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潔 謝景景



摘 要:文章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實證數據和文字資料對洛陽都市圈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發現,改革開放至今,河南區域經濟已經進入協調發展、高質量的轉型期,規劃建設現代化的洛陽都市圈,打造集聚優勢的“新引擎”,對于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增強洛陽副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洛陽;都市圈;必要性;可行性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推動河南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邁進,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方案》,并強調要“支持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規劃建設洛陽都市圈,引領西部轉型創新發展示范區一體化發展,增強對陜東、晉南地區的帶動力”。
按照國家發改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由于目前《洛陽都市圈發展規劃》還未正式發布。綜合洛陽市發改委官網已發布的信息及前人相關研究,洛陽都市圈建設涵蓋的范圍主要包括洛陽、濟源、平頂山和三門峽這四個城市。
一、洛陽都市圈建設的必要性研究
推進洛陽都市圈建設,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推動河南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現實需要。同時,加快培育洛陽都市圈更是洛陽“在加快老工業基地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的必由之路。
(一)促進河南省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河南省成功實現了從農業大省向全國經濟大省、新興工業大省和現代農業大省的歷史性轉變,全省GDP先后跨越3萬億和4萬億兩大臺階。2018年,全省生產總值達48055.86億元,穩居全國第5位;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萬元;二三產業占比超過90%;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50%。新的歷史條件下,河南的發展已進入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但當前我省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突出。
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筆者以2006年到2018年這13年間河南省18個市的人均GDP為分析對象,選取了極差和標準差進行量化分析,圖表中數據均來源于河南歷年統計年鑒和各市統計局。一般認為,極差和標準差的數值越大,區域差距就越大。
由表1可以看到:極差的變化是從2006年到2018年,隨著年份的增長越來越大,這意味著河南省人均GDP最多的市和最小的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而且隨著時間變化,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表1顯示,標準差也是逐年增長,意味著各個市人均GDP與整個河南省的人均GDP均值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而且隨著時間變化,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從2006年開始極差和標準差快速上升,表示河南省18個市的經濟發展差距在不斷拉大,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呈快速增長趨勢。
從某種角度來說,區域經濟差異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對于河南來說,從2006年到2018年區域差異長期存在,并且不斷加大,勢必會影響河南省實現全面小康和“中原更加出彩”的宏偉目標。由于歷史原因、發展條件和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加之受到行政管理體制的制約,河南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區域全面協調發展。因此,現代化的洛陽都市圈建設是促進河南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未來河南要保持高質量發展,每一個城市都不能掉隊。規劃建設洛陽都市圈,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落實到更小空間尺度內,有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以及政策和機制更快更好地實施,從而縮小河南省內部發展的差異性,實現“大體能趕平、局部有高地”的目標。同時,洛陽都市圈的建設能在全省樹立一個典型,為其他省轄市的聯動發展提供經驗借鑒和示范效應,進而為全省更大空間尺度的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借鑒。
(二)新時代洛陽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2018年4月省委書記王國生到洛陽調研時,提出來新時代洛陽的發展要“跳出洛陽看洛陽,跳出河南看洛陽”。推動建設洛陽都市圈不僅體現了洛陽更好服務全省發展的責任與擔當,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洛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筆者的選題也是立意于此。
1.洛陽擴展發展空間的現實需要
洛陽是全省第二大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上的主要節點城市,產業基礎雄厚、自然資源豐富、科技實力突出、歷史文化厚重,2018年全市GDP達到4640.8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7.57%,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超過22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超過230萬人。但由于地形地貌的制約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發展空間受限,比如,洛陽山區丘陵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6%以上,土地要素制約明顯。因此,想要提升強化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就需要在更大空間區域內進行合作,盡快謀劃洛陽都市圈建設,加快洛陽與豫西北區域城市的聯動發展。
2.實現“1+1>2”的規模發展效應的需要
筆者以省內外相關城市的GDP(數據均來源于河南統計年鑒和各地統計局)為例,發現近年來,對于洛陽來說,“標兵越來越遠”“追兵越來越近”的壓力正在形成并不斷加大。
(1)標兵越來越遠
以GDP的變化趨勢為例,由圖2我們不難發現從1980到2010年,洛陽與鄭州、徐州經濟增長的速度差距還很小,但從2010年以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差距不斷加大,2018年鄭州GDP突破萬億大關,徐州6700多億,洛陽與標兵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
(2)追兵越來越近
