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流行語是特定時期社會變革、文化發展及人的心態的寫照。文章探討網絡流行語的源起,分析網絡流行語的特點及社會意義、文化意義,歸納總結網絡流行語的發展規律,提出要理性對待和使用網絡流行語,使網絡語言既能積極表達公眾的情緒情感,又能豐富民族語言,促進民族語言發展的觀點。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發展;規律;對策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0-0050-02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文化與人們生活的聯系日益緊密,網絡流行語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頻率也越來越高,成為一種具有時代特點的語言文化現象。探析網絡流行語產生的根源與發展規律,對如何理性認識和對待這種新興的社會文化現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網絡流行語的源起
流行語是特定時期社會變革、文化發展及人的心態的寫照。網絡流行語的誕生和傳播與當下的社會環境、信息技術和文化發展以及人們的心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1)社會層面。隨著社會環境越來越開放和包容,人們對新興事物能夠很快接受,并迅速將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這是眾多網絡流行語在短時間內得以快速傳播和廣泛使用的原因。可以說,日益多元化的社會環境為“點贊”“打call”等流行語的傳播和應用奠定了社會基礎。(2)網絡層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到2019年6月我國網民有8.54億,互聯網普及率61.2%,手機網民達8.47億。“互聯網+”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信息交流、娛樂溝通,到商務、金融、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為網絡文化的興起創造了條件,也為網絡流行語的傳播提供了媒介途徑。(3)文化層面。國際文化交流能夠對原生文化產生較大的影響,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融合、創新。比如“打call”一詞源于日本,隨應援文化傳入我國。粉絲為偶像做出的表示鼓勵和支持的動作行為在日語中叫“コール”,其發音與英語單詞“call”相近,故而被我國網民用“call”來代替。為了順應現代漢語詞匯雙音節規律,以及受到國內娛樂圈術語“打榜”等詞的影響,最終誕生了“打call”一詞,并發展出“打call”文化。(4)心理層面。言語活動是心理的和社會的想象世界的一面鏡子,它在所有層次上都能忠實反映心存欲望的說話者的種種向往。比如“打call”一詞的流行,就與人們的心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方面,有些微博、微信公眾號大量使用“打call”,以達到吸引人們注意的目的。另一方面,人們看到“打call”被頻繁使用,受從眾心理的影響,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大量使用,促使其從一個小眾的應援術語發展成為網絡流行語。
二、網絡流行語的特點及意義
1.網絡流行語的特點
(1)多元化。網絡使用者年齡不同,文化水平、興趣點等大相徑庭,因此網絡流行語的語法使用沒有什么固定模式。網絡流行語表達著人們的豐富情感,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流行語的生產與傳播中,其結果必然帶來網絡流行語的多元化。(2)包容性。網民群體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在人文背景上存在著較大差異,所以網絡流行語在形成過程中融合了各個層次網民的智慧,是廣大網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并且能夠不斷吸收新內容來進行演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3)流行性。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網絡流行語一般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時期的網絡流行語的熱度會逐漸減退。如2010年的流行語“給力”熱度已減,被2017年的“打call”等替代。如今“打call”的熱度也在慢慢降低,最終也將走上“產生——流行——消亡”的循環周期。
2.網絡流行語的意義
(1)社會意義。網絡流行語的社會意義主要表現為網民對公眾話語權的追求。網民突破傳統思維的瓶頸,對日常交際語言的加工重塑使其個性得到體現。可以說,網民通過網絡流行語的構建和傳播,表達了對社會公共事件的一種判斷和評價。語言只是現實生活的表現,這是馬克思對語言問題最為簡潔的回答。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流行語起到了反映社會問題的作用,甚至有時影響到某些社會事件或問題的進程與走向。(2)文化意義。網絡流行語產生于網絡,它表達方式簡捷明快、詼諧風趣,貼近社會生活,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說話者的人文背景和愿望訴求,而且也反映了語言使用者求新求異的心理,故而被網友大量復制、模仿,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從產生到成熟的演變,并很快跨越網絡,涌入其他領域,甚至對主流媒體產生影響。同時,網絡流行語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能夠超越階層、年齡、學歷,被不同人文背景的人們廣為接受,這種獨特的文化功能很好地拉近網民公眾之間的情感距離。
三、網絡流行語的發展規律與對策
網絡流行語的特點決定了其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夏中華先生認為:“流行語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大多經歷‘顯現——流行——消失這樣一個過程。”“流行”不代表其具備悠久的生命力,流行的東西都具有周期性,網絡流行語也脫離不了這樣的客觀規律。網絡流行語的創造源于億萬網民的集體智慧,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每時每刻都有新的詞語誕生,現在大多數網絡流行語會被新的流行語取代。正因如此,絕大多數網絡流行語都具有時效性、周期性和可替代性。語言的生命力在于交際需要,只有那些與人們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能夠充分表達民眾情感的普適性網絡流行語,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得以持久傳承,并最終成為民族語言文化浩瀚海洋中的一部分。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網絡流行語作為流行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傳播的載體特征和自身的本體特征,“匯集了某個社會時期或階段公眾的集體記憶,獲得了集體認同,并借助網媒進行個體話語的擴張,從而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象征意義符號”。時代鼓勵個性發展,各種網絡平臺給了普通人登臺的機會,但是網絡作為特殊的公眾場所,不是沒有規則、道德和法律約束的“盲區”。為了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流行語環境,網絡主體和網絡輿情監管部門應加強管理和引導,擔負起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責任;網民公眾也要善于自律,使網絡流行語的創造和傳播盡量表達積極健康的情緒情感,共同抵制粗鄙、低俗的網絡語言。只有“三觀”不跑偏、道德不失范,才能讓網絡流行語行穩致遠,不斷豐富民族語言,促進民族語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夏中華.中國當代流行語[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2]克洛德.海然熱.語言人:論語言學對人文科學的貢獻[M].張祖建,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霍文華,茹雪.網絡流行語的特點及翻譯文化因素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6(04).
[4]周麗穎.網絡流行語背后的公眾話語權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2(12).
作者簡介:王思喆(1996-),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8級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