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幼兒階段是兒童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把握好這一關鍵時期,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為其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本文圍繞自然角中的開展種植活動、飼養活動及創設自然角中的“情緒池”三個方面的教學建議,以期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
關鍵詞:良好習慣;自然角;教學滲透
幼兒園時期是兒童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把握好這一關鍵時期,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為其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自然角是幼兒最喜歡的區域之一,它能引領幼兒親近大自然、走進科學的世界。眾所皆知,大家都比較重視自然角的科學教育作用,從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作用,很少有人會關注幼兒的良好習慣在這里得到了發展。經過我長達兩年多的觀察與實踐,發現自然角對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那么,如何在自然角中有效地滲透幼兒的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呢?
一、 開展種植活動,讓幼兒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
愛勞動是教育對每個孩子提出的要求,現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根本沒有機會去體驗勞動的,他們不知道大米從哪里來,也不知道芋頭、地瓜、甘蔗等長在什么地方……《綱要》與《指南》在社會領域中都明確提出讓幼兒“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培養其對勞動者的熱愛和勞動成果的尊重”。可見讓幼兒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是多么的重要。我們應當為幼兒創造各種機會讓他們參與勞動實踐。
在自然角開展各類種植活動不僅能促進幼兒養成愛勞動的習慣,而且可以培養幼兒對勞動者的尊重和對勞動成果的愛惜。我們幼兒園的自然角有一小塊菜地,里面種植不少的農作物,有青菜、蔥、蒜、辣椒等。我充分利用幼兒園的小菜地,讓班級的幼兒參與種植勞動。如先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讓孩子選擇要種的農作物,在老師和保育員的幫助下進行種植勞動;再利用晨間活動時間,引導孩子給蔬菜澆澆水、施施肥,給菜地松松土,并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餐后散步時請孩子們幫蔬菜捉捉蟲……到了蔬菜豐收的季節,我們帶領孩子們去采摘各種蔬菜。孩子們自己采摘,自己清洗,又在保育老師的幫助下烹飪,最后大家一起分享品嘗各種菜肴,大家忙得不亦樂乎。他們真實地感受著勞動的過程,體驗著勞動帶來的樂趣和光榮,漸漸地也愛上了勞動,去菜地更勤了。
幼兒有了切身的體驗,我又結合各種節日,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讓孩子懂得勞動的意義,尊敬勞動人民。如結合“勞動節”開展了《小手真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叔叔、阿姨辛苦了》等活動。
首先,引導家長與幼兒通過社會實踐調查了解自己的親人以及與自己生活有關的各行各業人們的勞動,如爸爸媽媽的勞動、農民的勞動、清潔工、快遞人員的勞動等,并完成相應的問卷調查表;其次在班級利用自由活動時間引導幼兒把調查結果進行分享交流;最后讓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感恩周圍的人,如通過繪畫手工、唱歌、社會實踐等不同方式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尊敬。由于孩子們已親身體驗了種植勞動的辛苦和樂趣,他們也能理解農民、清潔工等人的辛苦勞動,從而對勞動者的尊重及對勞動成果的愛惜之情,心中油然而生。
過后,不少家長高興地向我們反映:孩子在家里變得獨立自主,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開始幫助父母做一些所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了,如掃地板、擦桌子等,也不挑食了,能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并且不掉飯粒。
可見開展適當的種植活動能讓孩子親身體驗勞動的辛苦與樂趣,從而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并培養幼兒尊重周圍人的勞動成果。
二、 開展飼養活動,有助于萌發幼兒的集體意識、分享合作意識及責任感
當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依賴性較強、自私膽小、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分享與合作。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在自然角中讓幼兒飼養小動物,不僅能培養幼兒的責任感,還可以培養幼兒的合作、分享意識等。
《綱要》和《指南》在社會領域中的目標中明確要求幼兒要有“初步的責任感”以及同伴之間“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怎樣才能在飼養活動中有效地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及同伴之間合作、分享呢?
