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是民族發展的根本,國家的安危和和諧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民眾的福祉,因此在常規教育過程中,要全方位加大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而愛國情懷培養的關鍵在于優秀文化的滋養,因此在今后的常規教育中,學校要重視對學生的紅色文化的熏陶和引領,讓學生在濃郁的紅色鄉土文化中感知到國家的偉大,充滿對國家的崇敬和熱愛,這才是文化育人價值的體現,論文將緊扣常規教育中對學生進行紅色鄉土文化的滲透,從而為后續老師進行紅色鄉土文化傳承開辟全新的路徑。
關鍵詞:家國情懷;文化當先;紅色文化鄉土教育;滲透與傳承路徑
一、 引言
紅色鄉土文化在全國的中小學生立德樹人過程中是最佳的教育資源,而且紅色鄉土文化具有區域性和文化特色性。換而言之就是在不同的區域都具有其特殊的文化積淀。例如江西瑞金的紅色革命文化、井岡山的井岡山紅色革命文化還有甘肅的會寧的紅色鄉土文化等。這些文化綜合起來就形成了“經典的紅色家國文化”。論文所選取的紅色經典文化素材是甘肅會寧縣的“工農紅軍為依托的紅色鄉土文化”。
二、 會寧縣域紅色鄉土文化的主要內涵特點
會寧縣的鄉土紅色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82年前,1936年的10月份,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縣進行會師,這次的會師不是普通的會師,而是意味著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在這里進行了一次有歷史意義的總結,是紅軍長征偉大勝利的節點。自此以后,這里的紅色革命文化就深深地烙印在了會寧這片土地上。總括起來講,會寧縣的紅色鄉土文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會寧紅軍會師革命文化遺址
這些文化遺址對于整個國家而言是頗具歷史價值和意義的,這些遺址中不僅包含了眾多為了革命成功而流血犧牲的革命人士的精神和革命氣節,而且是傳承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優秀革命文化的主要抓手;會師紀念塔、會師紀念館、將帥碑林等。這些紅色革命文化遺址是會寧紅色革命文化的核心,也是靈魂;
(二)會寧紅軍革命精神下的革命文化故事精髓
翻開會寧縣縣志,可以發現之所以會寧能夠成為紅色革命文化的圣地,是因為這個地方有著眾多的經典的紅色會師的故事和一些革命名人的經典故事和當地民間民眾與工農之間感人的經典故事等,這些經典的故事是后輩兒孫傳承和感知“經典紅色革命文化”的核心營養,是寶貴的紅色革命文化的精髓。
三、 當前本區域紅色經典文化滲透與傳承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雖然在中小學常規教育中,學校和教育部門都一直在關注學生群體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導,但是針對本區域的紅色革命文化的滲透教育方面,還存在眾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歸納如下:
(一)對于紅色鄉土文化的內涵凝練不夠
本區域的紅色鄉土文化的內涵是豐富的,不是簡單的,因此在常規教學中,學校不能一概而論,沒有結合具體案例和活動來升華對紅色鄉土文化內涵的解讀,因此這樣進行的紅色鄉土文化的教育必然是潛移默化的效能不足,對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的價值不顯著,這是當前客觀存在的一個問題。
(二)對于紅色鄉土文化的實踐探索不全面
文化本身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如果在相對抽象的概念面前,就需要教育者對這些抽象的概念做全面的剖析和整理,在進行全面的剖析整理以后,就需要授課老師和參與學校道德教育的領導從社會文化中搜集一些經典的案例,并結合一定的活動來引導學生在探索與學習實踐中把相對抽象的紅色鄉土文化做到具體化的理解。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相對系統性的綜合鄉土文化實踐活動,對于很多教育單位而言,實踐和探索的還不夠全面,影響力不足以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家國意識。
(三)對于紅色鄉土文化的滲透傳承教育的堅持力度不夠
以初中為例,由于要面對中考考察的壓力,為數較多的學校把常規的立德樹人淡化了,而且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階段性的進行紅色鄉土文化和家國情懷的教育是比較重要的一個育人環節。但是大多數學校并沒有很好地把這一點堅持下來,雖然也有落實,但是都是星星點燈一樣的做法,這樣一來有中斷性的紅色鄉土文化教育的堅持力度就遠遠不夠,這是一個有缺陷的教育決策,因此需要今后的系統性克服。
四、 今后在中小學生中開展紅色鄉土文化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主要是要求在整個紅色鄉土文化的育人過程中,要用經典的案例來啟發引導學生去熟悉和感知“革命精神和紅色革命思想的精髓”,要讓他們明白和平年代的繁榮來之不易,知道工農兵紅軍的偉大之處等。因此紅色鄉土文化的滲透必須遵循啟發性原則。
(二)實踐性原則
上文已經論述過當前本區域在落實學生家國情懷與滲透文化要素過程中存在的概念模糊和理論教育相對抽象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就需要堅持實踐性原則,實踐性原則是要求廣大教育者在學生群體中開展紅色鄉土文化教育的時候要多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引導學生參與校本化或者來自社會文化上的一些實踐性互動,這樣一來,學生才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東西更好地理解了,讓抽象的東西具象化。同時學生的心理認知和理解能力就會大大提升。
(三)系統性原則
這里的系統性原則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要針對學生所滲透的紅色鄉土文化要在內容上有層次性,要從最基礎的文化逐漸過渡到中層次的文化再逐漸過渡到高層次的紅色經典文化上。這樣一來整個紅色鄉土文化的育人內容就是完整的和系統的。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系統性原則還表現在“在引導學生進行紅色鄉土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要階段性的堅持這一育人原則,不能半途而廢。也只有做到循序漸進,才可以很好地讓紅色鄉土文化的價值全面體現出來。
