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瑋
4月14日,在武漢停留將近一個月后,我踏上了返京的路途。很難用一個詞來形容在武漢時的感受,這里好比歷經了一場殘酷的戰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戰場終歸要武漢人自己打掃,留下的傷痕要武漢人自己擦拭。
4月13日,我遇到了27歲、在武漢已打工十多年的蔡建都。他是黃石人,家鄉已解封一段時間,他在武漢做裝修生意,還開了個賣副食品的小商鋪。由于疫情,小商鋪沒有收入,每個月還要交5000多元的房租。他覺得武漢經濟恢復還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決定到廣東發展。
見到吳靜這天是4月2日,在她所住的小區。我很難想象,一個31歲的年輕人,因為感染新冠病毒,肺部有了結構性損毀。她是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在金銀潭醫院住了40多天,出院后居家隔離的那段時間每天還要吸氧,氧飽和度一度下降到80%多。吳靜的康復主治醫生和我說,未來如果積極進行康復訓練,她的肺功能還是有可能恢復——但愿如此。
在湖北省中醫院的新冠肺炎康復門診,我遇到了56歲的重癥患者李強,和他的對談中,隱約能感到他說話在喘粗氣。讓我難忘的一個細節是,我請他在康復門診外的椅子上坐下,他很敏感地拒絕了,因為怕再沾染上病毒。
4月13日,走在武漢鬧市區的步行街,不少商鋪開放,復工復產讓這座城市重新有了煙火氣,街上有些店已開始堂食,但人不多,大家保有著一種謹慎的樂觀。同行的當地媒體朋友問我,武漢人到外地什么時候就不用隔離了?
此刻,我在北京的集中隔離點寫著這篇文字,腦中還是回蕩著這樣的疑問。武漢人到外地不用再隔離,這或許意味著,武漢的疫情控制被外界真正認可、接受,也是武漢走向痊愈的標志。這樣的痊愈,從生理到心理需要多久?在新冠疫情全世界大流行的當下,又有多少地方像曾經的武漢一樣在經受著病毒的侵襲?

14/2020 總第944期
@JOY:省內其他城市受武漢影響都不小,希望武漢真正做好老大,擔起帶動整個湖北發展的重擔。
根據工作安排,本刊2020年5月4日休刊一期,5月11日恢復出刊。祝廣大讀者假期愉快!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
公示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要求,我單位《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已對申領記者證人員的資格進行嚴格審核,現將我單位擬領取新聞記者證人員名單進行公示,公示期2020年4月27日-5月4日。舉報電話為88387372。
擬領取新聞記者證人員名單:張旭。
《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
2020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