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軍
摘 要:目前,高校外語類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應用型,而翻譯“雙師雙能型”師資是轉型發展的關鍵和基礎。面對高校在認定翻譯方向“雙師雙能型”師資標準模糊和缺乏統一規范的現狀,本文從國家行政層面的統一翻譯證書和規范翻譯市場、高校制度層面的明確認定標準和承認翻譯職稱以及教師個人發展層面的積極走進考場和市場,探索了“雙師雙能型”師資的認證標準。
關鍵詞:翻譯師資;“雙師雙能型”;標準
一、背景
目前,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口筆譯實踐人才是高校外語專業發展的重要出路之一。培養實踐型人才的前提是有實踐能力和經驗的教師,而何剛強、詹成和鮑川運等早就指出,翻譯師資是本科翻譯人才培養的突出問題,是口、筆譯教學的一個瓶頸。十年后的今天,情況仍沒有明顯好轉。教師是高校發展的核心因素,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學??沙掷m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雙師雙能型”師資的認定和培養既是培養實踐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外語專業應用型轉型的重中之重。基于此背景,本文擬探索研究高校外語專業翻譯教師的“雙師雙能型”認證標準,以促進高校轉型發展。
二、目前高校翻譯師資“雙師雙能型”和認證標準的問題
從目前國內學術界的研究來看,存在“雙師型”“雙能型”“雙師+雙能型”三種說法,標準不統一。
從國內的普遍情況來看,對于“雙師雙能型”師資的認定主要有3個傾向。
一是是否具備“雙職稱”,即既擁有教師系列職稱,又擁有其他相關行業職稱;二是是否具備“雙證書”,即既擁有相應資質的教師資格證書,又擁有相關行業的資格證書;三是是否具備“雙能力”,即既具備教育、教學能力,又具備專業實踐能力。
以筆者所在的華中地區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和幾所兄弟院校的情況的來看,教師在擁有高校教師資格證的前提下,具備如下幾條標準中的任何一條,均可被認定為“雙師雙能型”:獲得與本專業有關的中級及以上資格資格證書;參加國家級、省級教師專業技能培訓并獲得證書;近5年中有2年以上在相關一線企事業單位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經歷;或者近5年中有指導學生參加專業實踐型比賽獲得國家級或省級獎項,等等。
從這些認定標準可以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標準是斷裂式的。“雙師型”,即強調有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雙職稱型”,即強調應該由高校教師職稱和翻譯職稱;“雙能型”,即強調除教學經驗外,應有相關一些實踐(培訓)工作經歷。教師只要滿足這三個方面的其中一面,即可被認定為“雙師雙能型”師資。
筆者認為“雙師雙能型”是“雙師+雙能”的結合,也就是說必須同時持有高校教師資格證和翻譯資格證才能進行認證。目前,國內主要有如下幾種翻譯資格證:受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委托,由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負責實施和管理的“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通過者獲得相應等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證書》(此證是目前國內最具權威性的);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合作舉辦的“全國外語翻譯證書考試”,通過者可獲得相應等級的資格證書;由上海市市委組織部、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等部門設立的《上海市外語口譯崗位資格證書》。除了壯而好學由中央或地方政府部分牽頭頒發的證書之外,有一些高校也有相關的培訓課程和資格證書。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的“會議口譯(CI)”班,通過考核者可獲得“會議口譯專業證書”,受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認可;廣東外國語外貿大學組織實施和給通過者頒發的“廣外國際會議傳譯專業證書”;對外經貿大學和歐盟合作開展的“中歐高級譯員培訓中心”給通過者頒發的、有雙方共同簽署的口譯資格證書,等等。因此,當前的情況是標準模糊化,證書多樣化,導致在認定“雙師雙能型”師資時,各高校只能各自為政,模糊處理,并不利于真正很好地培養“雙師雙能型”師資。在認定第一種“師”或“能”時,基本上是統一的標準,即申請人是否參加了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并獲得“高校教師資格證”;但是在認定另一種“師”或“能”的過程中,其認定的標準往往是根據各高校行政部門,特別是人事部門的認知和認可來決定。在當前情況下,這一客觀現實就給高校認定翻譯專業“雙師雙能型”師資帶來了許多問題。例如,到底哪個或哪些證書能被認定?擁有證書是否一定認定?沒有相關證書,但擁有相關培訓和實踐經驗,能否認定?。
三、翻譯專業師資認證問題
