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韓 黃凌玉
摘要:中國古村落是研究古代社會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可以說是中國民眾的生存、生活的重要經濟空間和文化基礎。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我國的古村落在文化消亡、在歷史延續中一直發展至今。本文主要通過對婺源篁嶺古村落的資源利用現狀、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分析作為研究基礎,分析并深入挖掘婺源篁嶺古村落在其保護與可持續性開發模式建設中的寶貴經驗與實踐問題,以此模式更好地有效促進中國古村落的保護與可持續性健康發展。
關鍵詞:古村落;保護;發展;婺源篁嶺
被譽為“一幅濃縮版的清明上河圖”的篁嶺,到底具備哪些獨特的魅力?引無數游客競折腰?婺源篁嶺風景區,處于石耳山脈,是典型的山居村落。建筑群體圍繞村落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有致地排布,至今為止在篁嶺水口最深處仍依然存活著80多株“天然活化石”國家一級瀕危自然保護珍稀植物紅豆杉。篁嶺古村落的歷史文化特色主要是體現在獨特的山水建筑格局,村落以自然山川為主要依托,北部緊靠自然山體,聚集多條河流,南部望穿山巒,氣象萬千。
篁嶺,距今約500年的建村歷史,依然保存著良好的中國徽派傳統建筑,有著古色古香的傳統村落建筑風貌及淳樸的民情民風。由于其地勢復雜,村莊的可開發用地十分稀少,村民對于需要晾曬的農作物只能在房屋前方搭構一個木架,托起圓圓的竹簟曬在自家的窗臺上,各種各樣的自然顏色將篁嶺的古村裝扮成了大自然的“調色板”,長此以往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傳統的農俗文化現象。而曬秋的村民生活場景,也逐漸成為了篁嶺古村傳統文化的符號,形成了獨特的最美中國文化符號。每當春節時,也會舉行邀請村民擺攤神、跳攤神舞,祈求新的一年萬事順利、六畜興旺。
1 分析婺源篁嶺古村落旅游業的發展經驗
1.1 充分利用本地文化特色資源,進行產業多樣化的發展
篁嶺風景區于2009年開發,利用當地自然環境的生態資源和古樸的鄉村民風民情,設計豐富多樣的游客參與項目和體驗式的活動、創造獨特的鮮花小鎮和美麗的梯田花海,打造集一系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觀光活動、民眾休閑體驗及特色旅游休閑度假服務為一體的中國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休閑村落、中國最美的休閑度假鄉村、特色旅游度假小鎮。
1.2 “篁嶺模式”實現對村落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互利雙贏
“篁嶺模式”是一種新型的促進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模式,以居民的搬遷安置與積極推進新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相結合。通過將古村落原有的居民進行搬遷安置,在充分保持了古村落的建筑和風貌文化的歷史原始性與真實性的基礎上,對篁嶺古村落的建筑及風貌的特性進行了規劃與保護,實現對篁嶺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的雙贏。婺源篁嶺景區的農村人均年收入從國家級旅游項目開發前的3500元,提升到2018年的4萬元;戶外人均年收入從國家級旅游項目開發前的1.5萬元,提升到2018年12萬元。
1.3 成立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市場競爭逐漸日益激烈,隨著旅游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低價團、淡旺季的雙重困擾,各旅游景區“各自主導”、“各自發展”,婺源縣的旅游文化產業面臨著嚴峻的市場挑戰。在2007年婺源文化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沖破了長期以來婺源文化旅游散、弱、小,各旅游企業之間各自進行激烈競爭的現狀,實現了對旅游文化產業資源的重組整合,規范了覆蓋全縣的婺源旅游文化產業市場的經營行為,增強并樹立了婺源文化旅游的競爭力和品牌形象。
