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新冠病毒打擊經濟,也危及全球化。一股反全球化浪潮悄然興起,其中,所謂“去中國化”聲浪尤其刺耳。這些動向在國內引發軒然大波,但中國社會已形成的共識是,率先控制住疫情,復工復產,才是對“去中國化”最好的回應。
全球產業鏈高度連接,跨越國界和海洋,互聯網更使生產成品的工廠能夠從世界各地采購零部件和原材料。但必須看到,疫情后各國民粹主義抬頭,供應鏈震蕩令很多反全球化人士鼓吹“遷出中國”。借用中國企業家曹德旺的提醒:“在疫情后,各國都想建立獨立完整的產業鏈,全球產業鏈會被簡化。疫情后全球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社科院學部委員、金融專家李揚更認為:各國相繼“封國”,無論其主觀意圖如何,客觀上均產生了切斷供應鏈、產業鏈和“去全球化”“去中國化”的效果。
就企業具體而言,畢竟是資本話事,不會輕易聽從政客的。更何況,企業下一階段都更重視數字基建,例如云服務、物聯網等正是中國下一步的競爭力所在,這勢必使中國制造業得到加強而非削弱。
對這股“去中國化”聲浪我們不得不警惕并慎重對待。國際貿易和全球產業的分工協作都符合經濟學原理,其目的是發揮各國的資源稟賦優勢,降低全球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正當此時,我們更應該高舉全球化大旗、貿易自由化大旗,倡導全球命運共同體,以率先控制住疫情為契機,進一步壯大制造業,開放金融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將改革開放的力度和速度提速。
簡言之,高舉全球化大旗是對“去中國化”最好的反制。具體講,在下一輪全球化進程中,為有效應對“去中國化”,我們首先應當秉持誠信、開放和包容的原則,全球化意味著大家共同遵守游戲規則,要求每位參與者誠信守規。企業界和國家一樣,都要講誠信。長遠來看,誠信是最好的應對。
應對西方國家“去中國化”,是重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老路嗎?當然不是。中國取得今天的成績是開放的結果,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也是開放的結果。因此,開放仍是百年大計,動搖不得。
其次,在對外宣傳上中國必須爭取主動,想方設法進一步融入到全球話語圈之中。可適時設置一些議題,媒體要及時、準確對外報道中國疫情后的最新變化,以正視聽。
當前,中國的“口罩外交”“呼吸機外交”雖有待完善,但是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只要胸懷大度,持續做正確的事情,贏得尊重就是必然的結果。但中國不只需要輸出中國制造的產品,更需要輸出以合作和包容為導向的價值觀。我們不提倡各種“仇外”言論,對海外各類“仇中”論調也應淡然處之,不必計較,這才是大國風范。
在“后新冠時代”,國際間重新結盟將是必然的過程,此時爭取的朋友越多,結盟的國家越多,就越有話語權。
毋庸置疑,全球化符合全人類利益。我們相信,疫情所導致的各國之間隔離是短暫的,從長遠看和平與合作是大趨勢,反全球化只是一股逆流而已。此時高舉全球化大旗、化解各方矛盾,方顯大國定力和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