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全志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枇杷病蟲害的主要發生特點,針對枇杷從開花至果實采收完畢過程中常見的幾種病蟲害,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闡述幾點綜合防治技術與措施。
關鍵詞:枇杷種植;病蟲害特點;綜合防治
枇杷作為一種四季常綠的植物,在每年的九月到十一月之間開花,當年就可結果,并且可以帶著果實安全越冬,一般在第二年的五月份左右可以進行果實采收。在整個過程中枇杷經常會受到各種病蟲害的侵蝕。
一、枇杷病害發生的特點
(一)侵染性病害。針對于當前枇杷的侵染性病害來說,最常見的主要有以下三種,其中分別是炭疽病、葉斑病和腐爛病。對于已經成長到較為成熟狀態的枇杷果實來說,炭疽病的發作會直接造成果實的腐爛。而葉斑病主要感染枇杷的樹葉,會導致樹葉的僵化或者枯萎,影響枇杷的正常發育,最終導致枇杷無法正常開花結果;腐爛病更多的是發生在枇杷樹的根莖與主干部位,感染上腐爛病的枇杷樹皮會出現嚴重的開裂現象,嚴重時還會直接導致枇杷樹的死亡。
(二)生理性病害。第一種日灼病,該生理性病害主要發生于枇杷樹的果實與枝干部位,健康的枇杷果實在感染上日灼病之后,朝向太陽的一面果實會迅速被灼傷并出現干癟的現象,導致整個枇杷果實都無法再繼續生長與使用;第二種枇杷常見的生理性病害叫做葉尖焦枯病,感染上該類病害的枇杷不僅僅葉尖會逐漸變黃,無法正常生長且使得葉片向下擴展,最終直接變成黑色焦枯狀。
二、枇杷蟲害發生的特點
(一)枇杷黃毛蟲。枇杷黃毛蟲主要會對枇杷的幼葉進行危害,進而嚴重影響整株枇杷樹的正常的生長與發育過程。除此之外,第一代枇杷黃毛蟲的幼蟲還會對枇杷的果實進行危害,一方面會大大影響枇杷果實的外觀,更嚴重的還會直接導致一整個枇杷果實失去食用價值。
(二)梨小食心蟲。梨小食心蟲作為一種常見的植物蟲害類型,在危害枇杷的時候主要是集中在枇杷樹的果實與枝干部位的韌皮組織處。梨小食心蟲一旦攻擊枇杷樹的果實,那么這些枇杷果實將直接失去其食用價值;而在枇杷樹的枝干受到梨小食心蟲的侵害的時候,主要的表現就是枝干部門的樹皮被直接啃食干凈,從而導致整株枇杷樹無法進行正常的生長發育。
三、針對枇杷常見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
(一)農業防治技術。結合在枇杷樹生長發育過程中常見的幾種病蟲害的發病特點與侵染特點,在栽培種植枇杷的時候需要在結合當地的實際氣候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基礎上,通過采取相關的農業防治技術防患于未然,將可能會遇到的病蟲害扼殺在搖籃中。首先在上一季的枇杷果實采收完畢之后,種植人員需要結合枇杷植株的實際生長狀況,在充分總結上一季栽種經驗的同時,對枇杷進行重新的修整,其中包括整理錯亂的枝干,將過長、過弱的樹枝以及交叉糾纏在一起的樹枝和已經染上病蟲害的枝干都剪除干凈;其次在枇杷新芽剛剛萌發的時候還要進行適當的疏芽措施,也就是要將比較孱弱的幼苗進行鏟除,盡量只保留健壯嫩芽,一般規格就是每間隔35公分左右保留一個新芽;到了秋季還需要進行二次整枝,主要是為了防止枝條被封行,需要將部分多年生或者比較粗壯的枝條組合進行外移與回縮,通常枇杷植株之間的距離最少要超過60公分。通過財務科學合理的農業防治措施,不僅可以有效地預防枇杷植株受到病蟲害的侵蝕,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枇杷的健康成長。
比如,針對于枇杷果實經常容易受到來自不同種類的病蟲害侵染的這一現象,種植人員在枇杷的日常栽植過程中就要通過合理運用科學的農業防治技術,最大限度地杜絕不同病蟲害對枇杷果實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一般來說需要在枇杷植株出現大面積結果現象的時候,種植人員就需要及時進行疏果,也就是說要及時將長得不好或者過密的枇杷果實直接摘除,保證其他枇杷果實能夠有充足的養分進行后期發育;其次在疏果完成之后,還可以通過采取套袋這一經典的農業防治技術,將果實與外界進行一定程度的隔絕,最大化地控制外部病毒與蟲害接近果實的可能性。通過疏果與套袋這兩個技術措施,一方面是為枇杷果實儲備更加充分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是為枇杷果實的生長發育構建更加健康的外部空間,二者合一可以共同有效地促進枇杷果實的健康成長。
(二)物理與生物防治技術。一是物理防治技術,通過大量的實踐經驗可以發現很多的害蟲都具有一定的假死性,因此在針對枇杷病蟲害進行防治的時候就可以充分結合害蟲的這個特點,在早上或者傍晚的時候大力搖動枇杷樹干,在把害蟲搖落之后再進行集中人工捕殺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生物防治技術,近年來生物防治憑借著其無污染、無毒無害等特點在農業防治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所謂的生物防治技術實際上是側重于發揮大自然的自我調控作用,通過利用自然的天敵等控制病蟲害。而且與其他防治技術相比,生物防治技術更加綠色環保。
比如,以枇杷樹栽植過程中常見的梨小食心蟲為例,該害蟲不僅會侵蝕枇杷果實,還會對枇杷枝干造成損害。在防治過程中就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技術中的性引誘劑防治措施,通過使用一定的性引誘劑既可以大量捕殺該類梨小食心蟲,還可以干擾其交配規律,影響其正常生長繁育,從而達到有效的防治目的。
(三)化學防治技術。所謂的化學防治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指的就是通過化學農藥等措施進行病蟲害防治。與前幾種病蟲害防治技術相比,化學防治技術的污染程度更高,尤其是一些高濃度的化學農藥不僅對病蟲害具有防治作用,還會對枇杷植株的正常生長造成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當枇杷樹在面臨著比較大范圍與高強度的病蟲害侵襲的時候,化學防治技術相較于其他技術來說無論是效果還是效率都會更強一些。
比如,在進行炭疽病與葉斑病的防治過程中,如果兩種病情蔓延的十分迅速,就可以采用適當的化學防治技術。一般來說需要采用25%的葉斑清藥液并將其稀釋至4000倍,再加上稀釋1500倍之后的10%的安綠寶溶液,通過噴霧式噴灑的方式進行大規模的病害防治。另外,如果病害程度十分嚴重的話,可以適當加大藥劑的濃度或者間隔三天之后再次進行化學藥劑的噴灑。
四、總結
病蟲害的侵蝕不僅會影響枇杷的正常生長,還會對枇杷產量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枇杷開花至果實采收的全過程中,要通過總結不同病蟲害的發生特點,選擇合適的防治措施,確保枇杷的健康生長。
參考文獻:
[1]董云武,鄧成忠.大果枇杷栽培技術[J].云南農業,2017(2):10-11.
[2]盧金華,阮宏椿,杜宜新,等.枇杷主要病蟲害的發生及綜合防控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7(4):58-59.
[3]鄧瓊芳.枇杷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方法[J].四川農業科技,201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