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玲
財政預算管理,能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科學化、規范化。文章從基層財政預算管理現狀和重要意義出發,指出基層財政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闡述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不斷提高基層財政預算管理水平。
財政預算反映出政府的活動計劃,是政府在特定時期內,要實現的政策目標和手段。隨著國家財政預算改革工作的實施,形成了中央、省、市三級財政預算管理體系。其中,基層財政預算管理工作,在地方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僅關系到當地政府的收支計劃,也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最終成效落實到千家萬戶。因此,基層財政預算管理中,只有提高規范化、科學性、全面性,才能發揮出財政資金的引導性作用,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推動地方經濟健康穩定發展。以下結合實踐,探討了基層財政預算管理問題與對策。
一、基層財政預算管理現狀和重要意義
(一)管理現狀
針對基層財政預算管理工作,我國從2012年開始績效試點,經過幾年時間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第一,單位編報的績效目標預算資金占比明顯提高,以某縣城為例,財政資金預算績效管理的覆蓋率,從2013年的28.3%,提高至2018年的87.8%。第二,績效監控方法更加完善,監控力度不斷增強,有利于績效監控和預算執行有機結合。第三,績效評價范圍擴大,該縣2013年的管理項目只有11個單位,資金總計為1248萬元;到2108年管理項目增加到26個單位,資金總計達到19493萬元。第四,管理評價結果的應用程度提升,通過調減項目的年度預算,預算安排更加科學合理。
(二)重要意義
財政預算管理,就是在一個財政年度內,制定的財政收支計劃。分析財政預算管理的重要意義如下:第一,有明確的計劃方案,能指導管理工作的開展,確定具體的行為目標,并預測可能出現的情形。第二,通過合作交流,能對組織活動進行協調,幫助管理者樹立宏觀管理思想,將管理工作覆蓋在各個領域。第三,有利于開展績效評價工作,通過目標預測、組織實施,實現預期管理目標,為績效評價打下基礎。第四,預算管理需要全員參與,具有較強的預見性,能避免盲目行為,激勵管理人員完成預設目標。
二、基層財政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預算編制問題
第一,計算方法不科學。基層財政一般采用“基數+增長“的方式,計算時考慮的不是實際需要,而是行政考核指標。第二,編制時間不合理。依據《預算法》的規定,財政編制時間有明確要求,只有3-4個月的時間,去除法定節假日后,用于編制預算的時間更短。第三,編制內容不完整。財政預算包括四個內容:一是公共財政預算,二是政府基金預算,三是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四是社保基金預算。其中,政府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比較粗放,達到收支平衡即可。
(二)預算執行問題
第一,收入反映不全面。在一些基層行政事業單位中,沒有嚴格收支兩條線,尤其是超支收入沒有列入預算收入中,而是列在財政專戶上,影響預算收入的真實性。第二,存在突擊花錢的行為。專項資金到達基層需要一定的時間,由于結算時間晚,部分項目資金在年底才能到位,就可能出現年終突擊支出的行為。第三,預算隨意調整。由于預算方案不科學,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基層單位的經費可能不足,就會對預算進行隨意調整,經部門申請、領導批準后追加預算。
(三)預算監督問題
第一,審計監督具有滯后性。審計單位對三公經費、民生支出、專項資金的審查力度加大,但集中在事后審計,難以及時發現問題,因此監督工作滯后。第二,社會監督力度薄弱。基層單位在財政管理上,政務信息是公開的,但是民眾的監督意識不強,導致社會監督形同虛設。此外,財政預算的公開內容有限,也不利于群眾進行監督。
三、針對基層財政預算管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推進機構改革
基層事業單位的改革工作,要將重點放在超編、混編問題上,實現單位性質和編制的統一性,對編制進行合理分配。如果單位承擔行政職能,要轉變為公務員管理單位;如果具有公益性,則要從經營單位中分離出來。其中,經營類單位通過改制,不再獲得財政支持;公益類單位則要合理確定財政供給率。
(二)注重資產管理
對國有資產進行管理時,應該根據《政府采購法》的規定,對采購活動進行預決算管理,提高采購程序的規范性。此外,對國有資產進行動態檢查,建立固定資產登記制度,從資產的配置、驗收、保管、使用、處置等各個環節入手,確保賬實相符、賬賬相符。
(三)細化預算管理
第一,做好預算準備工作,在同級人大會議舉行前2個月,匯報預算編制情況,預算內容要細化到款項。部門預算采用二上二下程序,其中一上最好提前至公歷年前,預留出充足的審核和批復時間。第二,預算編制要科學完整,確保基本支出需求,推動機構正常運轉,滿足基本支出需要;建立項目庫,控制單位項目、集中審批項目的比例。第三,在預算執行上,嚴格按照預算批復執行,不能隨意調整預算方案;必須追加預算時走法律程序,提高約束力。第四,針對地方債務建立預警機制,未來一段時間,地方政府會迎來債務還本付息的高峰期。對此,應該將地方債務納入財政預算管理體系,既要化解老債,又要提取一定償債準備金,以便及時償還債務。
(四)加強監督力度
財政監督工作要貫穿全程:一是事前控制,以預算委員會為核心,選取專業能力強、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員,為預算工作服務。二是事中控制,預算項目的實施,要進行動態管理,尤其是上級專款、重點項目,要建立臺賬、隨時跟進,加快支出進度,保證支出的均衡性,不要到年終突擊支出。對于三公經費,是民眾普遍關心的項目,既要接受例行審計,又要在官方網站上公開公示,接受民眾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三是事后評價,基層財政決算一般到次年6月份,要求單位真實編制年度財務決算,反映出預算的執行情況;并開展評價工作,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及時發現問題,為次年的財政預算編制工作提供支持。
(五)實施績效評價
基層單位的財政資金處于資金鏈的終端,加強績效評價非常重要。應該在財政部門的牽頭下,建設科學、合理、實用的財政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其一,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合作,結合不同單位、不同項目的特點,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績效評價項目案例進行匯總分析,制定全面的、突出績效特色的、方便考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促使財政資金管理更加標準規范。其二,結合當地的政策變化,對績效考核指標進行調整,制定符合各部門的個性指標,不斷豐富指標庫。基于動態調整機制下,能實現動態化管理,確保績效管理更加貼合實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基層行政事業單位而言,財政預算管理工作是一個重點,關系到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針對目前預算編制、執行、監督上存在的問題,必須推進機構改革,注重資產管理,細化預算管理,加強監督力度,實施績效評價,才能提高財政預算管理水平,促進基層單位健康長遠發展。(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