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磊 張苗苗
摘 要:主觀幸福感和心理適應性的研究越來越得到心理學研究者及社會學研究者的重視,其理論和應用也日益趨向成熟,但兩者的研究理論大多屬于獨立的,相關研究甚少。青少年群體一直有著很高的社會關注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革新,當代青少年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有了更高的發展,并對其自我的展現和社會地位的需求有著更強烈的意愿。研究青少年心理適應性水平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有助于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們更了解青少年群體,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依據和道路去探索對青少年的正確教育方法。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適應性;主觀幸福感
一、引言
20世紀6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對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主觀幸福感指個體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出的整體性評價,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綜合性指標,反映主體的社會功能和適應狀態。主觀幸福感包括兩個基本成分:生活滿意度和情感體驗。對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越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越多,消極情感越少,則個體的幸福感體驗越強。生活滿意度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被視為是一種特質;而快樂感具有情境性和可變性,被視為一種狀態。
西方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經歷了描述階段和理論構建階段,目前進入理論深化階段。國內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研究尚處于起始和探索階段,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大學生、城市居民及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上,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并不多。
Dodge的主觀幸福感理論提出已有70年的歷史,關于個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亦是心理學界中個人生活質量研究的一個明顯標志。國外學者的研究經歷了簡單描述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的人口統計項目,又經歷了探討獲得幸福的各種途徑和跨文化研究,并建立了相關理論,最后是研究方法的探索。國內的研究起步雖晚,但近年來關于影響主觀幸福感因素的研究也已初見成效。
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理論研究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國外學者提出了多種理論。早期理論建構的重點在于證明外部因素,如事件、情景和人口統計項目是如何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如Diener對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做出區分,但研究發現外部因素的影響較小,因此后來的研究主要著力于內部因素,即個人內部建構決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從而影響幸福體驗,因此對心理適應性水平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就更加具有了理論意義。
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Diener概括出適應理論、社會比較理論、目標理論等。
(一)適應理論
現代主觀幸福感理論的中心概念是適應化或習慣化。Helson對適應的解釋為:對重復出現的刺激反應減少減弱;重新建構有關刺激的認識以及刺激對生活影響的認識。這種適應化或習慣化使人們在一定程度上總是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從而保持對自己生活的相對滿意度。但適應更多的是一種消極被動的心理生理過程,應對的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過程,其中,具有理性行為、精神信仰,給普通生活事件予以積極意義、對事件進行積極評價、問題焦點式應對以及尋求幫助等有效應對策略的人,其主觀幸福感水平高。
(二)社會比較理論
早期社會比較理論強調對比的結果,即個人與周圍人比較,如果自己優于別人則感到幸福。在進行社會比較的過程中,人格特質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幸福的人常向下比較,由于優于別人而獲得較高的主觀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向上也向下比較,因而處于一種比較矛盾的心理狀態,樂觀者傾向與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數目,以此評價自己在某一群體中所處的位置,悲觀者則相反。
(三)目標理論
認為主觀幸福感產生于需要的滿足及目標的實現。弗洛伊德認為最大的幸福感來自本能,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們放棄本能的快樂去追求文明的目標,導致主觀幸福感下降;人本主義者重視人的價值,Maslaw提出需要層次論,認為個體在特定水平上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這方面的主觀幸福感就會提高,進而追求更高層次的幸福,將人的潛能和價值實現看作是人類最高的幸福感。Chekola、Palys和Little等認為,正性情感與目標的出現和維持有關,也與靠近目標及實現目標有關;而缺少目標、目標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指向目標的活動受干擾則會產生負性情感。目標主要是通過自我效能這一中介變量影響主觀幸福感。成功的體驗會使人們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強大的自我效能,從而提高主觀幸福感。
三、心理適應性的相關研究
適應性(adaptability)指個體在適應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性和水平,用于反映個體心理適應的狀況。個體的適應性特征,既帶有物種的進化痕跡,又具有明顯的遺傳特點,還受到后天環境的極大影響。自20世紀30年代美國興起社會適應能力研究以來,研究者圍繞適應和適應性的概念、結構成分、測量等方面展開了大量理論和實證研究。在國內,隨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越來越認為心理適應性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因為“作為整體的人在社會當中能否健康地生存與發展的主要變現就是適應”,因此,心理適應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現,更是現代社會中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畢生發展至關重要的階段,內外環境的種種變化對青少年的心理適應帶來了更多沖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引發了研究者對此的更多關注。然而,現有的從心理層面上關于青少年適應性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這些大多是單因素研究,為數不多的多因素研究尚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其次,很多研究針對的是青少年的某一學段,樣本的年齡跨度不能有效地反映較完整的青少年時期。
四、心理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相關研究
值得注意到的是,人們的幸福或不幸福的感受不僅依賴于個人自身的絕對情況,而且取決于周圍與之具有重要聯系的他人和環境,特別是對于青少年的成長而言,對他人和環境的適應性尤為重要。與社會學校等環境的適應性水平會對其感到幸福與否產生重要影響。青春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轉變時期和關鍵期,是自我意識的第二飛躍期,青少年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增強,迫切要求享有獨立的權利和在社會中享有自己的地位,此時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是自身發展的主要矛盾,主要體現在與家長、教師與同學和其生活學習環境的沖突。所以,青少年的適應性對主觀幸福感有著重要的影響,但目前針對青少年的心理適應性及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較少,缺乏兩者的關系及相關程度的研究。
歐陽雪蓮、陳勃和羅照盛通過編制《老年人的社會適應性與主觀幸福感》問卷,探討了老年人社會適應性與主觀幸福感的結構關系。結果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和內部一致性信度,人際交往適應性和角色轉換適應性對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具有顯著的預測價值,生活自理適應性對積極情感具有顯著預測作用,但預測力不如人際交往適應性和角色轉換適應性,而社會整體變化適應性對主觀幸福感不存在預測價值。地區差異對老年人社會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結構預測關系存在顯著的調節效應。
積極心理學起步比較晚,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還不是很全面,已有研究探索了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成就動機、自我價值感、心理健康、自尊、控制感、自我概念、應激水平等方面的關系;而已有資料對家庭教養方式的研究則比較全面,涉及自我意識、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自尊、認知方式、自我概念形成、同伴關系、網絡成癮、應付方式、焦慮狀況、氣質類型、心理控制感、自我價值感、依戀類型、問題行為、情緒、自信、自我效能感和學業成就等方面,這些第三因素有相當一部分是重合的。對青少年心理適應性與主觀幸福感關系探討有待在理論上填補國內相關關系研究的空白。
青春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轉變時期和關鍵期,是自我意識的第二飛躍期,青少年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增強,迫切要求享有獨立的權利和在社會中享有自己的地位,了解青少年心理適應性水平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使青少年們能夠健康快樂成長,在實踐中能夠為家長和教師提供正確的引導方法是切實可行的。
參考文獻:
[1]丁新華,王極盛.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4(1):59-66
[2]鄒瓊,佐斌.人格、文化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及整合模型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4(6):900-907
[3]Diener E,Dinener M.Cross-cultural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M]. Joum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
[4]Diener E S,Oishi S.Recent Finding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J].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7(24):25-41.
[5]沈德立,馬惠霞.論心理健康素質[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4):56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