教師資格證由其上一級教育主管單位頒發,只有一個部門和一枚印章,具有唯一性和權威性,也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翻譯資格證書卻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和頒發單位。各資格證書在社會上的認可程度也不一樣,實際上損害的是翻譯資格證書的權威性。雖然翻譯系列職稱已經實行多年,但社會認可度不高,高校幾乎都不承認,制約了其良性發展的機會。尤為嚴重的是,與包括教師資格證在內的絕大部分證書不同,目前的官方立場和翻譯市場需求都沒有強制要求翻譯人員持證上崗。只要有人敢接翻譯的活兒,就可以去“出任務”。而往往很多資質、水平不夠的人容易造成翻譯的“翻車現場”。這些現象也損害了翻譯職業的形象和權威性。
因此,從國家的行政角度來看,應該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證書》為唯一證書的翻譯資格證書體系。同時,整頓翻譯市場,要求翻譯人員持證上崗,按證書級別提供服務和收取報酬。這既有利于保證翻譯市場的良性發展、保護翻譯證書的權威性,也可以很好地保障持證人員的合法權益。這樣一來,高校教師只有在獲得國家認證的前提下才可能被認定為“雙師雙能型”師資,而高校在做出相關認定時,擁有政策依據,可以避免證書“打架”的情況。
此外,還應該促進翻譯系列職稱建設,持證人員在完成了一定的實踐工作量后,可以申報翻譯系列職稱,在高校能被認可,在待遇等各方面應等同于相應級別的高校教師系列職稱,促進翻譯職稱工作的良性發展。
高校應主動改革“重研究、輕實踐的評價體系和傳統觀念”,提升“翻譯教師的專業認同感。”在“雙師雙能型”師資的認定過程中,在當前還沒有形成唯一“國標”的前提下,高校要主動識別現有的各類翻譯資格證書,并對其加以明確認定。在職稱工作方面,高校應該順應時代要求,認識到翻譯專業的特殊性,承認翻譯實踐和翻譯系列職稱,并保證職稱獲得者的合法權益,提升更多的高校翻譯教師申報翻譯系列職稱的意愿。
由于翻譯工作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工作,而且國內翻譯專業和翻譯資格認定的工作都開始得較晚。因此,許多翻譯界的前輩和實踐能力很強的從業者并沒有獲得相關的資格認定,但從業的業績斐然,廣受業界認可。即“雙能力型”教師是否能被認定為“雙師雙能型”師資以及如何認定就成為了高校領導者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以為,可以借鑒當前國內最具權威性和普遍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證書》在評定翻譯專業相關等級職稱時的標準,來對“雙能力型”教師是否具備“雙師雙能型”師資進行認定。因為正如劉和平教授所說:“教師如果沒有對口譯的基本了解和研究,只能停留在經驗論階段,對學生實踐的指導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應十分強調他們的實踐經驗。這樣一來,“雙能力型”教師也可以名正言順地被認定為“雙師雙能型”師資。
從教師自身來說,廣大翻譯教師應該主動走出象牙塔,走進考場和市場。走進考場是指通過系統學習,參加相關從業資格考試,取得翻譯資格證書,成長成為“雙證書型”教師;走進市場,是指主動走進企事業單位,給他們提供口筆譯翻譯服務,積累實踐經驗,成長成為“雙能力型”教師,并積極申報翻譯系列職稱,成為“雙職稱型”教師。教師在獲得證書之前和之后,都可以為企業服務,教師在為企業服務的同時,也可以參加資格考試獲得證書和職稱。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成為真正意義的“雙師+雙能”型師資,為培養翻譯實踐人才做好充分的準備。
“雙證書型”,可能出現有證書、無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雙能力型”,可能出現無證書、有實踐能力的“雙能型”教師。這在一定時期內,將會是客觀事實?!半p師雙能”的核心含義是既具備“教師素質”又具備“實踐素質”,最終只有“雙職稱型”教師才應該被認定為“雙師雙能型”教師。
四、結語
翻譯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如果要培養高質量的翻譯人才,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翻譯專業“雙師雙能型”師資是前提和保障。因此,從國家、高校和教師個人層面都要做出努力,形成“雙師雙能型”師資的認證標準,最終讓“雙職稱型”成為“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唯一標準,才能夠為高校轉型提供切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鮑川運.翻譯師資培訓:翻譯教學成功的關鍵[J].中國翻譯,2009(2):45-47.
[2]何剛強.精藝諳道,循循善誘——翻譯專業教師需具備三種功夫[J].外語界,2007(3):24-29.
[3]劉和平.口譯培訓的定位和專業建設[A].王恩冕.進入21世紀的高質量口譯——第六屆全國口譯大賽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114-153.
[4]夏云.“雙師型”翻譯專業師資建設:制約因素及解決途徑[J].語文學刊,2016(9):88-89.
[5]詹成.口譯方向研究生實踐教學理念及方法[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03-105.
[6]張蓮.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一項個案調查報告[J].中國外語,2013(1):81-102.
[7]吳耀興.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9):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