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


【摘要】 目的 探討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 利用奇偶數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 各31例。對照組采用前路手術內固定方式治療, 治療組采用后路手術內固定方式治療。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結果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5%,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2%, 其中發生畸形1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4%, 其中發生畸形4例,?偏癱2例;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260, P<0.05)。治療前,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運動功能評分(76.72±3.99)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3.06±3.68)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后路內固定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能夠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運動功能, 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值得研究推廣。
【關鍵詞】 后路手術內固定;前路手術內固定;脊柱胸腰段骨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35
脊柱胸腰段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疾病, 多因突發暴力使胸段脊椎和腰段脊椎受到應力, 進而導致發生不穩定型骨折, 這種疾病病情復雜, 患者患病后容易出現畸形或局部疼痛的現象[1]。近年來, 交通事故等發生率越來越高, 骨折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 對該病的治療必須及時有效, 否則將會導致機體神經功能缺損, 影響患者日后的生活質量, 甚至出現殘疾, 對其個人與家庭負面影響嚴重[2]。臨床對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療方式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 手術能夠減緩壓迫, 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本研究選擇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針對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脊柱熊腰段骨折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進行探討,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 利用奇偶數分組法將其分成對照組與治療組, 各3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0例, 女11例;年齡23~59歲, 平均年齡(41.93±12.05)歲。治療組患者中男18例, 女13例;年齡22~57歲,?平均年齡(40.92±12.1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經過影像學檢查和臨床診斷確診為脊柱胸腰段骨折;②患者均明確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自愿參加并簽知情同意書;③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 2. 2 排除標準 ①心、肝、腎、肺器官嚴重衰竭者;②認知障礙或者溝通障礙者;③神經疾病者;④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⑤免疫功能障礙者;⑥凝血功能障礙者;遺傳性代謝疾病者。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前路手術內固定方式治療, 具體方法:調整患者體位使其保持仰臥位, 進行全身麻醉, 于左側位置入路, 完全暴露患者的脊椎和鄰椎, 將其患椎上方與下方的椎間盤組織與脊椎中后方2/3的骨質予以切除, 完全清除致壓物質, 消除椎管壓迫, 對患者進行骨折復位固定術, 確認關節突間植骨融合性, 最后使用生理鹽水對手術切口進行清洗, 并常規縫合[3]。
1. 3. 2 治療組 患者采用后路手術內固定方式治療, 具體方法:調整患者體位使其保持俯臥位, 予以患者全身麻醉, 使患者的胸腹部呈懸空的狀態, 在患者的患椎中心切口入路, 充分暴露患者患椎與鄰椎區域, 接著使用弓根螺釘對其施以探測, 并進行螺釘固定;同時, 需要進行椎管減壓處理, 接著對患者施以骨折復位固定術, 置入同側髂骨, 并對其予以修整, 恢復使脊柱生理功能, 最后使用生理鹽水對手術切口進行清洗, 并常規縫合[4]。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4. 1 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5]:患者經過X線檢查其椎體功能基本恢復、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脊柱沒有出現畸形情況時視為顯效;患者經過X線檢查其60%椎體功能基本恢復, 臨床癥狀明顯好轉, 脊柱存在輕微異常, 但對集體活動沒有影響時視為有效;患者經過X線檢查其椎體功能無明顯變化, 臨床癥狀沒有好轉跡象, 或者出現病情持續發展跡象時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2 不良反應 主要包括畸形、偏癱。
1. 4. 3 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分值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5%,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2%, 其中發生畸形1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4%, 其中發生畸形4例, 偏癱2例;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260, P<0.05)。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運動功能評分(76.72±3.99)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3.06±3.68)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脊柱胸腰椎骨折后如果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 患者出院后很容易發生慢性腰疼等并發癥, 治療脊柱胸腰椎骨折的手段多以手術為主, 選擇手術療法的原因是該方式更利于骨折復位的急性恢復, 能夠解除神經根與脊髓互相壓迫的現象, 降低脊髓受損發生率[6]。前路與后路手術內固定是治療脊柱胸腰椎骨折最主要的兩種方案, 前路手術內固定臨床療效顯著, 可以全面清除骨折位置的壞死組織與殘留物, 通過受傷部位節段的相鄰椎體進行支撐穩固, 進而達到脊柱矢狀的有效平衡。不過前路手術內固定的方法術后出血量多, 創傷大, 容易損害神經組織和周圍的健康血管, 如果情況嚴重還會直接導致患者偏癱, 對醫生技術考驗極大, 手術風險過高[7]。與前路手術內固定相比, 后路手術內固定干預更具安全性, 相關研究指出, 后路內固定能夠更好地促進患者機體恢復, 減少住院時長。因為應用該術式可以在保證患者高效恢復的前提下降低脊髓壓迫, 利用弓根螺釘固定等方法矯正畸形問題, 恢復矢狀面弧度與傷椎冠狀面, 提高脊柱穩定性, 進而恢復被損傷脊椎的生理功能, 且具有損傷小、安全性高等優點。王彥明[8]研究表明使用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 其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5%, 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 其數據均明顯優于行前路內固定手術的患者。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與王彥明[8]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表明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方式更具優越性。
綜上所述, 應用后路內固定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能夠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運動功能, 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值得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雪松. 椎體成形術聯合后路椎弓根內固定對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療效觀察. 中外醫學研究, 2019, 17(10):18-20.
[2] Moussa A, Hacene A, Hammoudi M. Numerical Shape Optimization of Cervical Spine Disc Prosthesis Prodisc-C. Journal of Biomimetics, Biomaterial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8, 4771(72):56-69.
[3] 劉世軍, 江素芹, 李治國. 早期腰背肌功能訓練對脊柱胸腰段骨折經后路椎弓根內固定術后疼痛及脊柱功能恢復的影響. 頸腰痛雜志, 2019, 40(2):287-288.
[4] 聶晶鑫, 尚靜波, 姜麗. 后路經椎弓根內固定結合椎體成形術對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療價值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4):106-108.
[5] 甘俊松, 鄧軍榮, 向龍京. 前、后路內固定融合手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對療效、臨床綜合指標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8, 16(20):164-165.
[6] 祁騰民, 索南昂秀. 經后路行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結合傷椎內植骨手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近期效果. 中國醫藥導報, 2018, 15(15):84-88.
[7] 尚志平. 后路減壓聯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效果觀察. 淮海醫藥, 2018, 36(4):440-442.
[8] 王彥明. 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中國農村衛生, 2019, 11(14):26-27.
[收稿日期:201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