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敬生

涇縣背靠蘇浙滬,有著絕佳的區位優勢,傳統文化資源、生態優勢和紅色旅游資源異常豐富,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典型樣本。研究報告充分發掘涇縣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瓶頸問題,解析深度矛盾,構建對策體系,進而為區域發展建言獻策。在此基礎上,報告重點解剖涇縣為代表的典型地區鄉村振興的五對矛盾。有效解決五大矛盾的政策舉措較具針對性和創見,進而為省內外類似地區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政策借鑒和有效樣板。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精準脫貧”和實現全面小康之后的農村永續發展的總體方向。涇縣背靠蘇浙滬,有著絕佳的區位優勢,傳統文化資源、生態優勢和紅色旅游資源異常豐富。探尋典型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瓶頸問題,解讀深層矛盾,借以打造涇縣特色產業、紅色文化以及生態農業的突出優勢,為省內外類似地區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政策借鑒和有效樣板。
一、涇縣“鄉村振興”考察樣本的典型特色
(一)區位優勢凸顯
宣城市是全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點市和全國文明城市,涇縣背靠蘇浙滬,放眼長三角,有著絕佳的區位優勢、優異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經典的紅色旅游資源等。同時它離長江、南京和杭州比較近,身處長江經濟帶規劃范圍內,在安徽省甚至國內具有非常典型區域優勢。但也由于涇縣本身獨特的地理條件,作為安徽省重點山區縣之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
(二)全域旅游范本
涇縣生態環境、傳統文化與紅色旅游資源異常豐富,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典型樣本。涇縣桃花潭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傳統宣紙制造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非物質的人類遺產”;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是安徽省首家4A級和全國“紅色旅游十大景區”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等。涇縣目前有七家國家4A級、六家國家3A級風景名勝區,還獲得“中國最美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等榮譽稱號。
(三)生態發展優異
涇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0.7%,同時林木綠化率也達到64.2%。境內的太平湖總庫容28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達2800平方公里,美輪美奐的山水人文資源,為涇縣生態農業奠定良好基礎。涇縣著力將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運營的深度融合,將農業同鄉村旅游結合,打造生態農業,培育新型產業。
二、典型地區涇縣“鄉村振興”中的難題探究
(一)五大矛盾沖突,頂層設計難以開展
第一,堅守傳統特色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的矛盾。涇縣傳統宣紙、宣筆文化源遠流長,是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而現代文化主要受西方社會影響,與我國傳統文化差異較大,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兩種文化彼此沖突,存在相容調和的矛盾。
第二,立足自身特色與依賴江浙滬的矛盾。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事實上,如果通往外界的“巷子”又窄又偏,那么再香洌的美酒也難以廣為人知,基于此,在集中精力打造自身特色與開拓江浙滬的精力分配存在著矛盾。
第三,優化一般工業與打造特色文化產業的矛盾。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產業優化與轉型升級不可避免,如何分配優化資源,如何決定優先轉型產業問題,尤其是一般產業與文化特色產業的抉擇問題,還有具體轉型措施方案研究難題,這些矛盾亟待解決。
第四,生態有效保護與產業持續發展的矛盾。涇縣生態良好,在進一步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如何兼顧生態保護,合理地提升當地經濟發展問題不容忽視。
第五,高社會知名度與一般群眾無法受益的矛盾。盡管涇縣宣紙、新四軍軍部舊址、桃花潭等馳名海內外,享有極高的社會知名度。不過當地一般群眾難以從中受益,如宣紙產量不高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全域旅游難以轉換成經濟效益等,較難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從而未能普惠一般群眾。
三、典型地區涇縣“鄉村振興”的對策體系構建
(一)解決五對矛盾,規劃頂層設計
1.堅守傳統特色與現代文化相結和的理念
第一,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是推動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作為典型的傳統產業,涇縣宣紙、宣筆產業需要不斷創新,解決傳統與現代經濟矛盾是極其必要的。
第二,注重傳統文化轉型和文化整合,創新改革傳統文化產業。如宣紙、宣筆這類文化產業,可以與現代商業和旅游模式相結合,設立產業鏈,實現文化整合,設立文化產業園、宣紙、宣筆文化研究中心,在發展經濟方面開設特色文化小鎮以符合當今追求文化休閑的潮流。
2.解決立足自身特色與依賴江浙滬的矛盾
第一,依靠周邊江浙滬地區發展輻射作用。江浙滬三地是我國目前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地區經濟實力雄厚,工業經濟發達,面向世界,經濟繁榮,快速發展,有眾多的企業集團,地區經濟實力最強大,是中央城市是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力量,企業和人口仍在快速的向這個地區集中,為涇縣經濟快速發展創造出有利的外部環境。
第二,通過加大自身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和外資企業。涇縣必須積極考慮大城市的特殊經濟條件和高效率的市場機制,如吸引外來經濟和創新傳統產業以及技術的革新推動著產業結構的升級,為涇縣朝著更加專業化的產品和服務市場發展提供良好的借鑒。
3.解決優化一般工業與打造特色文化產業的矛盾
第一,利用特色產業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涇縣相關部門通過招商引資發展特色工業在目前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一環,但工業發展需要結合涇縣當地發展現狀,在工業發展方向、定位等方面選擇適度、適當、適合與當地原有產業相融合才是發展之道。
第二,設計產業合作的實現機制。知識相對密集型產業如新能源制造等、高關聯度產業如宣紙和宣筆互補品和紅色產旅游業應進行合理適當布局分配。將勞動力需求性較高的企業應主要布局于類似琴溪鎮等小城鎮,同時重點發展鄉村農業及休閑養老業。
4.解決生態有效保護與產持續發展的矛盾
第一,堅持“生態興則興,生態衰則衰”的綠色原則。在發展經濟產業的同時,應堅持“生態興則興,生態衰則衰”的綠色原則。打造適合涇縣發展,順應百姓生活的特色之路。
第二,打造特色文化示范線,推進綠色旅游發展。憑借其自身優越的環境生態以及豐富的旅游資源,高度重視人文環境資源,立足宣紙書畫紙文化、云嶺茂林紅色文化、桃花潭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優化自然和人文環境,融生態、文化、產業、旅游等要素于一體,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從而帶動鄉村經濟振興。
5.解決高社會知名度與一般群眾無法受益的矛盾
涇縣旅游資源豐富,在提高社會知名度的同時要讓村民真切感受到自己所居住環境的優勢。
第一,政府應全力推進交通建設。以“農村道路扶貧”聯動發展,把農村道路的暢通作為推進貧困人口轉移就業的基礎性工作,力爭實現貧困戶轉移就業“出行容易、就業不難”的目標。
第二,利用自然資源,開發休閑旅游。發展以“農家樂”和聚集村落為主的食宿、游樂、采摘、購物相結合的旅游模式。
第三,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始終堅持跟黨走、堅持國家政策在任何脫貧攻堅階段都需牢記于心。涇縣積極響應黨的政策號召,實施政策不忘百姓。我們相信只要堅決跟隨黨的步伐,就可以在2020年實現完全的小康生活。(作者單位:合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