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鄉統籌是新時代下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與關鍵途徑,能夠有效地破解“二元結構”對城鄉建設的制約,縮減城鄉建設的差距,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與發展。伴隨我國城鎮化建設的蓬勃發展,我國城鎮化建設的質量得到顯著的提升,然而由于制度性問題,導致城市建設與城鎮化發展忽視了農村發展的基本訴求,進而導致三農問題的加劇,制約了城鎮化建設的健康發展,而基于GIS技術的統籌規劃機制,能夠幫助規劃者全面統籌城鄉間的地理差異,明確農村發展的時代訴求,進而推動城鄉建設的協同發展。本文結合GIS技術與城鄉規劃的理論內涵,探析我國城鄉規劃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GIS技術;城鄉統籌
我國的城鄉規劃不僅需要注重文化、經濟、教育等層面的發展與建設,更需要關注城鄉的地理結構、用地性質、地形地貌、建筑物、空間位置等特征及特點,并在此基礎上,運用經濟學工具、數學模型及統計學原理,明確城鎮化建設目標,城鄉規劃要點及內容,從而確定各項建設工作的發展方向及要點。而GIS技術能夠有效地幫助規劃者,從空間位置、地形地貌、地質特征等層面,分析鄉村發展訴求及城市發展進程,構建出體系全面的規劃機制,推動城鄉規劃工作的長遠發展。
一、GIS技術與城鄉規劃的理論內涵
(一)GIS技術的概念與內涵
GIS技術也稱為地理數據系統,是普遍應用于地質勘探工作與城市規劃工作的空間數據平臺,同時也是在軟硬件幫助下,對部分或整體地質地表的相關分布信息進行數據采集、管理、存儲、分析、運算、描述及現實的數據系統。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數據處理與編輯、信息采集及分析、數據管理與存儲功能、數據輸出及空間分析等功能。能夠幫助規劃者從地形、地質等空間數據層面,分析區域經濟、文化、產業的發展淵源及趨勢,確定相應的規劃手段及內容。在城鎮化建設中,GIS技術能夠有效分析城鎮化構建問題及發展機理,并幫助規劃者進行決策、規劃、評估、預測城鎮化的發展趨勢,全面而系統地分析城鎮化所涉及的相數據,提升數據的準確性與“實效性”。
(二)城鄉規劃的理論內涵
在新時期背景下,城鄉協調發展逐漸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新方向與新模式,是破解我國“三農問題”“城鄉對立”問題的根本途徑。在理論層面,城鄉規劃是將城市與農村統籌起來,把破解三農問題作為規劃的重心,從而推動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其根本目的是明確城鄉發展現狀,將城市與農村的經濟發展作為系統的整體來對待,進而綜合分析鄉村與城市、農民與居民、農業與工業的發展問題,探索出全新的城鄉發展途徑,破解二元結構對我國城鄉發展的制約與影響。
二、我國城市與鄉村的規劃現狀
(一)輕農村、重城市思想嚴重
由于我國傳統的城鄉規劃理念的影響,導致相關負責人在城鄉規劃的過程中,普遍缺乏對農村發展問題的重視,雖然城市建設及規劃工作擁有較為連續、較為完整的數據支撐,然而由于鄉村在建設與規劃的過程中,存在較多的歷史“債務”,數據系統較為陳舊、不完整。因此為有效推進城鄉規劃工作的有序發展,必須提升對農村歷史數據的重視,并將其作為城鄉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城市與農村在基礎數據數量與質量層面上的差異性,給規劃戰略的制定與落實,帶來嚴峻的阻礙。
(二)城鄉規劃缺乏功能機制
在城鄉統籌規劃中存在著大量的重復工作,致使城鄉規劃效率難以得到有效提升。通常來講,城鄉規劃是根據農村與城市反饋的數據信息,進行反復調試與規劃的過程,與此同時城鄉規劃的結果也是一個較為系統的整體,信息間擁有著較為緊密的邏輯關系,如果對任何信息進行修改,都將導致整體數據出現較為明顯的波動與變化,不利于城鄉規劃工作的有序進行。其根本原因在于呈現規劃缺乏較為系統、完整的功能機制,無法根據數據的動態變化,進行及時地進行調整。
(三)城鄉規劃數據較為龐大
城鄉規劃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使數據種類繁多、數據量較為龐大,既涉及鄉村與城市的地質、地貌、地形、建筑物、用地性質及地理位置等數據,還涉及城市與農村的經濟、人口、歷史及文化等非實體數據。因此,城鄉規劃的目的不僅包括研究并分析城鄉的空間與非實體信息,還需要分析城市和農村與非實體及空間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然而我國傳統的規劃體系,難以應對體系龐大的數據集合進行處理,難以滿足城鄉規劃在農村布局、體系規劃、專項規劃等方面的需求,無法從地形、地質等層面,推動城鄉規劃的快速發展。
三、GIS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策略
(一)歸納并分析城鄉規劃所面臨的問題
GIS結構主要包括表格數據與空間數據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實際的城鄉規劃中,GIS技術能夠對鎮級、村級的調研資料實現表格化處理,使鎮邊界或村邊界的圖形數據科學地聯系起來,從而在結合圖形工具與統計工具對數據進行圖面處理的前提下,歸納出城鄉規劃所需要面對的問題。而在技術應用中,GIS技術能夠通過空間分析功能,總結城鄉數據及信息的分布特征,實現數據的可視化目標,使鄉村數據成為空間規劃的決策基礎。彌補我國傳統呈現規劃所存在的定量與定性相脫離、文字與圖形相脫節的問題。
(二)分析并明確城鄉規劃的種類與內容
GIS系統的空間要素分析、緩沖區分析及計算功能能夠對城鄉規劃范疇內諸多設施的地理位置、空間布局進行分析,歸納出對空間構建程度、服務效率的評價路徑。除此之外,緩沖區分析能夠有效獲得城鄉規劃內各種積極要素與限制因素的影響范疇,并通過疊加分析的方式,為村莊類型的劃分,提供不同的策略。而通過疊置分析的手段,所獲得的聚集程度信息,能夠幫助規劃者規劃出相應的發展分區,使城鄉發展更具實效性。
(三)構建并制定自動“出圖”功能
GIS技術通過對城鄉數據和圖像的特征及特點進行分析,能夠有效地提升城鄉規劃的質量。譬如在農村規劃中,規劃者通常需要為農村聚落制定相應的發展體系。然而在發展機制的數據庫構建層面,GIS能夠利用出圖系統獲得村莊所有的“規劃圖則”,規劃者在后期調試與修改中,只需要對相關數據進行修改,便能夠自動地生成相關的規劃圖紙,完全破解了城鄉規劃數據因邏輯緊密,所存在的重復性規劃問題。
四、結束語
城鄉規劃是推動城鎮化發展,構建小康社會的前提條件,是我國經濟騰飛、科技進步的重要表現,然而在傳統的統籌規劃中,規劃者往往面臨著數據量龐大、數據邏輯緊密等問題,嚴重影響到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而GIS技術的引入,能夠使城鄉規劃更加智能化、現代化及自動化,提升城鄉規劃的質量,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求,為我國城市與鄉村的協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苗裔,王鵬.數據驅動的城市規劃新技術:從GIS到大數據[J].國際城市規劃,2014,29(06):58-65.
[2]王雷,張偉一,梁瑋男.面向城鄉規劃專業的GIS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華中建筑,2016,34(04):160-163.
作者簡介:劉富娟(1990-09),女,民族:漢族,河南開封人,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動物醫學、水生動物生理生化與分子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