1.4 打造良好的設施與服務系統
良好的旅游服務基礎和配套設施是保障和促進婺源篁嶺古村落文化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婺源篁嶺針對其綜合服務設計規劃主要包含了住宿、購物、休閑、娛樂、醫療、救護、公共信息及標識等。譬如:在住宿方面:由傳統民宿改為了農舍人家、客家民宿、星級商務客棧(低、中和高)三種住宿類型,共擁有星級賓館147余家,標準間床位近一萬多個;在完善景區醫療緊急救護方面:為了應對景區發生緊急情況、突發自然災害等,在景區相應的旅游區域內建立緊急的救援服務體系,設立緊急醫療的服務點、緊急救援的電話和提供應急救援的物資,同時在景區設立緊急的避難所。
2 分析婺源篁嶺古村落旅游業的發展問題
2.1 古村落承載量與游客數量相矛盾
婺源篁嶺古村落目前面臨的問題是游客容量增加迅速,超過古村落空間承載量。婺源篁嶺景區于2018年首次對外部發布“限客令”。在旺季時節,篁嶺景區最高客流量達到4萬人左右;在周末時節,篁嶺景區最高客流量達到2.8萬左右的客流。這不僅會造成古村落的生態環境的承載負擔,影響正常居民的生活,而且也會影響游玩效果和不良體驗。
2.2 景區衛生環境有待完善
隨著大量國內外游客的到來和涌入,古村落的旅游垃圾處理的工作逐漸變得困難。在景區的餐飲、住宿、旅游瀏覽、娛樂活動等區域都是游客較多、數量密集的場所,經常會伴隨大量的垃圾出現。一些農家餐館和青年旅社住宿是新的景區旅游垃圾污染源,這些地方每天在用餐時都會使用較多的一次性塑料筷子和一次性的塑料布,餐飲內部的食物和污水直接排在清澈的江河中,對于景區生態環境造成了直接的污染。此外,古村落大多還是以簡單粗暴的填埋方式進行垃圾處理,而且景區旅游垃圾的生產量已經遠遠超出了大自然的廢物降解排放速度,這不僅給了游客自身造成較差的景區旅游生活體驗,而且對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危害也較為巨大。
2.3 商業氣息較為濃厚
商業化模式是保護古村落的一種方式,具有一定的雙贏作用。但是如何將古村落的純真文化與商業發展模式之間進行良好的發展是值得深思的。當古村落發展為旅游景區后,當地人和部分的外來人員會開始經營旅游商品的售賣、餐飲、酒店和游玩模式的開發等。較為明顯的是:大部分的住宅改造為:一樓餐飲,二樓旅店的形式。這不僅改變了古村落里田園生活氛圍和鄉村傳統文化氣氛,而且將旅游產業的發展與婺源傳統文化相分離,缺乏對婺源傳統文化氛圍的營造。
2.4 景區服務質量要進一步提高
旅游景區的服務質量是當地旅游產業發展的外部條件,而且對游客的旅游體驗和經歷起著重要影響。
首先,服務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不強,表現主要為:游客服務態度差、差別對待外來游客、推卸責任、服務的速度效率低下等。譬如:在餐館內吃飯的游客往往在用餐時間結束后,服務人員不及時地清理飯桌或草草地打掃,讓現來的游客直接對號入座或者點菜,忽視了服務的本質重要性,導致了服務質量水平較低。 其次,缺乏對服務人員的監管力度。在景區周邊的旅游商品售賣點、攤點處,出現了價格虛高、強買強賣及推銷商品的現象。最后,景區安全管理不到位。在景區中出現個人財產安全問題,卻得不到解決和重視,沒有樹立“保障旅客安全”的觀念,忽視安全建設的重要性。
3 婺源篁嶺古村落可持續發展策略
3.1 做好古村落承載容量的管理
要對古村落環境容量進行專業估測和分析,嚴格控制古村落的游客規模和數量,避免了給整個古村落旅游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
首先,實行古村落價格的管理。古村落的旅游門票是非必要的需求,具有較大的旅游價格變動彈性。因此,利用古村落價格管理的杠桿,在旅游旺季(特別主要是假期)可適當地提高旅游門票價格,可以對游客實行門票時間和購買數量的限制,將售票時間和數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協調好了游客與環境的關系。
其次,減少淡旺季的差距,調節游客數量。這可以有效促進淡季的旅游發展規模,根據婺源篁嶺的獨特旅游資源和景觀,游客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去景區觀賞近千畝的油菜花和每年十、十一月份去景區觀賞曬秋。在其余月份淡季游客相對較少,應進一步做好淡季篁嶺旅游市場的調查,細分景區和游客的需求,開發淡季的古村落以及特色旅游項目等活動。
