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雨
摘 要:稻田養魚是我國一種淡水魚重要養殖方式,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本文從多個角度分析了稻田生態養魚的技術要點,分別總結了稻田準備與魚種的選擇、養魚設施的建設以及養殖管理方面的要點,如適時放養、合理投餌、防暑降溫以及藥物的施用,希望可以給相關種植與養殖工作的開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稻田養魚;養魚設施;飼養管理
稻田養魚是我國歷史悠久的農業發展模式,最早出現于漢朝,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稻田養魚可以有效地減少水稻種植過程中除草劑與殺蟲劑、化肥的使用,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也減輕了污染,是一種符合于生態農業發展理念的農業發展模式,針對其技術要點進行總結分析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稻田準備以及魚種選擇
在稻田方面,應當選擇面積較大、灌排便利、水源充足的水田,保證在魚類養殖過程中不會出現水源短缺。在地形地勢方面則要保證避免在雨季被大水淹沒。肥料供給方面,要施加足夠的基肥,并結合水稻生長情況進行適當追肥,但無需應用除草劑與農藥。養魚稻田的稻種選擇要優先選擇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應用大苗移栽的方式,進行密植。當前在養魚稻田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品種包括農林315、遼粳371與超級稻等等。
由于稻田水深較淺,所以空氣溫度對水溫造成的影響較明顯。在夏季,水溫可能達到40℃或更高,并且稻田中雜草較多,昆蟲以及底棲動物量大,所以魚類的品種選擇上,應當以耐淺水高溫、性情溫和、不易外逃的雜食魚類,如鯉魚、鰱魚、草魚等等,另外部分稻田中養殖鯰魚也取得了較好的收效。
二、養魚設施的建設
加高增寬田埂養魚稻田整修時,須將田埂加高增寬,必要時采用三合土護坡。田埂高度應高出稻田40~50cm,田埂頂寬50cm以上。
首先要對現有的田埂進行加高和增寬,如有必要,則可以應用三合土護坡結構進行建設。田梗高度應當在稻田高度的50cm左右,田梗頂部寬度保持在不小于50cm。
魚凼與魚溝的開挖也是稻田魚類養殖中的重要舉措。在正常情況下,每田一個魚凼,由田面向下進行開挖,深度在2m左右為宜,并由田間向上進行田梗的修筑,長度可以結合田塊大小來決策,面積大約為100m2,在稻田間的面積占比約為8%。如果本田塊較小,則可以在幾塊田間共用一個魚凼,大約每畝地有魚凼面積50m2。魚凼位置可選擇田中,避免與田梗過于接近,以免對田梗的穩定性造成影響。魚凼的建設方面可以應用條石進行修筑,也可以應用三合土護坡結構,保證每凼四周都有缺口與魚溝相連接,并設置閘門可以控制通道的開合。
進水口與排水口的設置點應當位于稻田角落的田埂上,從而保證進水、排水口與稻田的水流轉的流暢性,并且在這些位置上設置魚柵,避免魚苗逃出。在攔魚柵的建設上,可以應用木網、砂網、鐵絲或尼龍網等,在安裝時網狀結構為弧形,并向田內凸出,為保證攔魚柵的安裝穩固性,需要插入田梗1.6m以上。左右兩側要保證扎實與穩固性,嵌入田梗兩側。為避免魚類頂流躍逃,可以在進水口附近加上一條樹枝籬笆,也可以避免雜物過多而導致的阻水問題。
三、水稻與養魚管理
(一)水稻管理
水稻管理工作以水稻施藥為主,應當選擇藥效好,并對魚類毒性小的藥物,如殺蟲手以及井岡霉素等等,并按照指定的比例濃度進行配比。在加藥前將魚溝疏通,并將水田水位提高10cm。可以在早間稻苗上沾有露水時噴灑粉劑,而水劑與乳劑則在晴好天氣下噴藥。藥物施用時要避免落入水中,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避免藥物被稀釋與對魚類造成威脅。
(二)魚類管理
1.魚類放養
如果所放養魚類為鯉魚,則應當選擇尺寸為3.5cm以上的當年魚種,而鯽魚則可以在3cm左右時即放養,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放養鯰魚與草魚等等。所養殖的草魚為稻田培訓品種,放養密度可控制在每畝1300尾左右,并混養鰱魚或鯉魚400~500尾。在當年魚種的放養,應當在秧苗返青時即放入,以適當延長魚的生長周期;而隔年魚種則栽秧后3周進行放養,避免魚吃秧苗問題。
2.魚病防治
在稻田魚類的疾病防治方面,以赤皮病與爛腮病與腸炎、寄生蟲為主,在魚類疾病防治中,應當將預防為首位,治療次之。平日加強預防,在病害高發時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進行消毒處理。水塘溫度較高時,可以每兩周應用生石灰在魚溝與魚坑中進行均勻播撒,即可起到較好的細菌與寄生蟲殺滅效果。在喂養方式上,可以應用大蒜拌料進行投喂,以起到腸炎的主作用。并形成相應的應急機制,以應對魚類突發疾病。
3.稻田管理
稻田管理方面應當由專人負責,每日進行巡視管理,做好防洪、排澇措施,并嚴防逃魚。在大雨天氣,要避免田間水位漫過田埂,造成逃魚。對于進水口與排水口,要注意維修工作,避免出現逃魚現象,在曬田前對魚溝進行疏通,如果田埂出現漏水要及時填堵。嚴格管理,禁止鴨與鵝類進入稻田,捕食魚苗。
田間水溫較高,在夏季往往達到40℃,已經高于鯉魚致死溫度,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應對,輕則對魚類的生長造成負面影響,在嚴重時則會導致魚類大批量死亡。所以在水溫高于35℃時即應當采取降溫對策,如加深水位,或換水進行降溫。
合理投餌也是稻田養殖的關鍵,在一般情況下,可以進行定點投喂,食臺應設置于魚凼內,在生長期可每日上午與下午各進行一次投喂,餌量則要確保在2h內吃完;青飼料重量控制在魚體重的1/3,精飼料投放量則控制在魚類體重的10%。為了進一步提高魚類產量,可以適當投入米糠、麥麩、豆餅與酒糟等等,與飼料混合投喂,對魚類的生長有較好的促進途徑。
四、總結
在前文分析中不難發現,近年來生態養魚技術近年來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不僅有效地節約了生產成本,并且也極大程度上控制了污染,實現了綠色生產,因而受到了很多農業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歡迎。但是在稻田養魚的過程中需要遵守相應的技術管理要點,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其經濟與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李國紅,趙應峰.山區稻田生態養魚技術[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05):104.
[2]祁少華.稻田生態養魚技術的相關思考[J].北京農業,2013(3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