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艷桃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用于肺癌臨床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選取74例肺癌患者作為實驗組, 將其中26例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實驗1組, 4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實驗2組;另選取35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參比組。檢測比較三組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及不同分期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結果 實驗1組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分別為(2058.61±7.80)pg/ml、(18.90±0.56)ng/ml、(4.67±0.40)U/ml, 實驗2組分別為(124.50±5.28)pg/ml、(29.64±0.90)ng/ml、(14.20±0.68)U/ml, 參比組分別為(42.85±3.60)pg/ml、(3.20±0.33)ng/m、(2.31±0.20)U/ml;實驗1組、實驗2組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均高于參比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1組胃泌素釋放肽前體值高于實驗2組, 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均低于實驗2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Ⅱ期、Ⅲ期、Ⅳ期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均高于Ⅰ期, Ⅲ期、Ⅳ期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高于Ⅱ期, Ⅳ期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高于Ⅲ期,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測定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對肺癌患者的診斷效果顯著。
【關鍵詞】 肺癌;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21
對肺癌患者實行盡早臨床診斷有助于其早期治療, 延長患者生存時間[1]。當今, 肺癌患者多采用影像學診斷方式, 但具有局限之處, 故需升高肺癌患者的診斷準確性[2]。近些年來, 血清腫瘤標志物指標檢測方法有診斷靈敏性高, 存在無創性, 在肺癌患者臨床診斷中逐漸被使用[3]。本文主要探究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測定在肺癌患者中的臨床診斷意義。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9月本院診斷的74例肺癌患者作為實驗組, 將其中26例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實驗1組, 4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實驗2組;另選取35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參比組。實驗1組平均年齡(51.39±4.28)歲。實驗2組平均年齡(51.42±4.33)歲。參比組平均年齡(51.58±4.42)歲。三組受檢者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參比組在體檢時、實驗組在治療之前采集血液標本, 維持空腹收集4 ml外周靜脈血, 靜置30 min之后實行離心操作, 得到血清。采取電化學發光方法予以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指標實行測定, 檢測儀器選用全自動免疫分析儀, 依據對應試劑盒說明書開展操作。
1. 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統計比較不同分期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比較 實驗1組、實驗2組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均高于參比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1組胃泌素釋放肽前體值高于實驗2組, 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均低于實驗2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不同分期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比較 Ⅱ期、Ⅲ期、Ⅳ期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均高于Ⅰ期, Ⅲ期、Ⅳ期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高于Ⅱ期, Ⅳ期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高于Ⅲ期,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現今臨床上多對肺癌患者采用胸片檢測及CT檢測等影像學診斷手段, 不過尚存在一定漏診及誤診情況[4]。對肺癌患者實施細胞學指標檢測及病理學活檢分析時其依從性常較差, 引發早期肺癌患者的確診情況較低[5]。而對肺癌患者實行早期臨床明確診斷與及時治療, 可增加生存幾率。腫瘤標志物發生變化比影像學變化時間更早。
