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注重通過小學美術新課標中的“設計—應用”領域的課堂教學,探索教學方法在培養小學生創意實踐素養方面的應用,并提出若干可供廣大小學美術教師參考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程;創意實踐素養
一、 前言
小學美術新課標指出“在開展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傳統教學方法中的展示法、講授法、實踐教學法在以創意實踐素養為主導思想的背景下,應進行小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探索意識方面的改良。教師應通過設計應用課使小學生們的美術表現力、獨立動手技能、積極生活態度得到全面發展,為小學生打開創造性思維做好鋪墊。
二、 小學生創意實踐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一)時代發展的需求
在知識經濟、市場經濟以及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下,創新型人才受到廣泛關注,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創新素質教育在推動我國轉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將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創新素質教育需要“從娃娃抓起”,在小學生各項能力快速養成的階段,應該通過美術教學大力發展他們的創造意識,應轉變傳統小學美術教學模式與理念,在美術教學中注重培養他們的創意思維能力,形成積極動手尋求美術表現的主動性,實現創新素質教育目標。從根源上推動創新素質教育的發展。
(二)理實結合的需求
傳統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在課堂體現一種主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理論知識,動手實踐應用課堂氛圍比較沉悶,學生只是“學做”,積極性不高。這說明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過程產生了割裂感,對美術知識的利用率不足,能模仿不能創造,在應用實踐活動不體現出個性化的美術表現,這與我國當前教育“理實一體化”相違背。這需要廣大小學美術教師進行反思,并思考如何通過教學設計將理論內化為小學生的創新素質,并融入美術設計應用實踐課程之中,培育出有審美價值、有創新意識、有動手能力的“新小學生”。
(三)小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小學生自有其心理發展特點,在理解能力范圍內有“把事情做好”并渴望得到老師、家長認同的內在需求。但小學生個性發展是存在個體差異的。以往的小學美術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屬于“統一管理”的特點,教學方法也是“一刀切”,經過實踐證明真正熱愛美術課、實踐課的往往只是少數學生,多數學生的個性與傳統課堂教學不能適應,在發展過程中“掉隊”。因此在美術設計應用課堂中應強調動手實踐,降低理論教學的門檻,使學生在廣泛參與的基礎上探索理論知識的應用過程,使自身個性在美術表現中得到成長,自然會渴望通過積極參與美術設計促進心理層面的健康發展。
三、 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程創意實踐素養教學方法的改良
(一)講授教學法的改良
講授法是最傳統也最常見的教學方法,也是新課標亟待改良的教學方法之一。對于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來說,講授法適合理論性強,邏輯性強的學科,但小學美術課程嚴格來說,如果真正遵循學科特點,美術中的設計原理和概念闡述是小學生無法理解接受的,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小學生不喜歡美術實踐課的原因之一。此外講授法往往結合教材,即使小學美術教師的教學語言簡明、生動,也難以擺脫小學生“照本宣科”的印象。
美術設計應用課程屬于在實踐中發展學生智力的課程,不代表就沒有講授法存在的空間。針對講授教學法的改良主要應注重淡化講授法的主體地位,講授法往往立足于教材中所包含具體的應用實踐過程、論證細節,對于這部分教師應讓渡給學生去獨立完成,讓學生們親身體會實踐來驗證教材的正確性,對設計思想、美術原理等的簡單規律達理解接受的程度,在“身體力行”中無聲地完成講授法教學,不至于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
(二)展示教學法的改良
大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藝術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終于獨創。”模仿是比較研究的一種基礎形式,也是在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程的立課基礎。展示教學法亦稱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展示作品、教具或親身示范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由于展示教學法最終要通過學生的親身模仿進行互動,因此屬于輔助性教學方法。一些美術教師常常忽略展示教學法的輔助性質,將“直觀性原則”錯誤理解為主動與主導,導致教學效率不高。
對展示教學法進行改良,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程可以通過選擇模仿的教學內容入手,根據教學任務選擇適應小學生興趣點的、明顯且容易觀察的模仿作品。觀察發現,小學生如果對教學內容比較生疏、不感興趣的情況下,很難積極進行理解和掌握,模仿的效果就不佳;而當模仿對象是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對小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影響因素就減弱了,學生通過興趣能夠主動探究更多的感性經驗,教學也就變得高效。
(三)實踐教學法的改良
實踐教學法是一個比較籠統的稱謂,它與多種教學法有相似點。由于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程本身屬于一種實踐課程,因此許多教師錯誤地將“實踐”與“練習”建立了等同關系。練習法強調學生依靠自覺的試錯和校正,反復地完成同質作業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但偏重于鞏固知識、發現規律。而創意是培養創新素質的源泉,是藝術元素的重構而非重復,教師應注意到靈感源于生活,實踐依靠經歷,而非按照教科書進行“換湯不換藥”的單調練習。
