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妹
摘 要: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日新月異,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普及,農作物栽培技術和防治措施也在不斷發展。希望通過本文對玉米的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和病蟲害防治措施問題的分析,可以在農業實踐中對提升玉米產量和質量、擴大種植面積有所幫助。
關鍵詞:玉米;栽培技術;防治措施
玉米在我國的種植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山東省作為我國的種植玉米大省,具有農作物玉米得天獨厚的成長環境。如適宜的溫度、土壤、水分等。但是應當如何利用這些優勢和種植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一些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以此來減少損失,增加產量從而達到經濟效果。
一、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一)品種的選擇。種子是玉米栽培的第一步,要嚴格篩選種子進行播種。作為玉米種植的原材料,它的好壞將影響到玉米的產量和質量,不僅如此,也將會影響到玉米后續各項工作的進行,如播種時間、施肥和灌溉以及豐收時間。由于土壤水分、溫度等條件的差異,選擇的玉米種子也存在差異,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選擇抗旱或者抗澇的種子,合理選取品種才能全面提升玉米種植的產量和質量。同時也要結合當地的日照時間和氣溫變化來選取種子。如選擇早熟或者晚熟的種子、是否抗倒伏等,通過相應的實踐和參考資料,發現當種子處在環境的溫度為6~8℃時候,更容易發芽,成活率更高,因此要結合當地種植條件選擇品種。
(二)播種的時間。玉米相對于其他農作物而言,其生長周期較短,如果播種時間控制的不合理,將會造成玉米產量的大幅度減少。玉米種植要根據當地具體氣候變化情況和玉米生長高峰時期確定,如果播種時間過早,會影響其發芽率;如果時間較晚,會造成日照時間不足和生長溫度不夠,這都將會造成玉米大量減產。
玉米栽培在正常情況下需要在雨水充沛季節,適合種子萌發的情況下進行。在低溫時候玉米將會生長緩慢,為保證玉米的高產量,在種植玉米時候應該合理控制時間,可以在拌種過程中添加一些抗病蟲害的藥物,以此來提升種子的出芽率,保障玉米茁壯成長,更好地實現玉米增產。
(三)施肥與灌溉。玉米的成長期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幼苗期、大喇叭口期和吐絲期、蠟熟期以及完善熟期。玉米在一生的生育期中,最佳的追肥時間是在大喇叭口期,因為這時候需要的營養比較大,也是生長過程中一個關鍵的時期。玉米追肥應該選擇尿素,并配合磷肥和堿肥,玉米雖然說是喜氮作物,但是磷肥、鉀肥也不可忽略,后期還會需要一些葉面肥噴施的,來補充其他的微量元素。
追肥時間要合理控制。如果追肥時間比較晚,等到玉米抽穗才去追肥,此時的玉米會因為營養不夠而導致矮小不夠強壯。同時,不是所有肥料均可一次性全部施入進去,如果在播種時,底肥一次施入過多,后期不再追肥。這樣會導致玉米前期發展過于良好而后期發育不足。合理控制好施肥時間和用量才能保障玉米茁壯發育。
幼苗期玉米需要更多的水分、養分,從而保障自身的生長。種植人員此時應提高對玉米灌溉的重視。不同時期的玉米,應該采取不同措施進行水肥灌溉,要綜合玉米自身生長情況和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和水分條件進行管理。
二、玉米病蟲害防治措施
(一)發生病蟲害的原因。由于玉米種植面積變大,特別是單一的連片連年種植,加上干旱的氣候,導致土壤中病菌逐年積累,致使玉米發病的初次侵染源增多,造成病蟲害的發生。同時,玉米單一品種的多年種植,導致該品種種性退化,抗逆性降低,是玉米病發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氣溫條件,隨著全球氣溫變暖,冬季氣溫偏高,給傳毒病蟲提供了良好的適宜生存的環境。
(二)主要病害防治對策
1.大斑病。大斑病主要對葉片產生危害,嚴重時可危險苞葉,發病初期水侵狀,接著變為青灰色,后逐漸擴散,在整個葉片布滿大片不規則斑點,如果遇到雨水,病斑會生長出黑色霉狀物。
防治方法:在栽培之初篩選優良、高產、抗病的玉米品種,從根上杜絕病源,同時成長期間要注意肥、氮、磷的合理搭配,增強玉米自身的抵抗力,一旦發現玉米發病,要及時使用相對應的藥物,預防和鏟除病害。
2.小斑病。小斑病在玉米的幼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生,危害葉、莖,發病時為褐色中間顏色深,周圍淺;出現橢圓形或長方形斑點,病斑很小,但數量很多。
預防小斑病要選擇合適的時期提早播種,這樣可以避開發病的高峰期;基肥保持充足并增加磷肥和鉀肥;玉米底部的葉子可適當摘除幾片,以降低田間的相對濕度,使植株生長更健壯。
3.瘤黑粉病。常危害玉米葉、稈、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組織,產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果穗發病可部分或全部變成較大腫瘤,葉上發病則形成密集成串小瘤。
防治方法:種植抗病品種,實行輪作,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秋冬實行深耕,減少病源體;加強肥水管理,在抽雄前后適時灌溉,避免受旱;減少機械和蟲害損傷。
(三)主要蟲害防治對策。蟲害是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玉米蟲害種類較多,比較常見的有玉米螟、玉米葉螨、玉米粘蟲病、玉米線蟲病等,這些蟲害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偶爾呈現爆發和流行趨勢,對玉米生長水平和產量均會產生極大影響。
玉米螟,又叫箭桿蟲、玉米鉆心蟲,雨水越多,玉米螟的發生就會越多,其是造成玉米減產危害最大的害蟲。粘蟲是一種昆蟲,從外觀很好分辨,頭紅褐色,體色由淡綠至濃黑,幼蟲食葉,發生時可將作物葉片全部食光,造成嚴重損失。玉米葉螨就是紅蜘蛛,是多食性害蟲,以若蟲或成蟲在葉背面吸取汁液,造成葉片枯死,影響產量。成螨體色隨季節變化,一般為紅色或銹紅色。
對于玉米蟲害的預防要及早、及時。早春進行翻地,清除地面雜草,保持越冬卵孵化期間田間沒有雜草,通常可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藥劑防治。蟲害雖然危害大,但是只要做好防治工作,便可防患于未然,保證玉米產量和質量的提高。
三、結束語
總之,本文研究了種植玉米高產栽培技時,并對防治病蟲害的方法進行了相應的研究。種植過程中應提高對種子、播種、育苗等所有環節的重視,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條件與玉米自身的實際情況等,制定栽培技術,切實保障栽培技術的應用,從而保障玉米的健康成長,實現保障質量的同時提高其產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慶杰.新時期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農民致富之友,2019(07):20.
[2]孫成銀.山東玉米栽培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18,38(3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