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鑫宇


走進瀘州市江陽區華陽街道領秀嘉園小區,獨具特色的“紅色物業”標志牌三三兩兩豎立在綠化叢中。“‘紅色物業的打造讓小區內的‘紅色因子更多了,物業人員的服務意識更強了,群眾滿意度也更高了。” 四川涇華物業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涇華物業”)黨支部書記孫素群感慨道。
? “紅色因子”植入物業企業
涇華物業成立于2013年,物業黨支部則成立于2015年,現有黨員16名。“我們將黨建工作與企業文化、物業日常工作相結合,勢必把物業隊伍打造成基層黨組織的重要力量。”孫素群說,“紅色物業”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在打造品牌物業過程中,黨組織發揮了核心作用。領秀嘉園小區“紅色物業”創建可謂是瀘州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一個樣本。
社區“治”,則城市“安”。社區物業管理是城市基層治理的重要內容,是服務群眾的重要領域。為此,瀘州市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出臺《培育“紅色物業”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平的實施意見》,以物業企業黨建為抓手,構建完善的城市基層治理組織體系,促進物業管理與城市基層治理融合發展,著力破解小區治理難題。
領秀嘉園有住戶708戶,常住人口1000余人,涇華物業黨支部按照每個樓盤3名黨員、5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人員配置,成立了黨小組,圍繞社區治理等工作,全面提升“紅色物業”服務水平。
“以前小區里面的路坑坑洼洼,雨天積水、晴天積灰。”居民李剛回憶起2018年剛搬進小區的情景時直搖頭。收到業主訴求后,物業公司積極走訪協調,最終開發商同意追加20萬元對小區內庭道路進行重新鋪設,而“紅色物業”為業主服務的理念也贏得了小區居民的稱贊。
“我們相信黨組織。”李剛表示,物業成立黨組織后,就不單是為了盈利的企業,更多了一份責任感,這樣讓業主更有信任感。
“紅色物業”彰顯“紅”的特色,在物業服務領域彰顯黨的政治色彩。目前,瀘州市400多家物業企業,通過單獨組建、聯合組建、掛靠組建等形式,實現了黨的組織工作全覆蓋。
? 物業管理嵌入小區網格
“我是每家樂物業黨支部的書記,也是龍馬潭區紅星街道大驛壩社區錦華十年城小區黨支部的組織委員。”劉強介紹了自己的“雙重身份”:“‘紅色物業讓物業管理與社區治理融為一體,讓物業企業與社區黨組織成了一家人。”
近年來,瀘州市積極構建“街道大黨工委+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網格)黨小組”組織體系,將物業企業黨組織納入社區大黨委進行管理,將物業企業黨組織融入小區網格組織體系,推動物業企業管理層和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小區黨組織“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在實現網格力量最大化的同時,更好地引領物業服務質量提升。
2019年12月,錦華十年城小區內一位老人在散步時不小心和小孩碰撞后摔傷,一時引發了鄰里糾紛。小區黨支部書記代德容出面調解,她了解到由于小區路燈較暗、夜間散步人群較多容易出現問題后,立即給物業公司提出了整改意見。第二天,物業公司就對小區的路燈進行了改造。
“以往大部分業主不信任物業,如今有黨組織在中間調解,遇到問題解決起來方便得多。”劉強面露微笑說,將物業管理嵌入到小區當中,關鍵時刻發揮了很大作用。
疫情防控期間,4萬多人的大驛壩社區僅有11名工作人員,人手嚴重不足。“按照每棟樓2—3名樓棟長的比例,我們物業公司主動融入小區網格化管理中,一對多直接聯系樓棟長,了解并滿足業主需求。”得到消息后,劉強第一時間動員物業黨支部的同志參與摸排工作。
紅星街道組織委員李節表示:“這種模式是黨建引領下加強小區治理的有益探索,從根源上理順了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之間的關系,三方各司其職、聯動協作。”
? 協商共治滿足群眾需求
江陽區茜草街道沙坪鷹翔苑小區建成伊始,由于是棚改拆遷安置小區,居民入住后保留了一些陋習,引發了許多鄰里糾紛,小區管理難度驟增。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茜草街道黨組織牽頭,召集社區黨組織、小區黨組織、物業企業等建立了黨群聯席會議制度,并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物業管理的矛盾糾紛、小區違法建設治理等重大事項。
在小區內,電瓶車充電難一直困擾著居民。2019年12月,小區業主戴旗珍接到了物業通知:小區安裝完成44個充電樁,現已投入使用。“充電4個小時只收1元錢,非常方便。”戴旗珍開心地說:“再也不用拎著電瓶上下樓充電了,省力又安全。”
以前由于消防等原因,小區無固定充電場所,有的居民通過電梯將電動車運上樓充電,有的干脆從家里拉“飛線”充電,這樣的現象讓興瀘物業經理蘇義梅很頭疼。
后來,通過多次聯席會議,小區請來專業人員選址、施工,充電樁難題得以解決。“聯席會議一般來說是一個月開一次,但遇到重大事件就會立即召開。”蘇義梅介紹,聯席會議的召開解決了很多僅憑物業公司無法解決的難題,也讓物業對通過黨建引領提升物業服務質量有了信心。
將組織建在物業上,將陣地構筑在小區內,“紅色物業”的建設不僅促進了物業自身的發展,也讓居民的需求得到滿足。下一步,瀘州市還將加大對黨建引領“紅色物業”企業的評選,并強化對“紅色物業”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責編/范吳瑕)
記者手記
居住環境、服務管理、突發事件……老百姓關于“住”的那些事兒,都涉及物業。“‘紅色物業服務到我們心坎里了。”李剛的感受印證了“紅色物業”取得的成效。破解小區治理難題,讓居民住得安心舒適,“紅色物業”建設的初衷正在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