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妮玉 盧念 陳勇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錘煉品德修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切實提升大學生文明素養,提高職業素養,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旨在通過對大學生的文明素養做問卷調查,分析文明素養與畢業生就業關系,提出相關提升對策,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
關鍵詞:大學生;文明素養;就業能力
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代青年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大學生是新一代的青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大學生的文明素養是時代晴雨表的重要刻度,其客觀現狀反映了學校教育的成效和時代的精神面貌。新時代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勇擔提高大學生的文明素養的使命。在“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背景下,如何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真正增強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成為應用型高校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提升大學生文明素養與就業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和自我競爭力
據研究,2019年高校畢業生高達834萬,較2018年的820萬人增長14萬人,大學畢業生規模大幅提高,可想而知,應屆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面對激勵的競爭背景,在高校內培養的良好的文明素質,無疑是大學生提升自我競爭力的體現。大學生的文明素養主要體現在大學生日常的校園文明和社會公德,包括在言語文明、舉止文明、課堂文明、宿舍文明、就餐文明以及遵守社會公德等方面。文明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有意識養成良好文明的習慣,日積月累,才能夠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
(二)有利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的發展
大學生文明素質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的建立是指讓學生主觀的接受,同時感同身受的影響身邊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提升個人的修養和人際交往能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高校為大學生培養專業技能和文明素質提供了平臺,也直接影響著就業能力。良好的文明素養是大學生就業能力最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就業能力自信心的重要條件。
(三)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文明風氣
大學生建設新時代發展的主力軍,直接影響著社會風氣好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大學生良好文明素養的重要手段。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引導大學生有意識地塑造個人文明,對不良作風進行改善。不僅可以提升在校學生的文明素養,而且能夠潛移默化地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對建設和諧穩定的美麗中國、美麗廣西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南寧學院大學生文明素養與就業能力關系的調查分析
為能夠直觀了解與掌握南寧學院學生的文明素養狀況及其對就業的關系,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147名在校大四學生以及74家用人單位進行調查。
本次參與并有效的調查問卷147份,分別女生105份,男生42份。85.03%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不文明行為,并且加強改正。74.15%的學生平時語言上偶爾會有不文明詞匯和粗口話,15.65%從來沒有說過,經常和總是的同學占比10.2%。70.75%的學生認為應該遵守課堂文明,對上課睡覺、吃零食、聽音樂的行為表示反感,29.25%的同學認為無所謂,自身沒有出現這些行為。82.99%的反對曠課、遲到、早退的行為,認為這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對自己不負責。一半以上的同學認為應該抵制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的行為,有30%認為這無所謂,是大學生的正常現象。如果在學校發現有小偷偷竊,82.31%的學生會見義勇為,出手制止,17.69%持事不關己的心態。對學生情侶在校園或其他公共場合過分親密的行為,58.30%的學生表示反感。在學生對自己的道德水平做評價問題上,21.77%對自己的評定是非常滿意,74.83%比較滿意,3.4%不滿意。
由此看出,大部分學生具有良好的并且注重自身文明素養的培養。在調查74家用人單位最關心畢業生條件方面,具體見表1。個人技能、語言表達能力和文明素養是用人單位考慮主要條件。從調查問卷看出,個人外在的形象是素養的直觀體現,直接影響著給人的第一印象,個人文明素養與就業能力成正比關系。
三、提升大學生文明素養策略
(一)家校結合,積極有效引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孩子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積極教育品德,傳播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為孩子的性格養成立下基礎,才能使大他們走向自律的人生。
高校要充分認識大學生文明素養提升的意義,從立德樹人,從提升大學生文明素養的角度出發,貫穿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的各個環節,積極創建有助于大學生文明素養提升的氛圍。從調查問卷看,在大學教育中,93.20%的學生認為培養文明素養最重要,其次是良好的心理素質、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一,將文明素養提升融入教學全過程。學校應采取有效的機制和措施,引導和激勵教師不斷提高教學和品德培養的水平,充分體現專業知識傳授的文化內涵,在課題教學中注重專業精神和職業操守的教育,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工匠精神強化大學生文明素養提升意識。學校應在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開設相應的徳智體傳統文化課程,問卷中,85.03%的學生認為有必要舉辦道德榜樣人物表彰活動,起到示樣和激勵的作用。為大學生自覺提升文明素養提供有效平臺。
第二,將文明素養提升貫穿于學生管理全過程。學校應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的科學化水平,通過依法治校、規范辦學、科學管理等營造大學生的文明素養提升的氛圍,鼓勵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的管理工作中來,讓學生多實踐,養成習慣,促進學生自覺樹立提升文明素養的意識。
第三,將大學生文明素養提升貫穿到培養和服務學生的每一個環節。學校應積極營造人文關懷的氛圍,讓每一位遇到困難的學生都能得到關系和幫助;讓學生們剛剛步入校園,就能體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為在校生搭建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平臺。同時高校要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熏陶的作用,加強宣傳和媒體建設,重視優化校園人文環境,為大學生文明素養提升營造輿論與氛圍。
(二)發揮教師角色的言傳身教
文明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工作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日積月累。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在校園里的第二父母,直接接觸大學生的衣食住行,直接影響著廣大學生性格培養。教師們應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主體作用,不僅可以傳道、授業、解惑,更要在師德師風上下功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言傳身教,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做人和做事。正如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先生所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見,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6]。”足見教書育人的重要性,但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同樣起到關鍵作用。因此高校廣大教職工在日常工作中都要自覺貫穿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提升自身修養,主動承擔起大學生文明素養的提升職責,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傳播正能量。
同時,學校應建立相應的運行機制、健全政策,為充分發揮教師的育人作用拓展空間、提供政策保障。比如如定期開展校內培訓,宣傳講座及校外專業技能及師德師風培訓;實行優秀教師擔任學生心靈導師,通過學業輔導及思想引導、心理疏導等手段,提升大學生的文明素養;比如組織開展弘揚師德師風等先進典型實例的評選活動,激勵教師以身作則,用榜樣的精神力量影響大學生良好文明。
(三)從自身因素,自覺培養個人文明素養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自身出發,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強化文明自律意識,摒除自身存在的文明行為缺失的陋習。當代大學生的自身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文明素養提升,需要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需要逐步規范,逐步養成。一方面,要加強相關制度建設。以大學生自身每一次問題暴露為契機,優化管理模式,加強機制構建,真正從制度建設層面上助推大學生文明素養提升。要完善學生綜合評價機制,更好地發揮其對學生思想行為的調節、約束、規范和導向作用;要認真貫徹《高校大學生生活指南》,明確規定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促進學生逐步將外在的行為方式內化為良好的文明素養。另一方面,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載體活動,使學生受到教育、養成習慣、提升素養。如開展以心理活動月,以光盤行動為和拾金不昧為和見義勇為等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引導學生用自身的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優秀學生典型的評選和表彰活動,用身邊的典型人物教育和激勵廣大學生文明修身,自覺提升文明素養。
參考文獻
[1] 侯玥,安明明.當代大學生基礎文明素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34(10):34-36.
[2] 賈文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芻議——以山西傳媒學院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03):6-8.
[3] 徐清潔,徐傳明.透視供給側改革反思地方高校轉型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18(03):23-25.
[4] 蘇志豪.大學生文明素養現狀及提升辦法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9):81-82.
[5] 李福濤,張春偉.大學生文明素養提升的價值與路徑[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0(04):52-55.
[6] 梅貽琦.大學一解[J].中國大學教學,2002(10):44-47.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8年度南寧學院校級思政課題:《大學生文明素養培養與就業能力的關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XJSZ20,項目負責人:韋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