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采宜
公益,是我們討論越來越多的話題,而在我看來,從事公益慈善的人通常有三種心態:
渴望通過幫助別人得到認可。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解釋過這一種需求,人在獲得溫飽和安全感之后,希望得到周圍人以及社會的認可,這樣的人特別享受社會的贊譽和受助者的感激,來自他人的贊譽和感激會給他帶來強烈的心理滿足。甚至可以建立他的道德優越感,重新定義自己的人格。
有這種心理需求的人,一旦發現接受他捐贈和幫助的人沒有感恩之心,甚至有各種誤解、微辭,立馬就會感到特別委屈,甚至憤怒。
通過幫助別人來提升自己的價值感。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手心向下,能夠幫助(恩惠)他人,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人,是“上等人”,他們是強者,和他人之間的關系大部分時候是“給與”;用自己的能力工作掙錢,通過服務他人獲取酬勞,過上體面生活的是“中等人”,他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交易,不求人也不欠人;活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大部分時候手心向上的受惠者,從費用減免、低保到各種捐助,長期的受惠者角色讓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很低,如果有機會回饋社會,用自己的錢財或者其他能力幫助比自己更困窘的人,扮演一次施恩者(強者)的角色,會給他們帶來很強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是一輩子活在底層的人很難擁有的。
真正地幫那些有需要的人解決問題。一般來說,公益基金會的管理者和運營者大部分是這一類人。這類公益人不僅僅有悲憫的情懷,更多的是具有理性的頭腦,對人性的弱點有著深透的了解。
所以,當熱心熱腸從事公益活動,幫助那些弱勢群體卻得不到感恩甚至理解的你感到特別委屈和傷心的時候,先問自己一句:“我在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還是在幫別人解決問題?”
如果是后者,那么事情解決了,目標就實現了,沒什么好遺憾的。這樣想,委屈、傷心就會少很多。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愿望。尊重別人的合法權益和合理意愿,是每一個人的基本素養。你可以被自己的高尚感動得熱淚盈眶,但別人沒有義務為你的高尚添磚加瓦。即便是在做公益,也必須尊重他人合法地謀利。
但一些志愿者忘記了這一點,他覺得自己在行善,全世界都要為他讓路。這種道德優越感衍生出來的自戀使其一廂情愿地噴灑著“己所欲,施予人”的熱血激情,漠視他人的意愿與合理權益。
最近網絡上流行一句話:“要所有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樣?”依我看,即使你再“普通”,一樣會有很多時候不被理解。因為,人類的悲喜并不相通。不同的人,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