同樣以以GDP的變化趨勢為例,我們通過以上圖表可以看到,在2012年以前,襄陽的GDP一直落后于洛陽很多,而2012年以來,襄陽經濟快速發展,與洛陽的差距越來越小。同時省內的南陽,近年來經濟穩步增長,在全省的GDP排名緊隨洛陽之后。
作為老工業基地和內陸型城市的洛陽,生產要素有限,如果要和其他經濟發達區域開展全方位競爭,可能在每個領域都會處于被動地位。鞏固提升洛陽副中心城市地位,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城市之間聯動發展產生“1+1>2”的規模效應。
二、洛陽都市圈建設的可行性研究
白經天、劉溢海等研究表明,省域經濟的發展除了要有中心城市的龍頭帶動之外,還要大力發展副中心或次級中心。由于種種條件限制,鄭州作為中心城市,輻射帶動有限。因此,積極培養和發揮區域副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建設洛陽都市圈,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依然是十分迫切的任務。以洛陽中心的豫西北區域,工業基礎好,區域內資源豐富,區位條件優越,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改革開放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大批極具特色的產業,且在科技的推動和產業的拉動下,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整體經濟規模在全省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了我省發展的重要引擎。
(一)歷史文化相通
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洛陽與濟源、三門峽、平頂山等豫西北城市協同發展,是我省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上溯歷史,由于四地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同屬河洛文化圈,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四地發展有著不解之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屬于一個經濟區域,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過極其重要的角色。豫西北人民自古以來就是一家人,文化共性會潛意識促進人們之間的合作和凝聚力,所以從歷史文化角度來看,都市圈的構建有著天然的優勢。
(二)洛陽作為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斷鞏固提升
目前,關于副中心城市建設的總體框架已全面展開,副中心核心功能持續提升,對全省經濟增長做出了更大貢獻,2018年洛陽人均生產總值達67707元,增長7.2%,折合美元為10232美元(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6.6174元人民幣),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初步具備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綜合實力。同時,在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支持洛陽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強調,要以交通基礎設施、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旅游為重點,促進豫西北城市聯動發展。今年,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又印發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方案》,強調要“支持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規劃建設洛陽都市圈,引領西部轉型創新發展示范區一體化發展,增強對陜東、晉南地區的帶動力”。
(三)豫西北區域產業合作初具規模
近年來,洛陽與濟源、三門峽、平頂山等豫西北周邊城市之間的合作領域逐步拓展、合作水平不斷提高、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屬、石油化工、文化旅游等一批地標性特色產業集群,具備了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具體表現在:一是洛陽協同周邊地市,正在規劃布局四條產業帶,即洛陽-濟源高端石化和裝備制造產業帶、洛陽-澠池新材料產業帶、洛陽-汝州新材料和新型建材產業帶、洛陽-鞏義新能源和裝備制造產業帶,進一步推動豫西北的產業集聚集群發展,豫西北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已形成整體框架,具有豫西北特色的產業格局已初步顯現。
(四)交通優勢明顯
四個城市在地緣上相近,交通優勢、區位優勢明顯。近年來,為加強區域間的交流合作,四市都在不斷致力于交通一體化,縮短通勤距離和交流成本。以洛陽為例,目前洛陽已基本形成“三橫三縱三環”高速公路網、“三縱五橫”國道公路網和“六縱九橫三聯接線”省道公路網的交通格局,交通運輸綜合體系初步建立,為推進豫西北各市在產業、旅游、文件等聯動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交通保障。
三、結語
要實現河南省經濟的協調平衡發展,必須統籌鄭州大都市區和洛陽都市圈的發展。洛陽都市圈已經初步具備帶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其優勢巨大,輻射力強,一旦突破行政藩籬,發展的潛力就會迅速釋放。因此,加快豫洛陽都市圈建設,打造與鄭州都市圈相互配合的新引擎,洛陽有實力有潛力。
空間上的鄰近并不等同于經濟上的成功,洛陽都市圈不單純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經濟概念。近年來,洛陽在推動豫西北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互補互助,生態環境共治共保,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一體化進程等方面成效初顯,成為輻射帶動全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但與鄭州大都市區相比,洛陽都市圈還存在很大差距。對于洛陽都市圈來說,必須多措并舉,夯實經濟實力,集聚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努力將洛陽都市圈打造成河南經濟的新增長極和新引擎。
參考文獻
[1] 程杰.洛陽經濟與社會發展報告(2018經濟卷)[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8.
[3] 尹稚,葉裕民等.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J].區域經濟評論,2019(04).
[4] 馮奎,陸銘.把握政策窗口期契機,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J].求知,2019(04).
[5] 肖金成,馬燕坤.都市圈科學界定與現代化都市圈規劃研究[J].經濟縱橫,2019(11).
[6] 趙霞,陳麗媛.增強省域副中心城市輻射功能研究[J].當代經濟,2009(19).
[7] 吳泓等.基于非場所理論的徐州都市圈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03(06).
作者簡介:余潔(1992.06- ),女,漢族,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洛陽市委黨校教師,助教職稱,社會學專業,研究方向:城市社會學; 謝景景(1990.07- ),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生,助教,洛陽市委黨校教師,政治學專業,研究方向:政治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