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宇
摘 要:隨著近年來鳳凰古城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慕名而來。離古城景區不遠處的苗寨因其獨有的名風名俗和充滿異域色彩的獨特文化自然也成為來訪外賓必去的景點。作為占鳳凰人口半數以上的少數民族,苗族應借助鳳凰旅游急速發展的機遇,將獨特的民族文化傳播出去。本文從鳳凰苗族特色詞匯的翻譯出發,以深度翻譯為理論框架,探究深度翻譯理論對于民族特色詞匯翻譯的指導意義。探究得出運用深度翻譯理論通過為譯文加注釋的翻譯策略,能夠更好的展現民族特色詞匯背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
關鍵詞:苗族;少數民族特色詞匯;深度翻譯;文化旅游外宣
一、引言
鳳凰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轄八縣市之一。苗族是鳳凰縣少數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8年末,鳳凰縣總人口43.1萬人,常住人口33.97萬人,其中苗族25.47萬人,占總人口的59.1%[1]。近年來,隨著鳳凰古城旅游的日漸興旺,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國游客前來觀光。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鳳凰苗寨作為鳳凰古城景點之一自然也受到了國外游客的青睞。然而,由于鳳凰苗族獨特的地域環境、歷史文化和生活習俗使得反映苗族文化的詞匯極富名族特色,如果只是將這些特色詞匯簡單直譯成英文而不去考慮這些特殊詞匯背后文化,可能會造成外國游客對鳳凰苗族文化的曲解,降低鳳凰苗族傳統文化的傳播質量。因此,對于鳳凰苗族特色詞匯的翻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對于整個苗族旅游文化外宣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具有鳳凰苗族獨特文化的詞匯中,“趕邊邊場”“爬刀梯”“苗家酸湯魚”以及“苗族銼花”這幾個具有鮮明苗族文化特色的詞匯依次反映了鳳凰苗族的婚戀、祭祀、飲食以及服飾文化。因此,不斷地發掘這些少數民族特殊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展開民族特色詞匯的英譯研究,探討其翻譯策略,對于保護和傳播鳳凰苗族特色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二、理論依據
(一)深度翻譯的來源
英國分析哲學家吉爾伯特·賴爾最早提出了深度描寫這一術語,在此之后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茲在他寫的論文《深描:邁向文化的闡釋理論》借用了這一概念,提出將“深度描寫”作為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即主張通過縝密的細節表現被研究者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行為規范、興趣、利益和動機。對于深度描寫格爾茲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但是他對這一方法進行了形象化的說明和解釋。格爾茲引述了賴爾關于抽動眼皮的事例用以說明意義的多層次性。賴爾研究了兩個小男孩互相快速眨眼這一行為,認為人們觀察到的只是表面的行為,而行為背后有各種隱含意義,可能是傳遞某種信息或是模仿他人動作。格爾茲認為,只有充分了解這一行為的具體語境后才能理解背后的含義。如果只是描寫兩個小孩互相眨眼則為淺度描寫,若將這一行為背后所暗示的信息詳細描述,則為深度描寫。由此,格爾茲認為人類學日志不應該只是簡單地描述問題的表象及形式,更應該做的是解釋人類行為背后體現的人性和文化含義,以達到人與人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互相理解。這與翻譯有著類似的目的。美國翻譯理論家阿皮亞之后基于人類學“深度描寫”這一概念的啟示提出了“深度翻譯”的理論。深度翻譯理論指出應在翻譯中充分關注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尋求實現文化互動的方式。阿皮亞根據格爾茲人類文化學的相關論述,提出了一種在譯文中通過添加注釋或注解來表現源語中豐富而深厚的文化的翻譯策略。阿皮亞建議譯者可以通過添加注釋、評注或序言,構建出一個讓讀者與文本的文化和歷史進行交互的空間,幫助他們解讀源語文本,真正實現對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深度翻譯理論的必要性
