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8年,新民市通過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關李秀艷,新民市農業技術推廣與行政執法中心,110300術16.3萬畝,其中,玉米13.29萬畝、水稻3.01萬畝。有機質含量增加0.38g/kg,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分別上升了0.037g/kg、1.74mg/kg、4.67mg/kg,累計推廣增施商品有機肥技術14.8萬畝,其中水稻5.4萬畝、玉米9.4萬畝,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0.43g/kg,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分別上升了0.04g/kg、1.87mg/kg、6.67mg/kg,兩項技術共計增產糧食噸10022.4噸,節省化肥1209.4噸,總計增收節支2461.8萬元。
一、實施背景和意義
新民市是遼寧省糧食生產大縣,下轄24個鄉鎮、5個街道、335個村。現有耕地面積324萬畝,其中水稻、玉米兩大糧食作物面積225萬畝。農民長期普遍重視化肥施用,造成了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耕層厚度變薄,土壤板結,水土流失,肥料利用率低等問題。為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質量,2015—2018年,借助沈陽市農委、沈陽市財政廳惠農政策,新民市在玉米和水稻種植領域,大力推廣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關鍵技術31.1萬畝,對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護生態環境、科學利用資源、實現節本增效,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技術模式與組織措施
1、技術模式
(1)秸稈腐熟還田技術模式
①秋翻地技術模式:在玉米、水稻成熟后,采用聯合收割機械邊收獲邊將作物秸稈粉碎(10厘米左右),使其均勻覆蓋地表。結合秋翻地,施用秸稈腐熟劑3-4公斤和尿素5公斤,均勻地撒在作物秸稈上,用機械將秸稈翻埋入土內,利用雨水或灌溉水使土壤保持較高的濕度,達到快速腐爛的效果。
②春旋地技術模式:在清明過后根據氣候條件適時搶早,在能翻動15-20cm土層時,結合春旋地,每畝施用2-3公斤秸稈腐熟劑,5公斤尿素,均勻地撒在作物秸稈上,用機械將秸稈翻埋入土內,促進稻根和機收后殘余的10-15厘米稻莖腐爛。
③秸稈集中堆漚技術模式:把剩余秸稈集中到田間地頭的低洼地方或挖坑,按秸稈含水量60%的標準,使秸稈吃足水分,攤成寬1.5米,長度不限,每堆0.2-0.3米厚,按每1000公斤秸稈2公斤秸稈腐熟劑和5公斤尿素的比例撒施。當堆至1.5米高后拍實,用泥土或塑料薄膜密封,頂部抹成凹字形,以便接納雨水。
2、增施商品有機肥技術模式
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成果確定目標產量下的需肥總量,依照生態平衡和經濟環保的原則,綜合考慮維持耕層土壤有機質平衡、有機肥用量上限,采用同效當量法,確定商品有機肥用量。水稻、玉米在整地后,推薦每畝基施有機肥80—100公斤。
3、組織措施
(1)集中資源和力量推進技術實施。組建成立由農村局、財政局等部門主要領導牽頭的領導小組及技術小組,制定形成實施工作方案并以文件形式下發。領導小組按照方案要求,嚴格落實實施區域及面積;技術小組負責業務培訓和指導。在管理上,實行合同制、檔案制和檢查驗收制。與鄉鎮、村、簽定目標責任書。對企業供應的補貼物資進行核實、發放、登記造冊,以村為單位進行公示。
(2)保障資金籌措和物資安全。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單獨建帳,杜絕擠占挪用及非法用途。整合相關農業項目資金,加大對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技術培訓、試驗示范、產品質量檢測、效果監測等所需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3)強化宣傳培訓和科技指導。四年來開展新聞宣傳、專題報道11次。舉辦由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大戶、農民代表參加的市級技術培訓班31期,培訓鄉土專家和技術骨干2400次。與實施區域鄉鎮聯合舉辦技術培訓班48次,培訓農民9.2萬人次,發放宣傳資料5.7萬份;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現場講解指導79次。技術實施覆蓋了17個鄉鎮,41個行政村,輻射2.5萬農戶。
(4)開展定位點土壤檢測化驗和效果評價。建立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2個,采集土壤樣品125個,檢測化驗土壤有機肥、氮、磷、鉀、pH等養分指標625項次,開展監測點效果評價60次。
三、取得的技術成果
累計推廣秸稈腐熟還田技術16.3萬畝,通過技術推廣,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38g/kg,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分別上升了0.037g/kg、1.74mg/kg、4.67mg/k;累計推廣增施商品有機肥技術14.8萬畝,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0.43g/kg,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分別上升了0.04g/kg、1.87mg/kg、6.67mg/kg。
四、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1、經濟效益
通過對作物產量調查,秸稈還田區和增施有機肥的水稻較對照區平均畝增產分別為38.1公斤、29.6公斤,平均增產率分別為6.16%、4.73%;玉米較對照區平均畝增產分別為35.3公斤、28.4公斤,平均增產率分別為5.32%、4.51%。兩項技術共計增產糧食噸10022.4噸,節省化肥1209.4噸,總計增收節支2461.8萬元。
2、社會效益
通過增施有機肥和秸稈腐熟還田關鍵技術推廣,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基礎,也提高耕地質量,培肥地力,藏糧于土,促進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確保糧食產量提高,有助于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3、生態效益
減少秸稈焚燒、亂棄造成的污染。通過增施有機肥和秸稈腐熟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速效磷、速效鉀等營養成份,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節約資源,對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問題與建議
1、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大部分土地不能集中連片,農機操作受阻,要加大土地流轉力度,促使機械化進程順利。
2、耕作方式有待于改變。多年土地旋耕模式,制約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關鍵技術的實施,需要改進農機配套設備來完成技術規程。
(作者單位:110300遼寧省新民市農業技術推廣與行政執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