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鳳 謝觀坤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高校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承者,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職責。在新時代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要求更高,應該根據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滑坡的新問題,結合高校教師的自身特點探索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為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供新思路。
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是指高校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要的品德總和。它從道義上規定了高校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應該以什么樣的思想、情感、態度、行為去做好本職工作,為社會承擔義務;它是在高等教育職業活動中,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社會集體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高校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承者,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職責。百年大計,教育為根本;高校教育的發展、高校人才的培養,高校教師是關鍵,其中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最重要。高校教師要以其人格和道德行為準則的榜樣力量影響和教育學生,成為學生人生成長的引路人,應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二、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現狀及存在問題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越來越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才資源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國的未來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靠人才,人才培養的基礎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途徑,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工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發展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高校教師肩負傳播知識、培養人才、塑造人才的責任。
自1999年,我國高校的招生規模開始擴大,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新時代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化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育大眾化的新時代,高校招生人數的增加和辦學規模的擴大,高校教師的隊伍也隨之迅速擴大。 我們發現,高校教師隊伍的建設難以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需求和肩負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教師的道德品質和人格修養不僅影響學生,而且會通過學生影響家庭,進而影響社會的發展。高校教師“師德”建設至關重要。新時代高校教師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高校教師隊伍中,存在個別教師職業道德出現滑坡現象,在教書育人方面存在問題:
(一)個別教師職業道德滑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受社會經濟發展及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不同時期的各種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絕大多數高校教師都有崇高的職業責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甘于奉獻,但也有極少部分高校教師的價值觀受到一定的沖擊。個別高校在發展中過于重視教師的學歷和科研成績,卻未重視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以及個別教師對自身的職業責任沒有清晰的認知,責任心丟失,不能堅持正確的“三觀”,損害高校教師的形象。
(二)個別教師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存在失衡的狀態
教學活動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師通過開展一線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氣質,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以學生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極大部分高校教師教學工作態度都是認真負責,重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在具體的改革探索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比如:極少數知識更新不及時,在與學生的教與學中缺乏互動,教學的方法改革力度不夠,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不注重因材施教等。高校教師面臨嚴峻的科研任務和工作壓力,如何在教學的方法和內容進行創新,同時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也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重視并付諸實踐的去解決。
(三)極少數高校教師治學態度有待提高
高校教師肩負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的重大責任 。高校教師應刻苦研究,為國家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貢獻自己的力量。高校教師治學態度的不嚴謹不僅影響學校良好學風的形成,也損害人才的培養,對社會的發展文明進步起迫害作用。真正的學術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生命的智慧、人生的智慧。做學問急需要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又需要文化、傳統,需要對學問的敏感性和嚴謹的科研精神。新時代高校教師需要端正職業道德精神,克服學術浮躁,查處學術不端正的行為。
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主流是積極向上的,治學態度嚴謹,但偶有發現有悖于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規范的問題,嚴重損害教室隊伍的建設,不僅影響社會對教師群體的價值判斷同時也削減了高校教師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高校教師是高校的靈魂,是大學精神的面貌,是大學文化氣質的載體和內在氣質的積淀,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
三、新時代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思考
(一)加強高校教師自身道德修養,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新時代高校教師需要具有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高尚師德的形成一方面需要通過制度化的職業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源于自我修養。“教育”和“修養”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形成發展的車之飛輪,鳥之兩翼。高校教師需要加強自我職業道德修養,接受職業道德教育。1.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2.學習高等教育師德修養、高等教育法規,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3.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學習優秀的先進的知識、思想,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成為專業學者和專家。教師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高尚的師德是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
(二)樹立嚴謹的治學精神,營造健康向上的大學精神
馬克思曾經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教師是大學教育的關鍵,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自由的學術精神,會凝聚成一種氛圍彌漫在校園中,對學生的成長起至關重要的影響。大學教師通過承擔學術責任,不僅培育學生,而且履行知識發現、技術發明、觀念創造和塑造社會新文化的責任。大學以及大學教師的這種特殊功能,需要大學教師具備更高的道德和文化修養,要拒絕誘惑,力戒浮躁。高校教師治學嚴謹是使大學永葆生命力的真諦,是大學生機和活力的象征。高校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對建設健康向上的大學文化環境,構建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三)建立健全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長效機制
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大背景下,各地高校都在在探索和構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有效途徑和具體方法。建立適合新時代高校職業道德建設的人才選拔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促進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制度化,規范化的建設。1.實施開放的選拔高校教師人才方式,將良好的職業道德水準作為重要標準,將有專業知識雄厚的教師選拔到合適的崗位。2.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建立公正、合理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體系,評價過程客觀、公開、透明,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防止評選過程中弄虛作假。3.優化激勵機制,物質與精神獎勵相結合,通過相應的獎勵,對高校教師以往的工作予以肯定,激發其具備的潛力。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長效機制對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師考核機制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是渺小的也是崇高的。教育工作之于教師,是安身立命之本,是一份工作。教育工作是復雜的,一方面要遵循基本的職業道德,另一方面要處理好教學實踐工作與科研工作的關系。關于職業道德,有一套比較健全的規范和社會準則。更重要的是教師具體工作中要面對各種考核,只有建立多元化的教師考核機制,才能讓教師各盡雖能,不至于疲于應對比較單一的考核要求。
(五)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
當下社會日新日益、經濟高速發展,個體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的快速是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無法比擬的,教師作為個體,斷然不能遠離社會。如何提高教師的經濟收入,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讓教師能夠更有時間與精力去研究學問,有更大的熱情投入一線的教學工作,更專心的去進行科學研究。這是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的努力,需要政策的支持、媒體的引導、社會大眾意識的提高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教師社會地位的提高,提高的是教師的工作獲得感、生活幸福感和職業優越感。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新時代高校教師需要甘為人梯,樂于奉獻,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形成健康向上的大學精神,努力推進社會、學校、教師的持續健康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作者單位:三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