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 寧雨霏 王小國
本文在響應國家“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方針,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目標,以應用型本科大學為模擬視角,結合國內外已有經驗,對高校環境下如何在藝、文類學科實現“新型學徒制”進行研究探索。
進入二十一世紀,現代學徒制發展愈發成熟,在我國當代教育體系中地位越發重要。但當下我國學徒制發展更多基于高職高專的數字技術領域,操作規范化強,行業標準明確,對側重理論教學的高等本科院校及行業標準主觀性較強的專業適用性較弱。在國家著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今天,如何運用學徒制提高文化創意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中國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成為我國現代新型學徒制未來發展的方向。
并非所有設計感一流的作品都是好產品,反之亦然。新型學徒制想要滿足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滿足以下幾點:
一、新型學徒制與文化傳承
(一)高校特色工作室
文化以“人”為載體,文化的傳承傳播也應將人作為第一本位。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傳統師徒制的受益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現狀最具代表性。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科院校的傳播為例,學校獨立學科之外建立特色工作室、開設非遺選修課,是目前已知普適性最高的、實踐效果最好的方法。
特色工作室的發展普遍依賴學校,工作室的“校本”性是保護也是制約,它保護著非遺文化在新一代中的傳承,也將文化傳承禁錮在一個有限且淺顯的范圍內,工作室文化創意形成與發展極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個人先天條件與主觀選擇,不確定性極強。當前高校特色工作室的授課內容,大多集中在非遺項目的技法傳授,但由于學生工藝基礎較差、專業不對口、課程周期短、學習無強制性等問題的普遍存在,非遺技藝的傳承程度大多停留在入門階段,最終效果僅可稱之為校內傳播,遠達不到“傳承”的要求。
(二)文化傳承與雙師雙教
從文化傳承角度,新型學徒制應抓住我國本科教育的特點,建立雙師雙教制度。在建立校內特色工作室的基礎上,將文化項目作為專業必修課程融入教學體系,一課雙師——課堂教學以文化內涵的理論系統教學為主,工作室教學結合理論指導學生上手實操。文化創意產業化對文化創意的主要訴求其實是借助傳統形式表現文化內涵,技藝重現只是文化的表達方法之一,所以在新型學徒制的建立上,建議將文化內涵的整理與系統學習做為學習重點,工作室實操課程的目標主要放在使學生熟悉材料特性與制作原理上,使其后期進行文化創意時能充分考慮到工藝特性,保留其效果特點。
新型學徒制使用雙師雙教制度,可以在保留當前本科學分制算法的同時,形成理論課堂與工作室的聯動格局,規范非遺課程成績評定標準,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可適應當前傳統文化走進大學課堂的發展階段。
二、新型學徒制與文化創意
(一)“向前看”的創意輸出機制
文化傳承的理想境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這就要求在建立文化傳承的相關保護措施時,不僅要重視文化資料的保存與傳播,更要注重文化內核的更新迭代。新型學徒制要使文化達到活態傳承的目的,就注定要具備揚棄精神,創意頻率滿足市場需要、創意成果具有機械性復制空間,兼顧市場特性與與現代產業發展特點。以傳承文化內核為中心,不拒絕現代材料與技術參與,融入符合現代審美的新元素,建立“向前看”的創意輸出機制。
(二)大學專業體系與文化鏈接
新型學徒制應以創造文化氛圍、助力文化產業發展為己任,鼓勵創意,大膽創意。鼓勵視覺及美術創意相關專業將傳統文化課程或傳統非遺項目納入專業必修,在專業全面實行“工作室”、“雙師雙教”的基礎上,鏈接現代專業課程體系,在教學主題、作業設置中細致糅合傳統文化內容,鼓勵學生“非標準化操作”,打破思維局限,在提煉文化特點的前提下大膽創新,為“傳統”增加“現代氣質”。
(三)建立線上文化創意分享平臺
一個成功的文化創意產品,一定是兼顧文化內核與現代審美的產品,“好看與否”是現今社會消費習慣最直觀的標準之一。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網絡系統,在注重創意保護的前提下,建立線上創意平臺,利用現代人的信息攝取習慣,一方面為文化創意提供及時分享渠道,培養社會的文化關注習慣,擺脫“文化創意輸出靠文創產品”的怪相,降低民眾關注文化創意的成本;一方面收集創意反饋,測試市場反應,幫助學校及時調整課程設計方向,增加創意評分參考,降低創意評分的個人主觀性;另一方面,創意平臺可以實時鏈接創意需求方,已多種形式實現創意合作,擴展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實現智力變現,激發學生創意熱情,豐富市場文創品類,提高創意更迭率。
三、新型學徒制與文化產業
(一)教學標準與“行業”接軌
“新型學徒制”的本質是深化校企融合,使理論教學與行業一線接軌。參考歐美國家的“學徒制”教學體系,學生大多要同時接受兩種環境下的教育,學校和企業同時參加教學活動和生產活動,并引入行業協會對行內技能技巧進行嚴格的等級劃分,為學生成績提供參照標準。在非標準化作業的前提下,如何建立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的聯合培養制度,形成嚴格的成績評定標準,是文化創意產業新型學徒制能否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重點。但考慮實際情況,我國高校全日制教學制度并不適應社會企業的過多加入,且社會企業規模不一,經營情況復雜,需求靈活度高,所以讓固定企業直接加入高校人培計劃設計或固定授課是有高不確定性與高風險的。是以,新型學徒制下校企合作方式不能照搬國外經驗,需要獨特的新模式。
(二)利用“行業”集群效應提高教學質量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多涉及藝、文類學科,這就造成了包括企業項目周期與學校課程設置的矛盾、校內引進項目的組織矛盾在內的客觀問題。想要在藝、文類學科中建設“新型師徒制”,首先要在校內建立一套完備的人才培養方案,保證學生在課程置換、學分置換上的合理性,在客觀上不對學生正常畢業造成影響,讓校、生、企三方安心。其次,由企業個體參與教學過程,企業自身層次對教學內容影響過大,在這樣的前提下,新型學徒制倡導學校跳過單一企業,根據專業需要,直接對接行業協會,從更全面的角度看待行業發展,尋求社會資源。最后,學校與行業直接對接,可以發揮集群效應的優勢,最大程度上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創意質量,從行業視角下提升人才儲備。
四、結語
近年來,全國各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北京、上海、廣東、云南、湖南等省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占GDP比重顯著增長,成為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將為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經濟轉型提供一種新的出路和模式。在這樣的前提和背景下,如何為文化創意產業培養更多高素質高適應性的人才,使文化創意產業得到更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是關乎未來國家產業比例側重與經濟發展狀態的重中之重。但高校教育從業者應時刻牢記——高校的文化傳承目標,從不是培養古法匠人,而是培養文化的創新者。我們擁有復刻文物的能力,也敢于將新材料新理念融入作品,才是文化傳承的前行之路。(作者單位:1.河北傳媒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2.河北傳媒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3.河北傳媒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
基金項目: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教育工作分會2019年度課題? 課題編號:QGJY2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