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朝輝 王飛 田忠固
【摘要】 目的 探討比較老年肩袖損傷患者實施肩關節鏡下單排與雙排縫合橋修復技術治療的效果。方法 100例老年肩袖損傷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兩組患者均在肩關節鏡下實施手術, 對照組患者采用單排固定治療, 實驗組患者采用雙排縫合橋修復技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美國肩肘外科醫師協會(ASES)評分,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肩關節(UCLA)評分、疼痛感評分以及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 實驗組患者的ASES評分、UCLA評分、疼痛評分分別為(95.34±3.64)、(33.14±2.23)、(2.14±0.47)分, 均優于對照組的(86.34±3.18)、(29.13±2.30)、(4.20±0.38)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肩關節鏡下雙排縫合橋修復技術治療老年肩袖損傷患者, 效果較好,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相關病情, 讓患者的相關功能改善, 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覺, 值得在臨床應用中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 老年肩袖損傷;肩關節鏡下雙排縫合橋修復技術;疼痛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38
肩袖損傷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發病后會造成嚴重的關節功能障礙, 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巨大影響[1]。隨著以核磁共振為主的檢查技術[2]和關節鏡技術[3, 4]的快速發展, 現在肩袖損傷的診斷和微創治療已經不是難點。在肩袖損傷患者中, 很大一部分是老年患者, 對于老年肩袖損傷患者, 什么樣的修復技術更為適宜, 能夠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和更低的再撕裂率, 是目前的研究焦點。因此本次研究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肩袖損傷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 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0月~2018年5月本院所收治的100例老年肩袖損傷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實驗組男27例, 女23例;年齡62~74歲, 平均年齡(63.24±3.59)歲;患肩:左肩25例, 右肩25例;其中輕度撕裂15例, 中度撕裂32例, 巨大撕裂3例。對照組男22例, 女28例;年齡63~75歲, 平均年齡(65.14±3.29)歲;患肩:左肩21例, 右肩29例;其中輕度撕裂17例, 中度撕裂31例, 巨大撕裂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其家屬在知曉本研究內容基礎上, 自愿簽署相關協議;②患者家屬均知曉了本次研究的相關目的以及具體操作方法, 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③本次實驗研究已經得到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同意;④本次實驗研究經過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認可。排除標準:①患者及其家屬中的精神病或者有精神病史者;②具有其他對本手術可能造成影響因素的疾病者;③拒絕參加本次實驗研究者。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肩關節鏡下實施手術, 患者采取側臥位體位, 麻醉采取靜脈全身麻醉+臂叢神經阻滯, 患側肩部向外展60°+前屈25°, 皮膚牽引3~5 kg;在手術前標記好肩峰、鎖骨、喙突等位置及各個手術入路。常規消毒鋪巾后, 于肩峰后外側角的下方2 cm、內側1 cm 處行手術切口建立后入路, 經岡下肌和小圓肌之間的軟點置入關節鏡套件至肩關節盂肱關節腔內, 常規進行探查。探查肩袖損傷情況, 在關節鏡監視下由外向內建立外側入路, 采用刨刀與射頻技術進行肩關節清理并切除病理性滑膜, 常規行肩峰下減壓術及肩峰成型術。使用刨刀適度清理肩袖表面使新鮮化。采用抓鉗牽拉斷端邊緣, 進行回拉判斷撕裂的大小及方式, 應用球頭磨鉆進行肱骨大結節皮質打磨, 形成新鮮骨床; 使用穿刺針確定錨釘的最佳入位, 在肱骨大結局骨床處打入1~3枚4.5 mm 帶線錨釘。對照組患者采用單排固定治療, 即使用縫合鉤由近端肩袖殘端穿入縫線, 每個錨釘尾部2根縫線中的一根經肌腱穿入, 與另一根打結固定, 完成手術。實驗組患者采用雙排縫合橋修復技術, 即使用縫合鉤由近端肩袖殘端穿入縫線, 每個錨釘尾部2根縫線均經肌腱穿入, 進行褥式縫合, 在肩袖表面打結;在肱骨大結節外緣約10 mm處放置外排錨釘, 將已打結的縫線交叉從外排錨釘穿入, 將外排錨釘鎖緊, 完成手術。兩組患者術后外固定支具固定6周, 皆在康復醫師的指導下, 進行規范早期康復訓練。