從筆者收集的介紹鳳凰苗族的旅游資料來看,大部分旅游材料對于涉及民族特色文化的詞匯都沒有提供相應的譯文,由此可以看出當地旅游部門對于苗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宣傳還不夠重視。少部分提供了翻譯的旅游材料中筆者發現對于一些民族特色詞匯的翻譯大部分都是借用漢語拼音或者使用英語現成的詞匯來表達英語國家中并不存在的文化現象。像這樣把一些具有豐富苗族文化內涵的特色詞匯生搬硬套地“翻譯”出來的東西只能是“貌合神離”,使得譯語讀者一頭霧水。由于鳳凰苗族所處的獨特地域環境、歷史文化、生活習俗導致反映文化的詞匯極富民族特色,而且這類詞匯通常在英語中是沒有現成可以恰當對應的詞語。由此,尋找一種可以更好的表達苗族特色詞匯背后深厚民族傳統的翻譯理論就顯得十分必要。由阿皮亞基于人類學深度描寫方法而來的深度翻譯理論提醒譯者通過加注釋的方式,可以幫助目標語受眾更好的理解源語文本。將此理論運用于鳳凰苗族特色詞匯的翻譯當中,就可以嘗試通過加注釋的方式,將苗族特色詞匯背后的歷史文化傳統在注釋中表達出來。與此同時也啟發了我們,作為譯者,我們的工作并不只是為紙上印刷的文本進行語言的轉換,更多的時候譯者的工作應該和文化人類學的學者一樣,對少數民族獨有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進行研究。由此,筆者將嘗試運用深度翻譯理論,首先對苗族特色詞匯背后的文化習俗進行考證研究,然后再將結果通過為譯文加注釋的方式,把苗族特色詞匯背后獨有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更好的傳達給目標讀者,把讀者置于更為豐富的文化環境中,加深他們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苗族文化特色詞匯翻譯策略
富含苗族浪漫氣息的“趕邊邊場”,是鳳凰苗族婚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里面的“趕場”其實是苗族“趕集”的意思。這一天,苗民把自家生產的農副產品拿到集市上賣掉,買回所需要的物資。在鳳凰縣各個鄉鎮,趕場的日子非常多。一個地方一般是5天一場,鄰近鄉鎮相互把趕集的時間錯開,如禾庫鎮是逢一、六,臘爾山鎮就是逢二、七,這樣附近村民基本上每天有集可趕。在筆者收集的關于鳳凰苗族介紹的旅游材料中對于這個詞的翻譯大部分都是采用漢語拼音的方式,這樣的翻譯完全達不到苗族文化外宣的目的。另外一些材料將“趕邊邊場”簡單的直譯為“fair”且沒有加上任何的注釋。筆者認為這樣的翻譯可能會使外國游客產生誤解,把苗族的“趕邊邊場”和他們所認識的“趕集”等同起來。由于苗族青年婚前戀愛比較自由,他們的社交婚戀一般也就是在趕場的時候完成,稱為“趕邊邊場”。根據《鳳凰縣民族志》的記載,趕場當天未婚青年男女身著苗族盛裝,在田墾邊、樹林里、山坡上,成群結隊,男女各成兩列,相互對歌?!芭瘸哉T馬郎(馬郎即未婚男青年)。歌畢,男女談合,殊有音節聽之亦爽爽怡人?!币虼丝梢?,“趕邊邊場”里面的“邊邊”其實表示的是苗族青年男女在趕場的周邊展開的戀愛活動,并不是通常意義上趕集的意思。深度翻譯理論強調了譯者應該對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有深刻理解,并凸顯這一群體的文化特質。因此,在翻譯“趕邊邊場”這一苗族獨有的婚戀文化的時候有必要體現這一文化特質的群體性,即需要先翻譯民族。在我國,苗族被統一稱為Miao,故可用Miao來表現“趕邊邊場”的民族歸屬性。由此,“趕邊邊場”就可以譯為“Miao fair”。另外,根據深度翻譯理論可以通過加注的翻譯策略,就可以嘗試在譯文的注釋中凸顯苗族這一趕集方式背后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習俗,并在加注中著重體現鳳凰苗族的婚戀文化。由此,“趕邊邊場”就可以試譯為:
Miao fair
(Miao fair takes place every five days. During that day, young people gathered around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fair and start to sing love songs to each other. Each song stands for ones love and intention.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with each other will start a relationship after the event. The Miao fair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ir dating culture. Looking for ones true love through singing has been the Miao peoples unique tradi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for it is one of the most primitive and romantic ways to show their love.)
