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艷
摘 要:通過對蟲害的種群動態進行監測,能夠幫助種植戶了解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從而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防治。在本文中,將從桃小食心蟲的危害性及其特點出發,來對桃小食心蟲的監測技術以及監測實施進行探究,從而為種植戶進行桃小食心蟲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以及指導。
關鍵詞:桃小食心蟲;種群動態;監測分析
在進行桃小食心蟲防治的過程中,通過展開相應的監測工作,可以使人們了解到病蟲害的出現與種植環境、氣候條件、自然生態等因素之間的聯系,并實現對病蟲害發生趨勢的預測與分析,以落實對病蟲害的針對性防治,避免缺乏指導的農業防治影響果品的質量以及生態環境平衡。
一、桃小食心蟲的危害性
桃小食心蟲是一種對蘋果、棗、山楂、桃、李、杏、海棠等果樹有著嚴重威脅的害蟲,并且我國早在1927年便已經出現了有關于桃小食心蟲危害果園的記載,其在我國的24個省市均有所分布,但受桃小食心蟲危害最為嚴重的區域主要為我國的華北、東北以及西北地區。而且桃小食心蟲具備有個體小、為害隱蔽、生活習性以及棲息環境多樣化、世代重疊嚴重等特點,一直都是我國果樹種植業的重點防治對象之一。而隨著我國果樹栽培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栽培模式以及種植結構都發生了一定變化,但桃小食心蟲卻依舊威脅著我國果樹種植業的發展。
二、桃小食心蟲的監測技術
當前隨著對桃小食心蟲的深入研究可以發現,利用性信息素進行桃小食心蟲種群的動態監測,不僅高效,而且靈敏度、選擇性、操作性都可以得到保障,而且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或是破壞。作為一種在桃小食心蟲預報監測以及防控過程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的技術。其在病蟲害的預測預報、科學用藥、天敵保護以及環境污染控制等工作的發展都有著十分明顯的指導價值。而該技術的得以泛應用的原因在于,桃小食心蟲的防治指標需要根據其卵果率進行判斷,但近90%桃小食心蟲蟲卵都會產在果實的萼洼處,導致調查計數出現無法保障的問題。為此,便需要利用性誘劑誘捕的方式,來對桃小食心蟲的種群動態進行監測,解決卵果率調查困難的問題,以為桃小食心蟲的蟲害預測以及防治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
三、桃小食心蟲的監測實施
(一)材料的準備
利用性誘捕劑進行桃小食心蟲的監測時,需要首先利用一些簡易的材料來完成對桃小食心蟲性誘劑誘捕器的制作。首先,是誘捕盆的制作,在制作誘捕盆時,應選擇直徑為22cm左右的綠色硬質再生塑料盆,并在距其盆口1cm處鉆出3個排水孔,而后在盆內倒入清水,將水的高度控制排水孔以下,同時在水中適量的添加一些洗衣粉。其次,需要用鐵絲將一枚性誘芯橫置在誘捕盆的盆口中間,使誘芯開口沖下,與水面的距離則應當控制在1cm左右。
(二)種群動態監測
在進行桃小食心蟲的種群動態監測時,首先應當選擇對于周邊環境具有代表性的區域進行開展,并且在對果園進行選擇時,應選擇多個樹齡、樹勢相近且品種一致,面積相仿的果園進行動態監測,而且栽培管理的方式也要與其他果園保持一致。根據桃小食心蟲的習性可以發現,其蟲害通常會在每年的5~10月發生,在此階段,監測人員需要在每個果園中果樹的枝條上隨機性的懸掛3個性誘劑誘捕器,并將其之間的間隔控制在50cm以上,與地面保持1.5m左右的距離。在完成準備工作后,應于每日8:00對桃小食心蟲成蟲的誘捕量進行記錄與調查,于10:00前全部剔除誘捕器中的桃小食心蟲成蟲,并對盆中的水份進行補充。同時,在進行種群動態監測的過程中,為了保障測驗的質量,還需要注重于細節工作。例如,河南省的一個調查小組在檢測的過程中,根據誘捕工作的特點,會定期對誘芯的使用情況進行檢測,并保持每月更換一次誘芯的頻率。此外,在進行桃小食心蟲的種群動態監測時,也應采取對應的監測措施,在桃小食心蟲的幼蟲盛發期進行調查,并將其次數控制在兩次以上。特別是在幼蟲進入到大齡期后,要做好對桃小食心蟲幼蟲的發育進度調查與分析,明確調查過程中幼蟲的蟲態以及階段比例。而且為了確保結果的準確性,每次調查的幼蟲數量應在30只以上。
(三)誘蛾量與卵果率的關系調查
在調查誘蛾量與卵果率之間的關系時,應在7~8月份間調查,在此階段中桃小食心蟲成蟲正處于盛發期,其監測結果更具有代表性。同時,進行誘蛾量以及卵果率之間關系的調查工作時,只需選擇一個果園即可,但要確保該果園的代表性。而后按照與種群動態監測相同的方法,于果樹的枝條上隨機懸掛3個桃小食心蟲性誘劑誘捕器。同時調查時間與注意事項也同種群動態監測保持一致。在進行卵果率的調查時,要在不同的點位進行果樹的選擇,并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隨機對每個方向果樹的上中下三個方位進行果實的采摘。平均調查100個左右的果實,并對果實上的桃小食心蟲落卵量進行記錄,隨后抹除果實上的蟲卵。
(四)數據分析
在對桃小食心蟲的監測結果進行數據分析時,應利用電子軟件進行統計,并使用對應的方法進行數據的分析。例如,河北省某調查小組,在計算桃小食心蟲成蟲與卵果率之間的關系時,便采取了Tukey法進行了差異顯著性檢驗。同時,在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時,采用了回歸分析法進行擬合。并以1%或2%卵果率作為防治指標以及相關依據,實現卵果濾與誘蛾量之間的轉換,最終完成對防治指標的計算。而在進行種群動態監測時,全年成蟲的總蟲量,應為在檢測過程中,每個誘捕器日均誘捕量的總和。
四、結論
綜上所述,桃小食心蟲是一種對果樹種植業有著嚴重危害的害蟲,為此便需對進行監測以預測其發生趨勢。而想要保障監測結果的準確性,便要應當在進行桃小食心蟲監測的過程中,做好材料的準備、種群動態監測、誘蛾量與卵果率的關系調查以及數據分析等步驟,從而為其防治提供科學的依據以及指導。
參考文獻:
[1]陳麗慧,譚樹乾,劉彥飛,等.桃小食心蟲成蟲種群動態監測與防治指標[J].植物保護學報,2018,45(04):716-723.
[2]李小一,劉偉,徐嚴,等.桃樹主要病蟲害測報技術研究與應用[J].中國果菜,2018,38(04):20-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