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近年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個體團體咨詢和危機預防干預工作實踐中發現,00后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迷茫和生命價值的困惑愈加突出,病態防御和輕生現象等屢見不鮮。文章從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因素全方位解讀00后大學生的生命困惑和生命危機,在“三全育人”理念和“十大育人體系”的框架下探索構建00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創新路徑,從而強化教育協同,豐富教育內涵,深化教育實效,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促進00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關鍵詞:00后大學生;生命教育;三全育人
一、00后大學生的生命困惑突出
2016至2019年間,00后大學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學校園,目前已經成為了在校大學生的主體。社會各界對00后大學生這一群體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各種有關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和教育管理對策的調查研究也越來越廣泛深入。
我校即是從2016年開始出現00后大學生,同樣也是從當年開始連續四年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測評,而系統篩出“可能存在自殺意圖(向)或自傷行為”心理問題的學生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漲幅逐年攀升,新生心理訪談中評估存在生命危機風險的學生人數也是成倍增長。同時,在個體心理咨詢中發現,生命意義迷茫、價值困惑、挫折應對和創傷修復等咨詢議題也越來越突出。在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干預工作中也發現,存在精神疾病和自殺自傷心理危機的個案數量和嚴重程度也呈明顯上升趨勢。而在其中00后大學生的漲幅明顯高于在校大學生群體的整體水平,說明00后大學生的生命危機情況更為突出。
二、00后大學生的生命困惑解讀
00后大學生的生命困惑和生命危機,表面上是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深層次也反映出家庭教養、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等諸多問題。
(一)個性心理與個體成長經歷分析
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傾向性(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個性自我調節(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調控)和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氣質、性格)三部分。個性心理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可以說不同的個性,來源于不同的個體社會化經歷和程度。反之,經歷同樣的遭遇,不同個性的人也會產生不同的傾向和調節。而自我調節是對抗心理挫折,適應環境變化,維持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其關鍵就是自我意識系統(知、情、意)有機聯動,即“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是否接納自己”、“我如何調控自己”。
在對00后大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中了解到,存在生命困惑的學生一般在自我認知上不同程度的表現出自卑心理、人格面具、矛盾沖突、自我萎縮等情況。他們對于自我欠缺全面的認識,不能恰當的接納,在面對壓力情境或心理挫折時,更容易產生自我輕視、自我壓抑、自我否定、自罪自責甚至是自殺自傷等問題。
(二)家庭教養與學校教育影響分析
個體社會化,就是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過程。個體從出生開始就在家庭環境下,通過父母的教養和家庭成員的互動,進行生命最初甚至貫穿一生的社會化過程。00后大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出生在“1+2+4+N”的家庭結構中,長大過程中得到了“別人以為的較多的愛”,但在心理訪談中發現學生的原生家庭中如果有糾結的夫妻關系、不和諧的親子關系、家庭暴力、單親喪親、寄養寄宿留守、頻繁更換養育人以及不良的教養方式等情況,那學生的生命危機和心理障礙的發生率也會較高。
而在個體成長過程中,一般會有十幾、二十幾年不等的時期,在學校環境下接受系統化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因而學校教育的機制體制、思想文化、教學內容、育人載體和師生關系等都對個體社會化發揮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當前我國的教育體制中,生命教育的起步較晚,00后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的生命教育明顯不足,在大學階段的生命教育又面臨著制度缺失、師資匱乏、內容局限、方式單調、協同不力、效果不佳等問題,而高校作為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加快00后大學生生命教育對策研究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工作任務。
(三)時代背景和社會發展趨勢分析
00后大學生之所以得到特別關注、熱議和研究,一方面因為大學生群體承載著青年的夢想、家庭的期許、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教育培養,家庭和學校也高度期待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而學生本身也在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矛盾沖突中生存發展;另一方面,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00后群體從出生時就承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已經取得顯著成效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下,經歷著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轉變的一系列蝴蝶效應,在備受世人關注和世界矚目的同時,00后大學生也在不斷認識自我、尋找意義、定義價值。
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競爭更加激烈,00后大學生們也被卷入了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被動經歷著新舊事物快速更迭、思想文化多元沖擊、核心價值信仰危機、心理壓力持續報表,較以往年齡段的大學生更容易產生意義迷茫、行動彷徨、價值缺損和生命危機。
三、00后大學生的生命教育路徑探析
在2016年底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會議召開一周年之際,教育部又發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著力構建十大育人體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在“三全育人”理念和“十大育人體系”的框架下構建00后大學生生命教育對策,有助于健全機制、完善體系、強化保障、豐富內容、科學運行、提高成效。
(一)落實“全員育人”,強化教育協同
大學生生命危機的根源涉及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多個層面,這也就決定了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力量不能是單一主體,而應該是協同聯動的工作體系。
