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彪
自21世紀初以來,我國已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建設的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新背景下,為了實現我國的發展目標仍需要未來10年的努力,使國民經濟的發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到本世紀中期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中國將建成現代化并構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為實現這一新時代目標,我國必須更加重視三農的發展問題,尤其要重視農業發展新形勢下的農村區域經濟經濟建設問題。眾所周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我國必須始終把發展農業放在第一要位以保證農業的發展,并為工業和服務業的進一步穩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此,切實提高區域經濟農業生產水平,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并增加農民收入是落實農業發展新形勢下解決該問題的應有之義。因此,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穩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才能進一步實現新時代的發展目標。
一、農業發展新形勢的分析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是我國經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步。在未來十年,我們的經濟結構是否健康關系到我們的國民經濟能否穩定發展和我們的國家能否在世界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我國農業發展實力的高低。如果我國的農業基礎足夠牢固,我國經濟的健康結構調整是可以保證。同時農業也是我國的基礎產業,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始終突出,因此,只有在確保農業和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經濟的發展協調一致時才能確保整個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反之,則農村經濟的發展就會阻礙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1、促進區域協調。在區域經濟方面,國家提高了經濟協調發展意識并高度重視區域經濟的發展。在農村地區,為進一步促進農村潛力的全面發展,國家采取了在減少區域之間的差距并制定協調發展措施。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西北地區,國家為克服不利因素和改善農業發展作出了極大的努力,通過采取措施促進了農村地區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并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關要求。
2、加強農村發展的整體力量。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經濟的整體實力。農村發展是農村力量的最佳體現,通過加強農村經濟發展進一步增強我國的基礎綜合實力。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就是把農村的區域經濟放在首位,并把整個區域看作一個整體,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就我國農村的長期發展而言,這是一種科學的發展方式,可以進一步促進農村區域經濟成果轉化并取得更好的精準扶貧效果。
3、促進社會進步。建設和諧社會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大問題,全面提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只有依靠經濟發展的力量,才能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創造整體社會經濟的平穩運行格局,有利于全面提升社會進步發展潛力,有利于弱化經濟發展落差矛盾,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前進動力。
三、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
1、整體發展思路
由于國家政策的支持,極大地推動了西北地區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農村經濟發展相當落后的區域。對于西部偏遠地區來說,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東部發達地區定點支援西部計劃的實施,以及精準扶貧方案的推動,使得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為全面推進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戰役裝填了穩定器,并進一步建成小康社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奏響了勝利的號角。
2、各具特征
由于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并不相同,因此區域經濟發展也會存在差別。我國地域遼闊,每個地區的農村經濟都有各自的特點。在我國北部地區,山地作物的比例較高,林業等也很發達。雖然種植業在南部農村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漁業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西北地區,畜牧業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優勢。由于自然環境的多樣性,不同區域在農村經濟發展方面各具特點,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每個區域的農村經濟發展都需要實踐證明。
3、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經濟發展必然會對外部環境產生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壞了當地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在我國許多地區,為進一步增加農業收入,提升農業增收效益而大量使用殺蟲劑和化肥,這種盲目追求經濟利益但卻無視生態平衡的竭澤而漁增收方式,既不科學合理也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有關要求,更不利于新農村地區的建設和維護農村區域經濟長遠發展的利益。根據我國現行經濟發展的相關要求,我們始終堅持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環保理念。因此,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不應被忽視,而是應該將綠色經濟理念擺在首位,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兩者之間尋求平衡,并在這種平衡中尋求綠色GDP的發展與進步。
四、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對策
1、農業平臺建設
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農業部門的迅速發展。因此,在發展農村區域經濟的同時,還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等現代有利條件,為區域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在許多發達國家,通過農業平臺的建設為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提供科學的、環保的指導。事實證明,農業平臺的建設作用是非常積極的,通過建立農業平臺和傳播農業信息,可以進一步促進農戶對農業信息的理解和農業知識的學習,從而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2、改革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制定農村發展戰略優化政策,改革農業發展思路和方式,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升了農業發展水平。但在農業發展新形勢下,我國仍需要在發展農村區域經濟方面進行進一步深化改革,以便充分利用現有區域發展優勢,從而進一步改善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切實深化農村經濟協調運轉。諸如我國的南部地區,除了發展單一農業經濟之外,還可以加強水產養殖和適當發展林果業等多方位發展模式。此外,還可以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并相應建立農副產品對口生產銷售企業,通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村經濟生產效益并最終促進農村整體區域經濟的協調持續發展。
3、加強環境問題的治理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沒有環境的保護,經濟發展的效益就會減少,從而影響社會整體的平穩運行和發展。因此,我國在農村經濟發展時,必須特別注意保護環境和防治污染。在這項工作中,區域政府應在加強管理和指導方面發揮重要指導作用。此外,應當提高農戶對環境保護問題重要性的意識,通過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培養區域人群重視生態農業發展的理念和思路,從而實現提高環境效益的同時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的雙贏的格局。
4、科學技術的運用
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可以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效率方面可以發揮傳統農業無法達到的效果和作用。因此,在農業發展的新時期和新形勢下,引進農業科學技術勢在必行。在發展農村區域經濟中,政府應加強對農戶的技術支持,合理引導農戶利用農業科學技術,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了更好地傳播農業科學技術,首先需要在技術上進行更多的投資,其次需要指派專家來幫助他們了解專門的農業技術,并學習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再次,充分將互聯網+農業等技術嫁接在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領域,多向拓展農業發展模式與農村發展思路,積極利用互聯網直播平臺等網絡架構,宣傳區域經濟特色并增進區域經濟收益以提高區域特色經濟點擊量。
五、關于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的思考
1、農村區域發展專業背景及發展現狀
為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國家于2001年在大學開設了農村地區發展的相關專業。旨在通過專業學科的設置,培養一批農村發展規劃、農村發展、農業科研、農業推廣的專業化人才隊伍,進而確保我國在農業農村經濟方面的人才基因庫建設的有序運行,并在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樹立市場經濟意識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為了進一步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加快農村區域經濟建設發展,我國在人才培訓方面必須遵循市場需求和市場經濟意識。分析市場形勢并找出發展優勢和弱點,從而激發發展能動性并積極借鑒優秀文化,從而不斷改善我國經濟發展弱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新時期完成農村地區的區域經濟建設。
3、加強專業知識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
農村經濟發展專業人才是農村經濟建設的有生力量,因此必須具有一定的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生產開發、區域部門協調聯動的相關知識。此外,不僅理論知識及其人力資本的投入,更重要的則是其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在實際經濟活動中要具有意義。實踐是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理論聯系實際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才能對實際經濟生產活動有更多更好指導作用和意義。實踐能力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實踐能力既包括認識該地區的能力、同時也包含了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以及在社會中生活的能力。狹義的實踐能力僅指改變自然的簡單能力。從上述表達中不難看出,農村經濟發展專業人員不僅需要培養具有扎實農業生產基礎知識和農村農業研究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而且對這一領域的專業人員的培訓應集中于培養學生的實際生產技能和開發專業實踐技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提高整體的農業發展實力并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獲得更大的突破與成就。
總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而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那么要使我國經濟達到更大的發展就必須發展好農業經濟。只有充分協調完善好農村區域經濟才能更好地保障農民收入的增加,并進一步發揮好農業的基礎性作用。在當前情況下,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適應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并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合理化,更利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安全,進一步確保我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要求我國注重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只有具有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能為我國農村地區的區域經濟建設作出積極貢獻,才能維護農村地區的穩定,這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作者單位:017400內蒙古鼎大教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