最后,提高景區旅游服務的水平,強化景區衛生管理。對于景區內商鋪的管理,要及時清理好景區內道路上的商鋪和攤位,店面的陳設也要井井有條,統一規劃,保證旅游景區內道路的暢通,擴大景區的發展空間;對于景區導游管理服務部門要進一步注重“疏導人流”的引導作用,各個景區導游之間的人流要通過相互配合、錯開時間段、分層的方式引領游客,將有效地緩解部分游客在景區游玩期間的交通擁堵尷尬情況。
3.2 加強衛生治理,促進環境可持續化
近些年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對于衛生的保護和治理可以從游客做起并與當地的管理相關部門協調進行整治。首先,要對景區的游客加強衛生環保的知識宣傳教育,并進一步實行的垃圾處理分類的政策,杜絕在景區進行污水和垃圾的填埋;其次,對于旅游景區內的污水、糞便等要設立專門的垃圾綜合處理場,不能隨意將其排放在河水中,并對餐飲及酒店人口的密集區嚴格把控,做到垃圾每日清理;最后,對于旅游景區內的住戶要嚴格落實門前衛生,保持景區周邊環境的整潔。
3.3 進行科學的產業發展
對于景區經濟模式的發展,要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解決。目前,每個景區內都有當地獨特的商品或農產品進行售賣。對于婺源篁嶺市面上的農產品主要有:綠茶、自家干菜、江灣雪梨、荷包魚、酒糟魚、干筍等,產品的類型較少,附加值較低,不利于婺源形象的傳播。第一,利用古村落旅游發展與當地生態農業相結合,種植有機農產品,對低級產品進行加工,提高附加值。譬如:婺源的茶葉進行開發為茶類飲品、保健品或美容產品;自家干菜進行精美的包裝,提高銷售率;江灣雪梨可以進行加工為速食或干果系列產品,攜帶方便;根據婺源荷包魚的藥用特性,開發荷包魚保健丸、直接進行熟食售賣或者加工培育出觀賞魚,形成“紅”色系列產品。第二,對傳統工藝系列產品進行深加工,開發新的文化產品,進行設計和產品研發,為婺源篁嶺的游客提供一些富有濃郁的傳統商業文化和藝術氣息的旅游商品,可以印制或出版一些精美的書籍、明信片、旅游地圖或古樸的音樂音頻;同時,繼承傳統的手工藝,打造精美的手工藝系列產品,利用來自徽州的傳統雕刻工藝,加工現代家居生活裝飾品。第三,樹立品牌意識,塑造婺源的文化形象,擴大旅游商品銷售的范圍。不僅可以提高婺源的傳統文化品牌形象,也有利于吸引游客,減輕濃郁的現代商業文化氣息。
3.4 提高景區旅游服務質量
提高景區從事旅游服務工作人員的安全性和服務質量意識。景區中的旅游服務工作人員實際上都是普通村民,受傳統文化教育的程度較低,服務質量意識也不強。由此,旅游服務管理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旅游服務工作人員的培訓及服務管理,制定服務質量標準,提升服務層次,監管景區員工的工作和服務質量,并對員工進行定期的考察。同時,設置服務質量好壞的考核名次進行排列,增強了員工參與景區服務的主動性。針對景區安全的管理,旅游服務管理部門一定要重點做好景區街道安全監控的設置和安裝、各個景區和路段的都要有安全巡邏車反復的巡回、設置保護游客財產安全的提示牌、設置重要包裹的存放點,盡可能減少對財產安全的損失。
4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對婺源篁嶺古村落的資源概述、經驗介紹、相關問題的分析及可持續發展的措施,為實現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案例與分析。古村落旅游發展是建立在文化保護的基礎之上,并統籌兼顧各個方面的因素,科學發展是古村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同時,要注重在保護中規劃、在規劃中拓展,才能達到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沈安娜.婺源篁嶺曬秋美[J].航空港,2018(05).
[2] 方華彬.江西婺源:立秋節氣曬秋忙[J].節能與環保,2017(08).
[3] 俞飛.基于旅游產業鏈的婺源旅游經濟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
[4] 王惠琴.中國古村落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
(作者單位:南昌航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