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廣大青年朋友們則要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如何更好的放飛青春夢想?如何為人民利益奮斗者書寫自己人生的華章?想要做到這些光談自己是不夠的,光考慮自身和小團體的利益也是不夠的。而只有那些富有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青年人,才能在最求個人理想實現的奮斗中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先,才能知進退,有底線,存敬畏。
一、社會責任感存在的現實意義、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及其特點
社會責任感這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倫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中均有涉及,同時它更加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人類發展的道德規范體系中,責任居于重要地位。而人的社會責任則是我們在整個社會體系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大學生已經到了全面承擔起社會責任的年紀,而他們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
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且極易被動搖、改變,也必將會呈現出當代特色,這又是一個本身就存在變動的過程。因此,開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首先是根據現狀來把握其時代性和主觀性、變動性。要在變化中不斷探索適應新時代、新環境的手段及方法,激發出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情感,促進其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和加強,最終將這種意識落實為融入自身價值觀的一種行動。
所以文章試著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研究談起,嘗試探索一些新的理念和手段來推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針對大學生社會責任現狀,筆者針對四川省內7所高校,省外4所高校(包括985,211以及普通院校)發布網上問卷調查表,回收有效調查問卷2322份。其中針對當代大學社會責任感現狀的描述,如下圖1所示:
從圖1-1調查結果可看出,大學生對于其自身的社會責任還是表示肯定和認同的,只是59%的大學生認為社會責任感體現在危機時刻,而忽視了細小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責任感,故筆者的團隊認為,大學生群體對社會責任感的內涵認識還有所缺失,對他人和集體甚至個人的社會責任感認識不夠。
關于針對目前在校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情況的調查,如圖2所示:
從圖1-2可以看出,我國的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比例和發達國家高校相比還有著相當大的差距。但值得肯定的一點是,在參與公益活動的大學生中,學校還是發揮著重要的組織號召作用,只是涉及面還需要擴大。
關于“作為大學生你的第一人生目標”的調查,如下圖3所示:
圖1-3則表現出,當代大學生還是有著積極向上的個人理想信念,但卻鮮少和國家民族的發展聯系在一起。這其實是和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一定程度相背離的。
二、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路徑
談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即:社會責任感本身不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的培養和引領中習得的。國內的主流研究一般認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主要應該從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引導作用和發揮高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兩個方面入手。文章就重點討論如何充分發揮高校這個主陣地的作用。
(一)傳統文化引入高校教育引領整個過程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一直提倡的大到國家和人民的“位卑未敢忘憂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再到提倡個人立身的“仁義禮智信”、都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體現。《禮記·大學》中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這句話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一直提倡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先,以人民利益為先,在實現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同時,修身齊家。高校應該利用傳統文化的團學活動、題材多樣的公共選修課程、新媒體專欄推送等,開展豐富有趣的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要了解和熱愛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歷史之美、底蘊之美、奉獻之美、謙和之美。同時相關的專任教師、輔導員也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引導我們的學生去關注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節目,如《故宮,上新了》、《國風少年》、《國家寶藏》等,都是通過當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年輕知道我們的民族的根,了解我們國家的魂。從而激發其對國家、民族、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二)大力開展和推廣志愿者服務活動。志愿者服務是培養和引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增強的一種最有效的方式,它可以激發大學生的責任心、愛心、同情心,在關注自身的同時去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參與社會服務,讓他們從象牙塔里走出去,看到鮮活的人,真實的社會。從而激發他們最樸素和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情感,促使大學生們積極向上、樂于助人、勇于奉獻,敢于承擔更多的責任,而促使其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但是目前高校志愿者服務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參與人數覆蓋面不廣,服務類型不豐富,服務點和服務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
筆者認為高校的志愿者服務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關愛老人、服務殘疾人、陪伴留守兒童等方面,同時也要參與社區建設、扶貧、大型賽事服務、環境保護、應急救助等活動中去,在志愿服務開展之前,要對志愿者開展專業性的培訓和教育。并且把志愿者服務作為評獎推優、升學就業推薦一項非常重要的加分和考察指標,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在志愿服務中找到自身價值,發掘為他人服務的成就感、幸福感。要大力宣傳優秀的志愿服務人和志愿服務隊伍,把他們的事跡真正的傳播到每個學生的心里,而不單單是走過場,看形式。完善志愿者的招募、激勵、評價、培養機制,讓我們志愿者更加專業,讓我們的服務也更加專業。
(3)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中也要加大理論化的教育和引導。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實踐可以反作用于理論。所以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理論教育的深度和廣度,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核心內容,以馬克思理論引導大學生形成責任意識,以社會主義的奮斗理想教育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個人發展目標,以愛國教育引領大學生奮斗,使之將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自身的行為規范。教師的品行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更甚于單純的知識教授,高校要多培養和發掘優秀教師,甚至優秀離退教師的返聘,發揮好課堂這個主陣地的作用,同時加以先進的教育理念,交互式的課堂感受,深刻的情緒體驗,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所收獲。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表現之一,只有在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合力的情況下,才能“強化”責任意識,使其“入情、入心”,最終培養出具有當代風貌、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優秀社會主義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力,高翔.淺談利用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J].高教學刊,2018(02).
[2] 熊超.中國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研究的反思[J].廣西社會科學,2016(12).
[3] 虞亞君.我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20年研究綜述[J].揚子大學學報,2014(16).
基金項目:文章為省部級+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會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CSZ2017080。
作者簡介:崔玥(1986.06- ),女,漢族,四川成都人,電子科技大學工學碩士(學術型),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