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公益林作為地區內部生態保護建設中的重要組成,不僅有效提升了地區內的環境質量,還能夠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對人民生活環境質量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做好地區內公益林的管理工作,優化公益林的管護模式對提升整體城市環境質量和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公益林的管護績效與農戶兩個角度出發,分析農戶參與意愿與影響因素等相關問題,希望對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公益林;參與意愿;管護模式
一、公益林管護模式與農戶參與形式分析
公益林作為改善地區整體環境的重要組成,分析管護模式是多樣的,其目的是為了公益林的長效可持續發展,針對不同類型的公益林需要進行不同管護模式的踐行,但需要注意的是管護模式的踐行需要保證當地農戶的切實利益,現階段的公益林補償、管護機制能夠有效保障農戶的參與意愿,而分析公益林的管護模式能夠有效探究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針對不同地域、不同農戶依賴程度可以采用以下幾種管護模式,第一種是針對農戶對林區沒有依賴性的地區,針對該種地區,改造、管護公益林農戶意愿問題不大,可以采用相對集中的委托管護模式,調動起農戶的管護意愿,需要保證委托過程的公正、公開,可以采用農戶優先的制度,將生態林交由農戶或國有林業部門等管護,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當管護權限下放到農戶群體中時,下發的公益林補償款分配要滿足“集體權益,成員共享”,保證公益林補償分配的科學性、公平性。第二種是針對農戶對于林區依賴性中等、一般的地區,針對此地區,公益林管護方式要選擇責任承包制、專業化管理。針對該種模式,要估計農戶的經濟效益,在承包選擇上,可以采用先優先村內農戶,再考慮村外農戶,將承包的面積、報酬、補償款分配、權利與責任等細化明確,保證公益林管護工作的責權分明,下發的公益林補償款分配要滿足“集體權益,成員共享”,保證公益林補償分配的科學性、公平性。最后一種是針對公益林農戶依賴性很強的地區,要采用落實到各戶,聯戶管護的模式,農戶對于林區依賴性強的地區,在進行公益林的管護工作中難度較大,針對此類情況,需要將集體公益林管護責權落實到每戶,再進行聯戶各戶集體管護模式,聯合各戶的方式可以按照村民小組、自然村、塊地等形式,以保證聯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整合地區資源做到優化分配與利用
分析現階段農戶參與意愿存在的問題,其癥結主要是林區資源的不合理分配與公益林補償款分配形式兩點,林區與附近農戶的生活息息相關,做好資源整合工作,既要保證農戶的合法權益,又要幫助農戶樹立公益林管護的資源意識,在管護模式上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的林區、農戶關系開展不同的公益林管護形式。其次是要科學完善、優化公益林補償機制,公益林補償機制是農戶參與意愿的核心,地區林業管理組織要根據現行的補償機制確定合適的參數,根據補償參數確定應投入的補償款,保證補償資金的每一分都能夠得到合理的利用。此外還要做到有效保護林區資源工作,嚴禁管護人員管轄公益林區域私自亂砍濫發、亂捕亂殺、偷盜樹木等現象,多方位保障公益林資源。
最后,根據公益林的性質可以適當開展公益林的經濟效益,例如開發公益林的生態旅游模式,多角度發展地區農業、林業經濟,以提高農戶的整體收益,可以有效提高林區管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針對整體的管護機制,各地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調整管護水平,避免資源浪費或資源利用不當。
三、做好監測督促工作、保證公益林管護人員的整體素質
分析公益林的整體管護效益不僅在補償金數額與農戶參與管護意愿,還在于公益林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所以相關林業管控部門一方面要嚴格做好監督工作,保證公益林管護人員的整體數量,還要明確管護人員的具體職責,保證日常管控工作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首先,在管護人員的人數數量把控工作中,要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管控人員數目,建立科學的監督、監測機制對把控管護人員數量,避免隊伍冗余,給地方財政造成一定經濟負擔。同時還要建立科學、長效的培訓制度,做到分級培訓到位、分層負責落實的工作內容,編制管護培訓教材、光盤等,進一步提升管護人員整體素質。第二,要優化、明確日常管護工作機制,保證管護人員工作的科學性。公益林管護人員的工作需要明確規劃以下幾點:第一點林木的維護、撫育工作,公益林林木的健康生長是公益林管護的核心,管護人員需要對自身管護的責任區域的林木按照地區林業部門執行的林木實施方案對林木進行定期的排查、撫育工作,以保證林木的健康生長。第二是需要做好林木的防治病蟲害工作,針對林木病蟲害的防護、監測工作,要做到兩個“及時”,發現及時與匯報及時,保證責任區域林木不受病蟲害侵擾。第三,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森林火災對林區的危害是致命的,所以在進行林區火災防護工作時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嚴格踐行區域林業部門下發的森林防火期、防火戒煙期等制定的要求,按時到崗巡查、監督,嚴禁在林區進行野外私自用火,實時監測林火情,出現火災苗頭及時匯報、及時撲滅,防止林區形成重大火災。最后,要做到保護林區資源,嚴禁管轄公益林區域私自亂砍濫發現象,嚴厲打擊亂捕亂殺、偷盜樹木等現象,多方位保障公益林資源。
四、總結
分析公益林管護績效與農戶參與意愿的相關問題不難發現,管護隊伍的水平與補償機制的科學性是保證公益林發展的主要因素,經濟效益決定了公益林管護模式的長效發展。所以地區相關林業管理部門既要做好管護人員隊伍的培訓工作,還要逐步優化地區公益林補償機制,因地制宜發展適宜的公益林管護模式,在保護公益林整體森林資源的前提下適當發掘公益林的外部經濟效益。逐步推進、完善林區產業結構升級,不斷整合地區資源做到優化分配與利用,做好監測督促工作、保證公益林管護人員的整體素質,保證地區公益林管護績效的逐步提升,以及穩步提高農戶參與意愿,為地區內公益林建設工作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為改善地區環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塔吉古麗·肉孜.淺談林業站在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中的作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6,(14):91-91.
[2]郭海琴.林業站在生態公益林工程保護管理中的作用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9,(1).
[3]韋毅鋒.淺談鄉鎮林業站在生態公益林管護中的作用[J].綠色科技,2014,(05):145-146.
[4]卜端.林業工作站在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中的作用[J].綠色科技,2017,(5):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