爬刀梯是苗族還儺愿祭祀儀式中莊嚴神圣的程序之一,充分表現苗族人民祭祀祖先時心靈的虔誠和苗族人民向祖先祈禱時感情的真摯,具有十分神秘的苗族巫文化色彩[4]。在筆者走訪的鳳凰城內幾處表現鳳凰苗族文化的篝火晚會中都有所見。爬刀梯往往在晚會中央空敞開闊的坪壩舉行。先將一根高大堅實的木桿立在壩中,桿上呈梯級狀插著數十上百把鋒利無比的大刀,使整根木柱形成一架望去寒光閃閃、令人目眩心驚的刀梯。爬刀梯之前,都要由苗巫師先做法事。法事完畢,苗巫師就會赤腳踏著鋒利的刀刃,一步一步爬上十數米高的木桿頂端。這一儀式充分表現了苗族人民祭祀祖先時心靈的虔誠和苗族人民向祖先祈禱時真摯的感情,具有十分神秘的苗族文化色彩。在筆者收集的所有苗族晚會節目單上都沒有出現“爬刀梯”這個詞的英文翻譯,這對于喜歡體驗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外國游客來說無疑造成了困擾。筆者認為在英譯這個詞的時候如果沒有先利用“深描法”對這一獨特祭祀文化背后的民族文化習俗進行考證而直譯出來,容易造成外國游客通過字面意思將其誤解為鳳凰苗族的一項特技表演,極大影響苗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因此,在處理譯文的時候可以先將“爬刀梯”直譯為“Climbing a Ladder of Knives”,但并不能止步于此,必須通過為譯文加注的翻譯策略,利用深度翻譯理論,在注釋里將“爬刀梯”所代表的苗族祭祀文化和民族情感凸顯出來,故可將“爬刀梯”譯為:
Climbing a Ladder of Knives
(A sacrificial ceremony for the Miao people since ancient times. It is often held on the festivals or some important days for worshipping the ancestors in the Miao village. The location of this ritual usually takes place on a spacious square where a high round post with 36 sharp broad swords inserted horizontally is set in the middle of the square. Usually, this ritual is conducted by local Miao wizard. After a brief ritual, he begins climbing the ladder step by step treading on the edges of the knives. The ceremony is Miao peoples unique way of expressing their piety and devotion towards ancient gods. Moreover, it also shows Miao peoples breathtaking courage.)
鳳凰苗族人愛吃酸食,苗寨中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老躥”(形容走路無力)的說法。在酸食菜肴中,尤其以酸湯魚這道菜最為有名。“苗家酸湯魚”這道菜生津開胃、祛濕驅寒、提神醒腦,為常年居住在濕寒大山深處中的苗族人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成為了苗族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其主要原料之一就是苗族人自己田里養的稻花魚,這點體現了苗族人“稻田養魚”的稻作文化。另一主要原料就是自家壇子里泡的酸湯。其中酸湯的泡制尤為重要。鳳凰苗族人的酸湯主要是將洗好的菜葉放入米湯里發酵制作而成,這與貴州黔東南地區苗族主要利用西紅柿制作的酸湯不太一樣。把泡制好的酸湯和田里抓來的稻花魚搭配可以解除魚的腥氣,令這道菜獨有一番風味。這道菜的制作手法較為簡便,首先將稻花魚放入油鍋中炸至兩面焦黃,之后加入生姜、大蒜、鹽、醬油,最后加入酸湯一起悶煮入味。因此,根據深度翻譯理論,為了體現這道菜的民族性,可以先將“苗家酸湯魚”譯為“Miao fish in sour soup”,和其他地區的酸湯魚區分開,然后再通過對譯文加注釋的方式,用譯文補充“苗家酸湯魚”這道菜形成背后苗族人喜愛酸食的飲食習慣以及傳統烹飪手法。由此,“苗家酸湯魚”可以試譯為:
Miao fish in sour soup
(It is a home-made dish of the Miao people. The fish is fried until light yellow, and then braised with sour soup,ginger,garlic,salt and soy sauce for more than 10 minutes. One of the main ingredients for the dish is fish caught in their own paddy field, for it is the tradition of the Miao people to breed and catch fish in the paddy field. Another one is sour soup made of vegetables pickled in rice soup, which is the most essential part of the dish, because it not only removed the fishy flavor but also added sour taste to the dish.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main ingredients in the dish helps to stimulate Miao peoples appetite.)