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SES評分、UCLA評分、疼痛感評分以及治療效果。其中疼痛感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來判斷, 分值0~10分, 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覺越強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完全康復或活動后有輕度乏力上舉>120°、外展>90°、外旋<30°;有效:患肢活動后有輕度疼痛及乏力, 手能觸及頭部, 進食、梳洗無困難, 基本滿足生活需要;無效:疼痛無改善, 甚至加重, 肩關節攣縮, 功能明顯受限, 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SES評分、UCLA評分、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ASES評分、UCLA評分、疼痛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患者ASES評分、UCLA評分、疼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肩袖損傷是導致老年患者肩部功能出現障礙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旦發病, 會給患者的生活造成極大的痛苦。其治療方法經歷了一個由切開修復到小切口修復, 再到全鏡下修復的一個過程。其中全鏡下修復技術由早期的單排修復逐漸發展為雙排修復[5], 進而發展到現在的雙排縫合橋技術。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運用雙排縫合橋技術治療老年性肩袖損傷患者, 能夠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結合相關文獻分析, 其深在原因可能有:①雙排縫合橋技術能夠提供更充分的足印區覆蓋, 增大肌腱斷端與足印區的有效接觸面積, 增強了肌腱的抗剪切力與旋轉力[6, 7];②雙排縫合橋技術相對于單排修復技術可以減少因應力集中而引起的錨釘撕脫;③雙排縫合橋技術的外排錨釘無需打結, 因此可減少因線結造成摩擦撞擊而引起的肩峰下表面骨溶解[8, 9];④雙排縫合橋技術因提供了更好的足印去覆蓋, 可抑制間隙形成, 進而減少了關節液滲入肌腱斷端與足印區之間的可能性, 可促進腱骨愈合[10]。經過本次實驗研究, 可以得出結論:相比傳統的治療方法, 肩關節鏡下雙排縫合橋修復技術方法的效果更加優秀。
綜上所述, 肩關節鏡下雙排縫合橋修復技術治療老年肩袖損傷患者的效果較好,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相關病情, 讓患者的相關功能改善, 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覺, 值得在臨床應用中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許健, 干阜生, 郭標, 等. 關節鏡下雙錨釘單排縫合治療中型肩袖撕裂的療效分析.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7, 32(3):287-289.
[2] 莫業雄. 常規磁共振與磁共振間接關節造影診斷肩袖損傷的對比分析. 當代醫學, 2019, 10(29):35-37.
[2] 廖炳輝, 丁明, 甄志雷, 等. 肩關節鏡下錨釘固定位置與跨度對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預后的影響. 骨科, 2019, 10(4):303-306, 313.
[3] 雷昱. 肩關節鏡下直接松解聯合肩袖修復術治療老年肩袖損傷合并凍結肩患者的短期隨訪結果. 醫療裝備, 2019, 32(13):11-13.
[4] 黃浩, 王慶, 江永發, 等. 前外側小切口聯合關節鏡手術治療岡上肌腱撕裂的療效分析.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9, 34(7):745-746.
[5] 孫新鋼. 肩關節鏡下單排間斷縫合與雙排縫合治療肩袖損傷的臨床效果比較.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9, 12(17):129-130.
[6] 鄭鴻, 趙甲軍, 譚宏昌, 等. 關節鏡下縫線橋與傳統雙排技術修復全層肩袖撕裂的比較.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7, 19(9):806-809.
[7] 裴杰, 王青. 肩袖撕裂雙排縫合技術與縫線橋技術的療效對比分析.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17, 36(1):9-13.
[8] 倪月明, 章英良, 朱芳兵, 等. 關節鏡下雙排錨釘修復肩袖損傷的療效觀察. 浙江臨床醫學, 2017, 19(3):485-486.
[9] 黃彪, 彭小英, 王新亮, 等. 肩關節鏡下單排與雙排縫合橋修復技術治療老年肩袖損傷的效果.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9, 40(8):946-947.
[10] 黃寧慶, 劉大圣, 張斌, 等. 肩關節鏡下單排與雙排縫合橋修復技術治療老年肩袖損傷的效果.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8, 38(1):163-165.
[收稿日期: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