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勇
摘 要:在現實社會的發展中,農藝技術的應用為我國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幫助。因此,本文通過研究,提出農藝技術在現實社會中的應用可以保證農作物正常成長,通過科學施肥提升產量并改善農作物外部環境,同時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然后提出一些提升農藝技術應用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農作物;農藝技術;科學施肥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對于我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農業生產應當被人們重視。農藝技術作為現代社會中發展速度最快的技術之一,可以快速轉變農業的生產方式,促使農業生產由傳統轉為現代,同時提升農作物的產量,提高其質量,促進農業發展。
一、農藝技術在現實社會中的應用
(一)保證農作物正常成長
在現代社會的農業生產中,農藝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農作物快速的生長。種植人員在種植農作物時,應當科學合理的控制農作物之間的距離,農作物的生長需要有充足的陽光,過高的密度會使農作物無法擁有充足的紫外線照射,影響植物的生長,所以種植人員應當合理控制農作物的密度。種植人員應當根據農作物的品種、當地土壤環境、天氣氣候類型等因素因地制宜的確定植物之間的密度。例如,在種植水稻時,在大田內種植,一般品種的水稻每畝栽種1~1.3萬窩之間,常規水稻或穗數型水稻的種植密度偏高,一般為每畝1.4~2.0萬窩,雜交水稻的密度為每畝1.1~1.5萬窩,種植人員通過使用正確的農藝技術,可以將水稻的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從而保證水稻生長所需的營養充足。種植人員還應當做好除草工作,在農田之中,雜草的出現會與農作物爭搶營養與肥料,影響了農作物的吸收,也占據了農作物的生長空間,因此,種植人員在進行種植時,應當定期清理雜草,清理雜草時要小心,如果農作物處于幼生期,種植人員清理雜草時要用手托住農作物的莖葉,避免傷害到幼苗。
(二)科學施肥提升產量
使用農藝技術的根本目標就是提升農作物的產量,當種植人員使用農藝技術時,可以通過科學施肥的方式來保證農作物的生長有著充足的養分供應,加速植物的生長。種植人員在施肥時,不應當只使用傳統的農用化肥,這些傳統的化肥缺乏充足的營養,從農作物長期的生長考慮,化肥的使用應當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需求考慮,注重化學肥料與有機肥料之間的搭配。種植人員在施肥之前應當先對當前土地的土壤情況進行勘察,檢測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根據土壤的情況配置肥料,改善土壤環境。同時,種植人員在施肥方法上也應當使用相應的農藝技術,例如,寒地水稻側深施肥農藝技術,種植人員在進行施肥時,現將肥料按照條狀均勻施用在水稻的一側,這種農藝技術比起常規的施肥技術更加科學,可以將肥料傳遞到農作物的根系,從而減少肥料的流失,加速植物的吸收,同時使用側深施肥的農藝技術還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實現節肥增產的目標。種植人員應當研究更多全新的科學施肥農藝技術,根據農作物的特點,從生育特點、施肥種類、施肥方式等方面進行考慮,并將其與壯苗、更重、灌溉等技術搭配,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施肥體系。
(三)改善農作物外部環境
種植人員在進行農作物的種植時,應當使用正確的農藝技術改善農作物的外部環境,從而保證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更加健康。農作物的生長涉及的外部因素較多,因此種植人員應當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開始從光照、溫度、濕度、水分等方面改善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并且可以改善當地的環境,增加可種植的農作物種類。例如,在種植草莓時,北方的氣候陰冷干燥,并不適合草莓的生長,因此種植人員可以使用大棚種植的方法,在農作物的外部設置一個由塑料薄膜、金屬框架、遮陽布等設備組成的大棚,將科學技術應用在大棚當中,控制棚內的溫度與濕度,改善了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保證棚內條件符合農作物的生長需求。
(四)減少病蟲害的出現
農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病蟲害的原因導致死亡,不僅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也影響了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為此,我國的科研人員研究出了各種先進的農藝技術用來解決這些病蟲害。我國常用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主要分為三種,分別為生物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以及化學防治技術。
第一,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分為以蟲治蟲與以菌治蟲兩種。種植人員在進行病蟲害防治時,可以在農田之中投入一些有益的昆蟲來控制農田的蟲害,如寄生蜂、線蟲、微孢子蟲燈,這些益蟲可以捕殺瓢蟲、蝗蟲、玉米螟等害蟲,保護農作物的生長。而以菌治蟲則是在農田中使用一些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消滅病毒。
第二,物理防治技術。這項農藝技術的應用方法主要是利用捕蟲燈、捕蟲網、滅蟲燈、殺蟲陷阱等物理設備進行殺蟲,其通過運用光、熱等物理元素消滅病蟲害,其過程無污染無公害,適合種植人員使用。
第三,化學防治技術。是農業病蟲害防治中最常見的防治手段,種植人員根據病蟲害的不同選擇對應的化學農藥進行治理,如常見的殺蟲劑、殺菌劑、殺螨劑、殺鼠劑等。這些化學藥劑可以有效的防治病蟲害,保證農作物生長過程安全且健康。
二、提高農藝技術在現實社會中應用水平的建議
(一)農藝技術與農機技術的結合
種植人員想要將農藝技術廣泛的應用在農田中,就應當將農業向著科技化、現代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因此,種植人員應當將農藝技術與農機技術加以結合。如,種植人員在耕地時,可以使用耕地機和松土機,播種可以由播種機負責,噴灑農藥時可以使用高壓噴霧器。當地政府應當促進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融合,提高農業補貼,增加種植人員的購買力。
(二)農藝技術人才隊伍的打造
為了保證農藝技術可以有效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政府應當培養一支專業的農藝團隊,農藝團隊的成員都應當擁有較強的農藝技術專業知識,因此,政府可以和當地的大學進行校企合作,對農藝技術專業的學生進行招聘。政府還應當派專業的工作人員到各個種植區域對種植人員進行農藝技術的培訓工作,培訓人員應當選擇大學農藝技術專業的專家教授來進行講解,通過這些專家的教導,種植人員可以掌握農作物生產、蔬菜生產、果樹生產、花卉生產等農藝技術,以此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提升農作物的質量,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農藝技術在現實社會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方面。經過上文可知,種植人員通過將農藝技術與農機技術的結合,打造優秀的農業人才隊伍,并注重對各個環節的合理把控,從而有效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并且改變農作物的生產模式,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參考文獻:
[1]孫所榮.淺談農藝技術在現實社會的有效應用[J].種子科技,2019,37(13):139+141.
[2]向廣長.淺談農藝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17,35(0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