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理解成渝地區的歷史機遇?如何科學把握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方向路徑,加快形成省級層面系統的頂層設計?如何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唱好“雙城記”?4月7日下午,本刊記者獨家專訪了四川省第十屆政協副主席解洪。
全面深刻認識新時代的歷史機遇
記者:您作為參與者和見證人,請談談成渝地區一體化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演變歷程?
解洪:成渝地區自古以來歷史同脈、文化同源,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區域早已存在。在2000年左右,隨著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區相繼建立,川渝兩地政界、學界開始籌劃作為經濟區域的一體化發展路徑。2006年,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出臺,正式提出建設成渝經濟區;2011年5月,國務院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2016年4月,國務院批復《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強調,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成渝地區一體化發展從概念走向現實,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體現的是國家對成渝地區發展的高度重視,以及突出中心城市統籌協調和引領帶動的內在規律。
記者: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促進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又一戰略之舉,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理解成渝地區的歷史機遇?
解洪:在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中,成渝地區一直都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板塊??v覽整個西部地區,相鄰200多公里的特大型城市只有成都、重慶,加之以這兩大城市為核心所組成的若干城市群落和經濟板塊,擁有超1億人口和近6萬億元經濟總量,在國家經濟地理中具有難以替代的戰略地位。中央在經濟發展新階段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謀劃,深刻把握了我國經濟發展空間結構變化大勢,是新時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又一戰略之舉,意義非常深遠。就戰略層面而言,我認為成渝地區的歷史機遇有以下四點值得考慮。
第一,面向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的“東西互濟”戰略。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蓄勢待發,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也在不斷加速推進。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為中心的區域經濟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而這些戰略都位于東部地區。東部已經“動”起來了,西部該如何引領?如何面對新的要求?因此,中央在大的戰略格局下,對西部地區,尤其是潛力巨大的成渝地區就更要加快培育競爭的新優勢,與東部地區一道更好地參與國際開放合作發展。
第二,應對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的“內外聯動”戰略。當前,中國經濟全面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多維度和更強勁的新動力源。地處不沿邊、不靠海的深遠內陸地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將充分開發內需動能和全方位開展國際合作有機結合起來,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特別是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下,我們更要把中國的經濟抓好,把中國區域發展抓實,在擴大有效內需的基礎上,不僅要向東開放,更要發力向西開放、向南開放,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
第三,強化“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承轉樞紐”戰略。在立足“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建設和新一輪國家西部開發開放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下,成渝地區作為內陸腹地的區位條件得以重塑,經濟實力和區域競爭力也顯著增強。成渝地區要主動擔當引領西部地區發展和探索內陸開放新模式的重任,打通“一帶一路”及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關鍵節點,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
第四,推動成渝地區加快發展的“跨越趕超”戰略。當前,成渝地區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我們要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把中央的部署落實到成渝地區的整體發展中去,再通過成渝地區的整體發展融入國家的發展全局當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各個經濟板塊的比較優勢,增強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優化區域功能布局,推動區域城鄉協調融合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使成渝地區自身也得到一次飛躍,一個大的跨越。
總之,在全球經濟面臨大變局的背景之下,中國經濟正在謀劃一個大的布局。這個布局就是要使我們各個區域的發展更具競爭性、協調性和創新性。這是歷史賦予成渝地區的一個機遇、也是一個重任,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中央這篇戰略布局的大文章做好。特別是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需要我們在既有目標基礎上更加著眼于新的挑戰和變化,攻堅克難,化危為機,把挑戰變成一次特殊的發展機遇,把中國的事情做好,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做好,把內陸地區開發開放與深化改革做好,通過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來贏得新的輝煌。在這其中,成渝地區就更應有一種特殊的使命感。
構建治國理政新戰略的大格局
記者:如何科學把握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方向路徑,加快形成省級層面系統的頂層設計,把省委“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置于國家戰略全局來統籌謀劃和實施,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戰略推進格局?
解洪: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大格局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搶抓機遇,直面挑戰,立足發展新階段,把開發和開放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創新的大開發,帶動對外開放的有效擴大,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通過全方位的大開放,倒逼發展改革的深化,促進大開發的深入實施。在開發開放的深度結合當中,共同構建點、線、面協調互動的空間推進格局。在這里,我用“扇形”形象地刻畫成渝地區需要統籌做好的開發開放空間。
首先是立足大開發,構建兩個“內聯”的扇形開發格局。以成都和重慶這兩大國家中心城市為扇柄,成渝兩地間的交通軸線和經濟走廊作為扇骨,中間分布的重點城市共同構成扇面,進而構建中心引領、軸帶延伸和多點支撐的網格化空間格局,共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其次是面向大開放,構建兩個“外展”的扇形開放格局。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一個整體,形成更為厚重的扇柄,一面攜領西部地區,形成向西、向南的扇形開放格局;一面融入中、東部地區,形成向東的扇形開放格局。我們要重點發揮好扇柄的起承轉合、輻射帶動作用,以區域合作搭建好堅實的扇形輪廓,裝配上各具功能、亮點紛呈的扇面,做到點、線、面有機整合,使成渝地區形成對外開放合作的有機空間整體以及各有側重的對外開放基地,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這樣就能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去開展好國際經貿和產能合作。
記者:您提到成渝地區開發開放的“扇形”格局,形象地把省委“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展現了出來,如何推進這一戰略格局落地落實?
解洪:面對大開發與大開放的“扇形”格局,我們要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其一,要注意解決好產業空間和功能的優化配置,做到扇骨有內容、輪廓有支撐。其二,要做好城市空間和功能的優化配置。雙城經濟圈不僅僅包括成都和重慶,還包括四川的其他十多個城市,是一體化城市群的概念。其三,要做好生態空間和功能的優化配置。雙城經濟圈不僅僅要關注經濟發展,還包括關注綠色生態空間。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挑戰人類底線,全球攜手應對疫情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要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問題、生物多樣性的問題。其四,要做好人文社會空間和功能的優化配置。雙城經濟圈最終是要把更多的人集聚、集中,要考慮人文環境是否宜居、宜業,是否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滿足人的發展需要,以及能否形成具備國家觀念和世界眼光、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其五,要做好開放空間和功能的優化配置,加快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
如果把這五點做好了,中央的總體戰略就能在成渝地區得到更好地落地實施,地方和區域的重大探索實踐也能夠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唱好“雙城記”? ? 推進一體化發展
記者:3月17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如何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唱好“雙城記”?
解洪:第一,要深刻把握和領會中央的戰略意圖。緊跟中央在新時期發展的戰略部署,做好各方面的統籌謀劃。要做好基礎工作,在兩地合作不斷深化、實化的進程中,融入國家大戰略中去奮力作為。第二,要搞好體制和機制的頂層設計。緊扣全面改革創新的要求,共同設計有利于合作開展的制度框架和制定更具超前性和操作性的政策體系,實現在體制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在機制上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第三,要統籌建設重大領域的發展合作平臺。在中央統一部署下和衷共濟,把“拔河效應”變為“相撲效應”,實現合作共贏。第四,要統籌做好改革開放和加快發展。注重內生動能的轉換和外向開放的拓展,共同抓好外向開放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第五,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新文化。樹立大文化觀,培育開放包容、與成渝經濟圈發展相適應的新文化體系,重塑雙城經濟圈的整體形象。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成渝地區的發展既充滿機遇,也存在挑戰。我們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促進川渝兩地通力協作,發揮成都、重慶作為中心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推進雙城經濟圈規劃編制實施,加強交通、產業、城鎮化、環保以及民生政策對接,攜手打造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錄音整理/楊湞湞) (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