鳳凰的“苗族銼花”是以獨特的工具和加工工藝在紙上銼出具有紋樣圖案的一種民間手工藝,是不同于漢族民間剪紙的獨特藝術樣式,因為它是用鑿刀銼出來的,所以可以說是別具鳳凰苗族特色的剪紙藝術。它不僅被廣泛的應用在苗族傳統節日以及婚慶的裝飾上,而且也是苗族男女老少服飾上必不可少的裝飾物。這也讓“苗族銼花”成了苗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雖然在翻譯的時候可以將銼花直譯為“paper cutting”,但為了和北方傳統的剪紙藝術區分開突出鳳凰“苗族銼花”獨特的民族性則需要在paper cutting前面加上代表苗族民族性的Miao,所以“苗族銼花”就可以譯為“Miao paper cutting”。之后就需要利用注釋將苗族銼花與北方的傳統剪紙解釋一番,以免造成外國人對這一藝術的曲解。與此同時,苗族又是一個有語言無文字的民族,學校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后,苗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主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來實現。再加上“苗族銼花”這一藝術形式是苗族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苗族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獨特的藝術也傳遞著苗族對于民間神靈的衷心祝禱和美好祈愿。因此,在為譯文加注釋的時候需要凸顯“苗族銼花”這一藝術形式在苗族傳統文化傳承中承擔的重要作用,并描繪出苗族人透過“苗族銼花”表達的民族情感。由此,可將“苗族銼花”譯為:
Miao paper cutting
(Unlik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per cutting from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Miao paper cutting uses knife instead of scissors to create this exquisite work of art and employs unique processing technics. Having no written language, the Miao paper cutting has also serv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ome schooling and a carrier for their unique art and profound history. It is also a unique art form, from which we can sense Miao peoples sincerity and good wishes to their gods.)
四、結語
筆者借助深度翻譯理論對四組鳳凰苗族特色詞匯“趕邊邊場”“爬刀梯”“苗家酸湯魚”以及“苗族銼花”進行了翻譯。方法上主要是通過深度翻譯理論提出的為譯文加注釋的翻譯策略,對民族特色詞匯背后的文化進行深度理解和考證,然后在譯文的注釋中充分體現了這些苗族特色詞匯背后的民族文化、習俗以及民族情感。通過翻譯實踐筆者認識到翻譯具有民族特色的詞匯時不應該只解決文本的字面意圖,而要先對這類詞匯背后的民族文化習俗進行考證研究,然后再通過譯文加注釋的翻譯策略把詞匯背后深層次的含義表露出來,這也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讀者闡釋原文的文化內涵。深度翻譯理論采用注釋的方式可以幫助譯者補償翻譯中缺失的文化信息,同時外國游客通過閱讀這些注釋也能夠更好的理解少數民族文化,增強譯文的可接受度。這對于豐富少數民族文化的翻譯策略以及少數民族文化外宣具有特別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鳳凰縣統計局.鳳凰縣統計局關于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9-03-17)[2020-01-01].http://www.fhzf.gov.cn/zwgk_49798/xxgkml/bmxxgkml_49803/fhxtjj/rsxx_23031/201903/t20190317_1132238.html.
[2] Geertz Clifford.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M]. New York: Basic Books,1973.
[3] Kwame Anthony Appiah. Thick Translation[J]. Callaloo, 1993(4):808.
[4]騰訊.鳳凰民俗文化:爬刀梯[EB/OL].(2016-08-05)[2020-01-01].https://hn.qq.com/a/20160805/036814.htm.
[5]秦中應.當代湘西苗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6]田茂軍.鄉土美學與民間理想的藝術禮贊——苗族民間銼花的審美特征[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43-48.
[7]王婷.《苗族古歌》漢譯和英譯中的深度翻譯比較研究[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19.
[8]王雪明,楊子.典籍英譯中深度翻譯的類型與功能——以《中國翻譯話語英譯選集》(上)為例[J].中國翻譯,2012(3):103-108.
[9]孫寧寧.翻譯研究的文化人類學緯度:深度翻譯[J].上海翻譯,2010(1):14-17.
[10]劉彩霞.民族特色菜肴翻譯研究——以苗族菜肴為個案[J].中國翻譯,2015(1):110-113.
[11]王岫廬.試論“深描”法對翻譯研究的啟發[J].中國翻譯,2013(5):10-15,128.
[12]賈文波.旅游翻譯不可忽視民族審美差異[J].上海科技翻譯,2003(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