近年來, 有關腫瘤標志物在肺癌患者臨床診斷中的報道較多, 如倪軍等[6]研究中涉及指標表明, 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細胞角蛋白21片段抗原、癌胚抗原對診斷肺癌的敏感度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血清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指標在肺鱗癌患者臨床診斷中的診斷特異度及診斷敏感性較高, 而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在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診斷中的診斷特異度及診斷敏感性較高。俞歡歡等[7]有關研究結果顯示, 癌胚抗原、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細胞角蛋白21-1等血清腫瘤標志物聯合使用可明顯增加肺癌患者臨床診斷率。曹芹等[8]相關研究結果顯示, 血清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糖類抗原125聯合測定在肺癌患者臨床診斷中靈敏度和特異性較高, 能夠為肺癌患者診斷和其臨床治療提供一定依據。上述研究指標結果均證實多種腫瘤標志物應用于肺癌患者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值得更深入探索。
腫瘤標志物可于肺癌患者和健康者之間、各病理類型肺癌患者之間呈現一定差異性, 有助于協助肺癌患者的臨床診斷和病理鑒別診斷。臨床上逐漸將腫瘤標志物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糖鏈抗原125、糖蛋白類抗原153、血清細胞角蛋白19片段、癌胚抗原等腫瘤標志物應用于肺癌診斷中同時得到良好效果。如徐一凱等[9]相關研究指標結果顯示, 腫瘤標志物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指標、糖鏈抗原125指標、血清細胞角蛋白19片段指標、癌胚抗原等于肺癌患者血清內含量明顯升高, 單一診斷以上其中一項指標能夠對肺癌患者予以臨床輔助診斷和病理類型區分, 結合診斷以上指能夠促使肺癌患者的臨床早期診斷準確性及敏感度升高。于飛[10]的研究結果中顯示, 糖蛋白類抗原153聯合糖蛋白類抗原125癌胚抗原應用于肺癌患者臨床診斷中能夠提高診斷敏感度及診斷準確度, 而將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等應用于不同病理類型肺癌患者臨床診斷中的研究報告較為少見。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1組、實驗2組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均高于參比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1組胃泌素釋放肽前體值高于實驗2組, 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均低于實驗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以上血清腫瘤標記物指標在肺癌患者臨床診斷和病理分型判定中存在重要價值。
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為胃組織內得到的一種肽類成分, 是容易檢測的新型腫瘤標志物之一, 對肺癌的診斷敏感性及特異度較高。癌胚抗原為胃腸道細胞合成的糖蛋白, 肺癌患者和健康者相比其血清癌胚抗原明顯升高。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為一種新型肺癌腫瘤標記物, 特別是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診斷價值重大。本文研究中, Ⅱ期、Ⅲ期、Ⅳ期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均高于Ⅰ期, Ⅲ期、Ⅳ期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高于Ⅱ期, Ⅳ期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高于Ⅲ期,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以上血清腫瘤標記物指標在肺癌患者病情分期評估中存在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 進行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癌胚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測定對肺癌患者有良好的診斷效果, 同時對肺癌患者進行病理分型及病情分期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萬靜萱, 李紅紅, 楊葉夢, 等. 血漿D-二聚體診斷肺癌合并肺栓塞的最佳臨界值研究. 中國全科醫學, 2018, 21(10):1212-1216.
[2] 王善容, 丁月云, 朱宗平, 等. SPECT/CT融合骨顯像診斷肺癌單發骨轉移的價值. 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8, 56(2):41-46.
[3] 孫士芳, 陳眾博, 張筠, 等. 肺泡灌洗液中CA724和CA199診斷肺癌的價值研究. 中國全科醫學, 2018, 21(6):653-657.
[4] 徐曉莉, 隋昕, 鐘巍, 等. 雙能量CT碘圖定量參數聯合CT征象建模在診斷肺癌病理亞型中的價值.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8, 52(11):823-828.
[5] 曾瑤, 彭俊紅. PET/CT聯合血清MIC-1、SCC-Ag診斷肺癌的臨床效能分析.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8, 28(33):93-97.
[6] 倪軍, 郭子健, 張力, 等. 單獨與聯合檢測四項肺癌血清腫瘤標志物在肺癌診斷中的價值. 中華內科雜志, 2016, 55(1):25-30.
[7] 俞歡歡, 劉玉薇, 萬楠, 等. 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診斷肺癌的臨床價值.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8, 22(11):1928-1931.
[8] 曹芹, 高培慧, 李雪冰, 等. CEA、CA125、pro-GRP及CYFRA21-1聯合檢測診斷肺癌的臨床價值. 癌癥進展, 2018, 16(5):603-605, 612.
[9] 徐一凱, 陳素珍, 胡丹丹, 等. 腫瘤標志物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與糖鏈抗原125及血清細胞角蛋白19片段和癌胚抗原在肺癌診斷與分期中的價值. 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17, 20(5):498-501.
[10] 于飛. 聯合檢測糖蛋白類抗原153與糖蛋白類抗原125和癌胚抗原在肺癌患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6, 11(10):182-184.
[收稿日期:201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