情景教學法是一種非常體現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將課程教學與特定的模擬情景場合相互結合,教師由主導者蛻變為組織者,而學生則在仿真體驗場景中進行模擬演練,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多媒體設備可以還原出藝術應用設計的真實場景,因此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程實現情景教學法的空間很大。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多媒體素材向小學生提供實踐信息材料,使小學生可以間接地融入生活、感受藝術,增強實踐信心,形成個性化的實踐方案。
四、 培養學生創意實踐素養教學方法的實施策略
(一)多元化藝術形式與藝術表現手法的策略
創新素養的教學方法目前在我國教育界還在試驗階段,針對小學美術教學而言,首先課堂教學內容應本著“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指導思想,避免“一刀切”的組織形式,教師在美術設計應用課程上應該吸收藝術形式多元化表現的特點,在相同的題材下,選擇表現形式和手法形成一種大范圍的彈性框架,以充分發揮小學生的設計思維與個性。
例如工藝設計課“設計拼音卡片”中,可淡化“卡片”,如果僅僅局限于“卡片”這一平面設計教學內容,學生的選擇范圍始終局限在平面材料內,表現手法仍然停留在剪紙、拼圖等易得的日常材料中。我在教學實踐中將藝術形式進行“變廢為寶”的教學設計,在課前導學中要求學生們畫出美術品的設計圖,將自己設計的拼音組合成詞,內容上不局限于漢語拼音也不局限于英語拼音,表現手法上不局限于平面設計,學生們自行在課外收集一些生活廢品作為設計材料,在課堂中動手制作、設計。通過實踐觀察,許多學生都利用生活中搜集的廢品素材采取立體化的設計形式,如泡沫、塑料瓶等,有的學生別出心裁地設計“LOVE”的拼音模型,展現出一種對藝術、對生活的熱愛,發展了情感方面的潛能。
(二)增設合作活動的策略
在發展學生個性化之余,教師不應忘記美術設計中“合作”的重要性。因為個性過度發展會導致個人意識的萌生,而集體協作經驗的缺失會導致小學生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這也違背了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目標。教師應通過合作設計、甚至可以采取發達國家職業教育中常用的“任務導向法”,為全班學生設計一件主題性的合作應用設計活動。
例如在進行“拼拼擺擺”的應用設計課前,首先使學生對“拼”與“擺”兩個主題進行分組研究,在將拼擺的設計目標定為一個主題,將該目標拆解為六個組件,并將學生分為六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組件的“制造”,設計材料不局限。不同小組之間不但要發揮藝術想象力和動手能力,而且需要跨組之間溝通、交流,以保證各組件最終能夠實現順利接駁。通過這種集體協作的創意手工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使學生更加了解局部與整體、創意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形成一種整體性思維。通過教學實踐,在“汽車出廠”的應用設計課中,學生利用紙板、塑料、易拉罐等手工活動材料在完成設計標準件、適應整體接駁方面各自發揮了不同的創意,活躍了溝通互動。
(三)利用應用藝術展示拓展思維空間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有限,在美術設計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并不了解簡單的應用設計在實際生活中也存在著高級的藝術形式。例如“折紙動物”一課中,教學內容是簡單的兒童折紙,但教師可以拓展小學生對折紙的創造性認識:折紙動物到底能夠有怎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利用頭腦風暴法讓學生通過討論發展創造思維,再通過播放日本折紙藝術家神谷哲史的“龍神”“巴哈姆特”等藝術作品的視頻,使小學生打開對“折紙”藝術的思維局限性,使他們了解折紙是一種存在于藝術殿堂中的應用藝術。
“折紙動物”的課堂教學教學時間比較簡短,可以安排學生們“組合折紙”的課堂練習,通過用我國傳統組合折紙“菠蘿杯”的表現形式,安排學生們用小單位紙幣折簡單的折紙組件,最后再教師的引導下將組件拼合成“菠蘿杯”,本著質量結合數量、變個體鼓勵為集體鼓勵的教學原則,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參與創造的熱情,通過“菠蘿杯”的保存與展示,提升學生們發展個人創意與集體創意的自信心。
(四)求同存異的開放設計策略
小學生的思維是發散式、開放性的,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階段,因此在小學應用美術實踐教學中,教師不要設立唯一的考核標準,不與學生爭奪要課堂主導權,要身體力行地向學生創設一種求同存異、自由創造的課堂氛圍。例如對某種教材中的設計手法,要允許學生們各抒己見,而不是局限于教材展示的創作理念和形式之中,要鼓勵學生們在已有經驗基礎之上進行差異化創新。
五、 結語
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程中教學方法應多元化、開放性,結合學生積極想象與自主發揮,解放束縛小學生思維的局限因素。教師選擇開放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拓展小學生的想象空間,達到培養創意實踐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亮亮.小學美術教學中創意性寫生教學的價值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0):112.
[2]黃洛霞.體驗創意手工之樂培育主動探究之能:小學美術創意手工教學策略的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7(9):58-60.
作者簡介:
王名锃,福建省晉江市,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龍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