(一)引導幼兒按意愿分組輪流照料動物,逐步樹立幼兒的主人翁的意識和責任感
責任感是做人的基本素養,也是社會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幼兒的責任感主要表現在認真完成成人交給的任務,完成日常生活所規定的義務,以及對同伴及集體的事所采取的認真負責的態度等。當今的社會充滿競爭,做事有責任心顯得尤為重要。可一個人的責任心不是天生就擁有的,而是要在生活中體驗而慢慢獲得的。而自然角中蘊藏了許多培養幼兒責任感的契機,如照料小動物、給植物澆水等等。下面我以照料小動物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首先,讓幼兒按意愿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推選一個人當小組長,每個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互相協商具體的分工。有的負責給小動物帶食物、喂食,有的專門記錄小動物的情況,也有的負責清理動物的家。在大家的分工合作下,喂養小動物的活兒做得井井有條,每個人都是這兒的主人。
記得有一次,昕靈的媽媽找到老師,說昕靈發燒想請假,可她吵著要上幼兒園,說是沒來,小兔子就沒有東西吃,會餓肚子的。原來,那天碰巧輪到她當值日生,負責帶食物給兔子吃。無奈之中,家長把她帶到幼兒園,當我看到昕靈時,她正專注地看小兔子在吃青菜……孩子們對小兔子流露出的關心和愛護,以及無微不至的照顧,讓我看到孩子可愛善良的一面,這就是孩子責任感的最初表現。過后,我在集中分享交流時,表揚了昕靈,鼓勵大家向她學習。
責任感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應當為幼兒創設各種機會,樹立正確的榜樣,讓幼兒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養成做事有責任心的好習慣。
(二)在飼養過程中鼓勵幼兒分享交流,培養幼兒集體意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指南》中提到“班級里的重大事情和計劃,請幼兒集體討論決定”,從而萌發幼兒的集體意識。因此,我們教師要多提供交流合作、共同解決難題的機會,讓他們相互協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于是,我們師幼之間共同約定:每周定期分享照料經驗,碰到難題,大家要共同想辦法解決,同時也鼓勵孩子將喜歡的動植物帶到幼兒園和大家分享。
孩子們紛紛把家里養的小動物和種的植物帶到自然角與同伴分享。陳苒小朋友帶來了一只可愛的小兔子,飼養小兔子的任務自然就落在小朋友身上。每天他們輪流從家里帶來兔子愛吃的蔬菜。不知怎么的,小兔子忽然生病了——拉肚子。看到小兔子不吃也不喝,小朋友可著急難過了,圍著我說:“許老師怎么辦呀?”“要不,我們帶它們去醫院看病吧!”……
為了鼓勵幼兒共同解決遇到的難題,我和小朋友一起尋找兔子拉肚子的原因。為此我組織了一次集中談話活動。
我問:“今天兔子生病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問題一提出,孩子們便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
思維反應靈敏的沈子文立刻說:“兔子是拉肚子的,會不會是吃了不干凈的菜呀?”
值日生子曼嚷嚷了起來:“沒有,我今天早上把青菜洗了三遍,很干凈的!”
平日里膽小內向的芷涵也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我聽奶奶說過,小兔子吃的青菜要干的,不能是濕的。”
我馬上肯定了芷涵的意見:“對,兔子吃的菜要干的,否則會拉肚子的!”
芷涵聽了我的話,小臉上流露出自信的微笑……
經過了討論,大家找到了兔子生病的原因了。原來是值日生看到菜葉有蟲洞,害怕小兔子吃了會生病,于是就把青菜洗干凈,但沒有晾干,直接讓小兔子吃,導致小兔子拉肚子。經歷了這么一次,小朋友明白了兔子不能吃濕的菜,于是他們再次共同約定,每天晚上在家里把菜洗干凈再晾干,第二天帶到幼兒園喂兔子。
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樂于在同伴面前分享經驗,遇到困難能共同找到解決的辦法,已萌發了初步的集體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今后,我們教師要多鼓勵幼兒參與集體實踐活動,讓幼兒明確自己在集體中的重要性,增強價值感,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孩子,要鼓勵他們在集體中大膽表達、分享,教師再給予適當的贊賞、肯定,其集體意識自會增強。
三、 創設自然角的“情緒池”,有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及性格的形成
《指南》在健康領域中的目標之一:讓幼兒保持“情緒安定愉快”,還特別指出要“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幼兒年齡小,情緒不穩定,容易波動,特別是小班的幼兒對陌生的環境缺乏安全感,而且同伴之間的糾紛也不少,經常為了一些小事鬧得不可開交。后來,我把自然角轉變成幼兒的“情緒池”,讓他們在“情緒池”與小動物中分享自己的情緒體驗,緩解幼兒不良的情緒。
我班男生比女生多,特別是幾個調皮的男生讓我們老師感到很頭疼,自由活動經常有人哭著跑來報告老師:嘉陽打我、博濠罵我……我靈機一動,讓幼兒在自由活動中去和自然角的小動物做朋友,把自己的快樂和傷心與小動物們共同分享。于是,自然角中的小動物充當另一種角色:傾聽者。自由活動時,孩子經常三五成群地圍在小兔子、烏龜、小金魚的旁邊,和它們竊竊私語。漸漸地,孩子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小動物身上了,他們開心或生氣的時候會去找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小兔子我告訴你,博濠太讓我生氣了,好不容易搭的機器人被他搞壞了!”“小兔子,老師表揚了我愛勞動……”慢慢地,孩子們之間的糾紛變少了,孩子們經常聚在一起開心地聊著共同的小話題,……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及性格也在“情緒池”中逐漸形成。
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要充分利用好自然角這份教育資源,讓它發揮其內在的教育功用,為幼兒的良好習慣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孩子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張艷玲.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J].今日南國,2010(8):47-48.
[2]教育部.關于印發《3~6歲兒童與發展指南》的通知(教基[2012]4號)[A].2012-10-09.
[3]教育部.關于印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實行)》的通知(教基[2001]20號)[A].2001-10.
作者簡介:
許淑美,福建省漳州市,漳州臺商投資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