(四)創新性原則
由于文化本身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東西,因此在具體的文化育人活動中,要開展不拘一格的學習活動和一些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多元互動活動來引導學生深度理解這些紅色鄉土文化。而創新性原則的遵循,一方面需要教師自身對本區域的紅色鄉土文化非常熟悉,另外一方面更需要這些教師對于開展具有特色化的紅色鄉土文化的育人實踐具有一定的經驗。
五、 基于紅色鄉土文化的育人原則開展科學系統的文化育人活動
雖然紅色鄉土文化的育人價值是無須質疑的,但是如果紅色文化的滲透與教育缺乏必要的原則,而且如果不能更好地設計對應的案例,就可能讓紅色鄉土文化的育人價值大打折扣,下面將圍繞這些基本原則來進行相應的“紅色鄉土文化”育人的活動。
(一)基于影視媒體的情景引導 滲透和傳承本區域的紅色鄉土文化
當下,中小學的現代化教育設備的供給基本是100%的,而且安裝配備也是百分百的。因此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需要教師在滲透和傳承紅色鄉土文化的時候,課前通過互聯網來搜集關于“會寧本區域紅色鄉土文化的宣傳片和對應的歷史性影片”,并把這些視頻資源很好的滲透融合在課堂案例中來。案例1:具體做法是:以初中生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為例,可以在學習到“家國意識和家國情懷培養的時候,把會寧的紅色鄉土文化的經典案例以短視頻和圖文的形式呈現出來,然后讓學生分組來觀看學習,之后設計特定的問題投屏在大屏幕上,學生看到大屏幕以后,按照老師設計的幾個問題來思考和探討他們學習的內容,最后老師再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機的探討,最后再把所有學習的內容進行一個總結”。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視覺效應得到了滿足,而且學生的互動探究,師生之間的互動探究也得到了落實,讓紅色鄉土文化的滲透更加具有力度,更加具有感染力,而且課堂的學習是鮮活的,是以學生的核心發展為根本的。
(二)基于校本第二課堂教學 滲透和傳承本區域的紅色鄉土文化
對于初中生而言,國家在教育文件中也明確規定了“各地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開展具有個性化的各類方式來全面進行“學生得到思想教育”的教學實踐。而紅色鄉土文化既然對于學生自身的道德素養的培育和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那么學校自身要敢于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出第二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第二課堂教學中可以感受到不同于第一課堂教學中的趣味和價值深度。因此可以在初中生的校本化的第二課堂教學中加大開發力度,呈現出各個不同形式的學生喜聞樂見的“紅色鄉土文化”滲透與傳承的活動。例如案例2:老師可以在初一、初二、初三不同年級中每一周開設兩節“走進會寧紅色文化與國家革命精神”專題辯論賽、專題作文即興寫作大賽等,通過這樣的第二課堂來加大對學生群體的紅色鄉土文化的基本內容、基本內涵和基本價值的引導教育,學生通過學習史料文本,觀看影視和聽老師講座等形式獲得更加豐富的認知與理解。而且諸如寫作、辯論等形式的紅色鄉土文化滲透與傳承可以最大化地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基于社會實踐探究教育 滲透和傳承本區域的紅色鄉土文化
紅色鄉土文化的深度滲透和傳承的另外一個很優良的途徑便是:適合學生的社會性的實踐探究教育,這些基于社會實踐探究的教育形式在滲透和傳承紅色鄉土文化基因的過程中更加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的做法是:例如案例3:以學校為單位,以共青團社團的名義,把學生劃分為初一組,初二組和初三組來圍繞“紅色鄉土基因傳承我第一”的主題去走訪本縣區的紅色文化遺址和博物館,每到一個地方,老師要對學生進行這些遺址中所包含著“紅色文化基因”,老師講解完成以后,再由學生參與提問和互動,并且要對學生群體和老師群體進行拍照留影,以此來加強“學生對于紅色文化基因”的感知力和理解性。讓他們有民族文化自豪感、民族文化幸福感,從而逐步擁有一定的家國意識和家國情懷。
六、 結語
論文從本區域的紅色鄉土文化的內涵特點進行了闡述,又對常規學生教育中存在的滲透和傳承紅色基因文化的教學中的短板進行分析,最后論述了四個方面的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最后從三個維度結合案例詳細論述了如何更好地基于紅色鄉土文化來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家國意識,讓紅色鄉土文化滲透和傳承更加具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韓小桐,陳玉玲.中小學校傳承紅色基因的路徑探究[J].新課程研究,2018.
[2]馮麗娟,秦堯.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的必要性與路徑探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9.
[3]黃源鏡.課堂教學中弘揚和傳承遵義紅色文化的途徑探究[J].北方文學,2015.
[4]余淑芬.滲透教學:鄉土文化教育有效途徑[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6.
[5]李紅巖,劉慶國,張鳳艷.讓紅色經典在鄉土文化中傳承[J].少先隊活動,2017.
[6]管仕延.論紅色文化傳承的主要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
作者簡介:
康芮,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枝陽初級中學。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規劃課題《紅色鄉土文化資源融入校園的實踐與探索——以革命圣地會寧為例》研究成果,課題批號:GS[2019]GHB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