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鐘鳳宏
摘 要: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尤其是經(jīng)濟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社會改革深水期問題也是很突出的。主要表現(xiàn)在后工業(yè)化時代中思想價值體系滯后于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不再適用于新的社會情況,新的價值觀體系尚待完善。突出表現(xiàn)在大學生領域價值觀的偏失,大學生作為未來祖國發(fā)展的棟梁之才,是民族的希望,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因此,幫助大學生樹立完善正確的價值觀體系意義深遠,文章從中西方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視域中進行比較分析,找出解決大學生價值觀問題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大學生;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青年要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由此可見青年人價值觀的重要性,而大學生又是青年人中的精英成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是關乎個人命運、社會發(fā)展和祖國的繁榮。
宋代大哲人張載《橫渠語錄》中提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語道破中國學者對自身使命的定位,以及對價值觀的取向。“為天地立心”指的是天地本為自然所有,本是無心可談。學者應通過對天地的感悟,將心得廣泛的分享,從而建立人倫天倫的秩序。這里的秩序與萬物并存的繁榮,則應該是天地之心;“為生民立命”指的是學者要有責任心要為民請命,正所謂“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學者的使命必須包含為人民伸張正義保護萬民所有,《孟子.盡心上》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學者的命運與百姓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為往圣繼絕學”,天地君親師,老師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神圣的地位,學者就應著書立傳傳道解惑,將圣人的思想發(fā)揚光大;“為萬世開太平”是指歷代學者的最高追求,世人安享太平,海晏河清,國強民富達到理想中的世界。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價值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百家爭鳴,文化活動空前繁榮,而每一種文化的內在都是有其獨特的價值取向。因此也可以說文化爭鳴的背后,是價值觀取向的碰撞。在文化思想的碰撞中形成了中國最核心最內在最本質的價值觀取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價值取向首先主要體現(xiàn)在“邊界意識”,先人為我們的行為規(guī)范劃定了邊界和范圍,在“方圓”之內杰克作為;其次主要體現(xiàn)在對自身的約束,也就是要克制人類固有的或者后天形成的不正確行為和思想;最后主要體現(xiàn)在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與時代天下的緊密結合。
(一)“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中國古代的學者清晰的劃定了價值取向的范圍,為自己的價值實現(xiàn)做好規(guī)劃和準備。“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從孔子的這句話來看,禮就是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取向的范圍標準。一切要以禮來行事做人,違反了禮就逾越了雷池,自然要受到懲戒。
孔子渴不飲盜泉之水的典故看似僵化,但也透露出圣人的價值邊界意識是高于一切的。進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個人以及社會價值體系,“三綱五常”“長幼有序”都是在價值體系邊界確立后形成的具體行為規(guī)范。
同時,古代的圣人先賢也成為這種價值體系的最早遵守與推廣者,可謂“朝聞道夕死可矣。”古代的學者大師是載道傳道的先行者,通過圣人的影響這種以血親關系為紐帶的價值邊界思想得到推廣,成為全社會遵守的價值尺度。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性,這種價值體系帶有階級的烙印和許多糟粕的成分。但這種范圍劃定的理念,值得當下大學生廣泛學習,只有以“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為價值范圍,才能實現(xiàn)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
(二)“克己復禮為仁。”
價值取向范圍邊界的確立是完善價值觀的第一步,范圍邊界確定關鍵在于執(zhí)行和養(yǎng)成。人有饑食渴飲的生存需要,更有彰顯自己個人意識與價值實現(xiàn)的權利。同時,這些“欲望”都可能成為與價值取向對立的矛盾。
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價值觀的形成,必然伴隨著嚴苛的約束。這種約束是價值觀的理性與自身“欲望”制衡的機制。宋代大哲人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就是約束的體現(xiàn)。
在不斷的自我修身的過程中,中國古代先賢完成了人與天道的合一,也完成了自身與價值體系的融合。所以古代先賢自身就是價值取向的象征,而實現(xiàn)價值體系完善的關鍵就是自我的約束。這種約束是對人自然屬性的克制,是社會人的標志,也是文明社會構建的基石。
(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中國古代先賢的價值取向絕不僅僅是只是做好自己,而是有更高的訴求和上升。做好自己堅守自己的價值取向只是基礎,更高的價值追求就是“兼濟天下”。
