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盛
氣溶膠傳播、群體免疫、有創通氣、抗體滴度……此次疫情期間,很多公共衛生、醫學等領域的專業名詞頻繁出現在媒體報道中。與以往科學報道只擁有小眾讀者群不同,這些充斥著大量陌生艱澀術語的文章,因實際關切到每個人的健康,而在大眾讀者中頗具市場。因此,有人樂觀地認為,疫情這種特殊歷史時機,可能會戲劇性地提高大眾對科學的認知甚至是崇尚,從而培養和建立起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
可是,我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每一次自然災難的出現,必然會有占據當時社會主導地位的解釋話語出現。我們的時代是科學的時代,科學話語的出現是必然的,但是,這些科學話語并不一定能帶動大眾科學思維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關于病毒的科學知識畢竟是比較艱深的,普羅大眾未必能夠馬上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新冠病毒的出現與流行事發突然,科學界也是邊研究、邊發布新發現,就新冠病毒傳播這件事情本身來說,自始至終并沒有統一的意見,公眾實際上更是稀里糊涂。我感覺,這次瘟疫的暴發,并沒有提高大眾對科學知識的認知、接納和崇尚,更不要說建立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
在近代中國,科學的力量一直被重視,這次也不例外,但社會危機并不必然提供科學理性啟蒙的機會。科學素養的提高,需要平時日積月累,危機時期并不一定是好契機。這次社會上謠言盛行,看不出科學理性在起作用。
整體而言,中國社會還是尊重科學的,認可社會治理中的科學決策。關鍵問題是,在現實層面并非總是如此,這次疫情最初的管控失當,當然是沒有尊重專家意見所致的。如果能夠吸取教訓,今后有可能提高科學在社會治理決策中的地位;如果不能,便會一再犯錯。

鐘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高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

張文宏,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安東尼·福奇,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
此次新冠疫情還暴露了許多問題。除了科學決策意識、法律意識不夠外,部分民眾的素質也有待提高,在如此重大的災難面前,許多人竟然幸災樂禍,“恨人有,笑人無”,讓中國的國際形象受到影響。這些問題似乎也不是通過高等教育就能夠解決的。
實際上,中國社會本來就比較尊重科學家,像錢學森、袁隆平在公眾心目中就享有很高的威望。此次疫情中大眾對鐘南山的態度也是如此。當然,還有跨越學術圈、意外走紅的感染科醫生張文宏。
如果說科學家的形象經此一疫會有什么變化的話,應該是從對科學家的一味推崇,變為帶有一些質疑。比如此次疫情中,有些科學界人士不適當的表現,就引起民眾的質疑,有些人被認為卷入了某種利益糾葛之中——出現這樣的質疑也不是壞事。
(文字整理/李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