蟲生命力旺盛、衛生不過關等原因,導致包蟲病發病率呈現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著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和畜牧業的健康發展,所以,做好包蟲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緩。
本病的一般表現為發熱、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牦牛在放牧過程中時而離群,有的向前沖撞,搖頭,轉圈,頭頂物不動等神經癥狀。
急性型表現為發熱、食欲下降、呼吸和脈搏數增加。出現強烈興奮,做前沖、后退或圓圈運動。有的精神沉郁、頸彎向一側、磨牙、躺臥、離群,多在幾日內因患有急性腦炎而死亡。部分耐過的牦牛可轉為慢性型。在慢性型患病牦牛中,當有少數囊泡寄生于腦部組織囊泡沒有在腦組織的四周產生壓迫時,往往不出現癥狀。囊泡較多且逐漸增大時,壓迫腦和脊髓嚴重,出現神經癥狀,其癥狀由多頭蚴的寄生部位決定,如直線奔走、抵住障礙物不動、轉圈、后退運動、角弓反張姿勢、站立或運動都失去平衡、行走時步伐蹣跚、麻痹等。
第一,給畜牧業經濟造成嚴重損失。由于成年牦牛等動物在患病后,其生產性能會降低,飼養周期會延長,部分患畜還會因為實質器官所發生的病變導致器官萎縮和功能退化,嚴重的還會造成患畜的死亡。再加上,細粒棘球絳蟲寄生在牦牛的肺臟、肝臟、脾臟、心臟、膈肌、腎臟等實質器官,在檢疫不嚴格的情況下會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第二,對養殖人員身體的影響。相關研究表明,包蟲病高發區域人群感染率約l%;人體棘球蚴病70%發生在肝臟,20%發生在肺臟,其余1O%發生在其他器官。對于感染包蟲病的患者只能通過手術進行治療,但術后的復發率高達l5~55%,還容易引起多器官的散播感染。
治療包蟲病,預防是關鍵,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有關部門要嚴格檢疫制度,對現有檢疫制度的漏洞進行規范、完善。對于牲畜的尸體、廢棄的生化垃圾等等防疫站嚴格監管,進行無害化處理,從源頭上防止細菌的傳播。此外,防疫站要定期對畜牧區、養殖戶的圈舍、食物、水源以及牲畜數量進行檢查,確保牦牛飼養的安全透明,防止胡亂丟棄牲畜現象的存在。通過制度和法律的威嚴來為牦牛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
控制牧場周邊的家犬、野犬數量,對其定期使用5mg/kg 吡喹酮或15mg/kg 阿苯達唑進行定期驅蟲,對收集犬糞便、污染的墊草等進行集中堆積深埋或焚燒處理,徹底殺滅蟲卵,遏制病原菌的擴散。
在牦牛舍飼過程中要做到定期清掃圈舍衛生,清洗牦牛體表保持清潔,保證圈舍干凈和通風,其次對飲用的水源也要清潔干凈,避免細粒棘球絳蟲的蟲卵污染;其次要注意養殖人員自身安全防護,避免被感染;放牧牦牛要盡量選擇干凈、優質的牧草,注意清潔草場周邊的犬糞便。
高原地區的牦牛多以放牧為主,加大飼養管理難度,因此要組織畜牧獸醫專家制定適合本地區畜牧業健康發展的科學養殖技術規范,加快生態養殖場區的建設,大力推廣現代養殖和獸醫保健新知識,全方位推進健康養殖的意識。
人們安全和衛生意識的提高是牦牛防治工作的關鍵,要通過發放宣傳單、組織養殖知識大會等舉措讓人們意識到牦牛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強防治宣傳,增強人們的防治意識,同時教給人們如何科學有效的飼養牦牛,掌握飼養牦牛的專業知識,做好防治工作。只有每個人都了解了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具備相關的技能,防治工作才能真正做好。
牦牛包蟲病又稱牦牛棘球蚴病,是由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動物小腸內的多頭絳蟲的幼蟲棘球蚴感染牦牛而引起。在此病傳播感染期間,犬類是棘球蚴的終端宿主。為此,做好養犬管理,定期組織驅蟲,對遏制牦牛包蟲病的流行意義顯著。同時,注意規范牦牛養殖管理技術,注意養殖場地環境衛生,營造良好的牦牛養殖環境。此外,根據以往此病的防控經驗,想要徹底根除此病難度較大。為此,對此病的防控要作為一場攻堅戰來做,思想上意識到此項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需要我們常年堅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