正是有了這樣高度的價值歸宿,一代又一代的先賢將自己畢生的精力和才華,都致力于天下的興旺。因此這種價值體系觀念是摒棄自我的私利摒棄功利的貪欲,是真正為國為民的初心。中國共產(chǎn)黨正是傳承了這樣的初心和使命,始終堅持這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華人民謀幸福的價值取向。當代大學生也應深刻的理解這一價值體系的精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二、西方文化中的價值觀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臘,古希臘文化從神創(chuàng)世界到追尋哲學本體論的答案,從智者學派的質疑到公元一世紀基督教的產(chǎn)生,從大陸唯理論到英國經(jīng)驗主義,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啟蒙運動,西方文化一直圍繞著人與制度、創(chuàng)造與推翻,來續(xù)寫西方充滿人性與反思的價值取向。
(一)“人為自然界立法”
西方文化產(chǎn)生于神創(chuàng)世界,不同于中國文化的敬畏思想,西方文化的價值取向一直在凸顯人的尺度。其中康德的“人為自然界立法”最具有代表性,這一理論既突出人的重要性,也為神留有發(fā)展的空間。
“人為自然界立法”將人的認知能力界定為先天的屬性,自然界的事物只不過是填充人認識的后天材料。這一論斷不但完善了認識論知識來源的真實可靠性,更是凸顯出人的與眾不同,人的價值尺度,為后世人本思想與人文主義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整個近代西方的文化思想都在解放人性,后工業(yè)時代的西方價值體系整是建立在以人為核心的理念下。值得關注的是人性的綻放無疑極大程度的肯定了人的價值,但同時我們應該注意這里的人是指個人。這就致使西方以人為價值尺度的道德體系,發(fā)展到最后并沒有與社會國家相聯(lián)系,反而走向了極端的自私個人主義。這也是西方青年人普遍的價值觀情況的代表,自我意識超出一切,缺乏價值的高度與應有的包容。
(二)契約精神
人作為西方文化價值尺度的第一標準,面臨著諸多問題,因此引進了契約的精神來約束人的行為。
荷蘭大思想家格勞秀斯為近代西方契約精神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格勞秀斯的經(jīng)典理《海上自由論》建立起第一個海上秩序;英國人托馬斯·霍布斯創(chuàng)作的政治學著作《利維坦》,更是明確提出社會契約以及國家法制概念;法國人盧梭、洛克在先人的肩膀上,最后完成了近代意義上的社會契約論。
不能看出西方的文化思想家們力圖用契約的精神,來約束人性的發(fā)展。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約束思想殊途同歸,但同時也要明確中國的約束是由內而外的自我修養(yǎng),西方的約束機制強化了外部的力量。
(三)“存在即合理”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提到“存在即合理”,這一偉大命題是對西方文化中的價值體系思想高度的凝練。合理性成為解釋西方價值體系多樣化個人化的最好詮釋,彰顯出西方價值體系中的自由。人性的彰顯是自由,社會契約是為了保護自由。合理性的發(fā)展似乎完美的融合了西方價值體系,肯定了人性也認同了約束機機制,也給予了價值觀體系走向更高的空間,但同時也缺乏社會體系化的和集體超我價值的實現(xiàn)土壤。
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價值體系強調了邊界意識與自我約束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觀點,西方文化中的價值體系充滿了對人性的肯定與對契約精神的尊敬以及對萬物發(fā)展合理性的認同。
中國的修身西方的人性解放,都強調了對人的重要性。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的形成,也必須堅持人性的原“仁者愛人”,將自己的人性發(fā)展人性實現(xiàn)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同時,中西方文化中的價值取向,都強調了約束的重要性。無論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約束,都是價值觀形成后必須遵循的原則。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價值觀點,始終與人民與社會與國家的命運相聯(lián)系,將最終的價值實現(xiàn)與民族的復興相結合。正是契合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夢”思想,當代大學生也必須相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價值觀形成的營養(yǎng),到最艱苦的基層中磨練自己的意志,以青春之血鑄就青春之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德親民至善,應成為所有大學生共同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王偉.增強我國民族團結教育的時代性與實效性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03):49-53.
[3] 衛(wèi)松,楊昌儒.新時代中國民族團結“建構性”與“自發(fā)性”間的耦合——基于涂爾干和福山的理論視域[J].貴州民族研究,2018(04).
基金項目:文章為全國高校學生工作重點課題“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多維發(fā)展向度探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X2016Z004;文章為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一般項目“自媒體語境下大學生文化價值觀的缺失、歸因與重構”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16BSZ037。
作者簡介:王洋(1989.07- ),男,漢族,遼寧大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鐘鳳宏(1967.10- ),男,漢族,遼寧鐵嶺人,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