一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前提,應該是尊重學生個體是一個正在成長的生命,學生既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也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教育管理服務者首先要堅持“問題導向、因材施教”,加強對受教育主體的深入了解和科學研究,以適應00后大學生的新特點、新問題、新形勢;同時,還要堅持“授人以漁、助人自助”的原則,為學生提供自我成長的空間,做學生可以自主利用的資源。
二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在大學生生命教育中,教師應該主動發揮教學主導、思想引導、實踐指導的作用,既能夠走到學生的面前講授生命教育的真諦,又能夠站在學生的立場去理解學生的需要,還能夠陪在學生的身邊去支持學生的成長,默默的守在學生的背后去保護學生的安全。
三是形成家校育人合力。高校致力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教學和實踐,家庭致力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化和升華,建立家校溝通合作的平臺,全面深入了解學生特點和需求,因材施教開展課程教育和實踐,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合力幫助學生提升自我認同和生命價值。
四是強化社會系統責任。學生-家庭-校園-政府-社會協同聯動,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建設多彩的校園文化,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強化政府的保障功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構建充滿愛與尊重的社會環境,提高生命教育的實效性。
(二)落實“全過程育人”,豐富教育內涵
大學生在讀期間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心理發展任務,從大一至大四會經歷“適應,探索,分化,整合”四個階段的心理變化,應該不失時機的推動大學生生命教育向縱深性、內涵式發展。
一是為適應打好基礎。從高中到大學,從未成年到成年人,大學生需要經歷環境的熟悉、角色的轉變、目標的調整和心理的調適,在入學教育階段就啟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知識普及,有利于在大學起步階段幫助他們重新樹立規劃意識,深入探索生命意義,積極應對環境考驗,為大學生活和人生發展打好基礎。
二是為探索創造條件。經過一年的適應,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擴展、視野的開闊、經驗的積累,大學生活的新鮮感和趣味性降低,需要適時的組織生命教育活動體驗,搭建實踐平臺,創造探索機會,鼓勵學生去嘗試更多的發展可能,戰勝淺嘗輒止的挫敗感,保持學習探索的好奇心,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
三是為分化做好指導。通過探索體驗和試錯調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明晰自己的發展道路,分化為不同的發展方向,需要及時的開展生命教育的規劃指導,有針對性的進行分組分類指導和訓練工作,并注重做好迷茫萎縮學生的專項輔導工作,提升大學生的專注力、執行力、勝任力和專業性,服務于自己的發展目標。
四是為整合提供資源。在大學生準備成為社會獨立成員的階段,積極發揮生命教育的協同機制,通過家庭學校社會聯動,拓寬學生發展的思路,提供學生可用的資源,助推學生目標的落實。同時,密切關注學生心態,積極引導學生思想,及時開展心理疏導,緩解學生進入社會前的競爭壓力感、未知焦慮感、時間緊迫感,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我認同感、生命成就感。
(三)落實“全方位育人”,深化教育實效
圍繞十大育人體系,創新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形式載體,完善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容建設,深化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育人實效,助推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是拓展課程、網絡育人渠道,普及生命知識。完善大學生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編印專業教材,加強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形式,線下開展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生活體驗,線上進行拓展閱讀、互動交流、情景模擬,線上線下結合實現生命知識的普及教育,確保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全員覆蓋。
二是拓展實踐、組織育人渠道,探索生命意義。搭建大學生生命教育實踐體驗平臺,建立組織架構,整合多方資源,創新實踐形式,豐富實踐內容,加強實踐指導,幫助大學生在廣泛探索和深入體驗中,進一步提升自我認識,鍛煉個人能力,明晰發展方向,感受生命意義,找到生命發展的動力源泉。
三是拓展管理、服務育人渠道,指導生命抉擇。健全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管理服務體系,建立“學生-家庭-校園-政府-社會”協同聯動的管理、運行、保障、激勵機制,以學生需求為導向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指導和服務于大學生生涯規劃、創新創業、求職就業的專業性和滿意度,為學生的生命抉擇提供科學、理性、專業的指導。
四是拓展心理、資助育人渠道,強化生命關懷。強化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支持防護體系,針對大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心理發展需要、生命危機風險加強資助支持、危險排查、咨詢服務和安全防護,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解決心理問題結合起來,強化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使大學生體驗到生命的支持,汲取到前進的力量。
五是拓展科研、文化育人渠道,創造生命價值。建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思想價值引領體系,把思想引領貫穿到高校的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傳承育、基礎環境建設中,貫穿到大學生個人的學習、生活、工作、科研的全過程,引領大學生在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時時刻刻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生命價值。
參考文獻
[1] 常素芳,李鳴.生如夏花:大學生生命教育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2]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成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3] 朱志明.新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發展向度[J].教育評論,2018(4):72-75.
[4] 呂寧,由馨媛.0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規律調研及其應對[J].大學教育,2019(9):98-100.
[5] 吳先超.“三全育人”視閾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8):81-83.
基金項目: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8-2019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重點項目“00后大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冠利(1985- ),女,漢族,河北高碑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