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秋 馬天妹 張云峰 榮玥芳



摘要:本文針對東北地區縣城宜居性較好與“新東北現象”①之間的矛盾,從縣城宜居性構成、居民屬性、人群特點三方面深入分析原因,研究認為東北地區縣城的環境健康性、城市特色性、交通便捷性、市政支撐性發展較好,各組群居民追求也不高,對于當前的住房保障比較看重,但也存在進城務工組群和提前退休組群對住房保障、社會安全等不太滿意的問題。進而,本文提出東北再振興背景下的縣城宜居性提升策略,包括完善住房保障、加強城市特色、引入高收入產業、提供體面工作、打造安全城市、鼓勵外出打工等。
關鍵詞:東北再振興;縣城宜居性;新東北現象;個人屬性;人群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5 中圖分類號:TU982/TU984
文章編號:1009-1483(2020)02-0025-06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the County Livability in Northeast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ortheast Revitalization
SANG Qiu, MA Tianmei, ZHANG Yunfeng, RONG Yuefang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interpret the contradiction of good livability of counties of Northeast China and "new phenomenon of Northeast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livability compositions, resident attributes and resident groups. Studies reveal that environment health, county characteristics, traffic convenience, and municipal facilities of counties in Northeast China are good. The residents are not in pursuing the higher level of living, and ar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housing security. But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 that the urban migrant worker groups and the early retirement group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housing security and social security. Then from the aspect of county livabi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 perfecting housing security, improving county characteristics, introducing high-income industries, providing decent work, constructing secure county, encouraging working outside and so on.
[Keywords]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county livability; new phenomenon of Northeast China; resident attribute; resident group
引言
近些年來,東北地區陷入了“新東北現象”,表現為經濟增速下滑、工業經濟萎縮、人才流失等[1-3]。許多學者認為“新東北現象”是當年“東北現象”的延續,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城鎮宜居性理應下降。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了東北地區的城市宜居水平整體偏低、提高速度較慢[4],但對于東北地區的縣城宜居性卻不得而知。東北地區縣城建成區內人口較少,且與生活較舒適的農村存在一定聯系,從直觀上看宜居性較好,這種現象值得深入探究。關于宜居性評價,目前學術界在宜居性理論研究上已較為成熟,但仍有不足。在研究對象上,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大連、杭州、南京、西安、北京等大中城市宜居性上[5-8],關于縣城宜居性的研究很少;在研究區域上,宜居性評價大多集中在中東部地區[9],缺乏對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研究;在評價體系上,以往的研究多從客觀層面評價入手,選擇主觀指標進行滿意度評價的較少。
本文根據相關宜居性概念[10-12],提出宜居性是指居民對居住和生活環境的滿意程度,主要包括居住舒適性、公共服務方便性、市政設施支撐性、交通便捷性、環境健康性、保障安全性和城市特色性七個方面;運用東北地區問卷調查基礎數據,借助多種統計分析方法,通過對以上七個方面的宜居性評價來反映縣城宜居程度,進而提出東北再振興的縣城宜居相關策略。
1 縣城宜居性構成分析
1.1 數據來源
本文以東北地區縣城為主要研究對象,根據縣城的地理區位、生態環境、經濟水平等,確定遼寧省的遼中區、寬甸縣城、建昌縣城,吉林省的東豐縣城、前郭縣城、永吉縣城,黑龍江省的林甸縣城、漠河縣城、木蘭縣城共9個研究單元,在2016年7—10月針對這些區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獲取調查問卷2800份,其中,有效問卷2471份,問卷有效率88.3%。
1.2 研究方法
對東北地區縣城宜居性的調查中,居民被要求對7大類、40項宜居性指標做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比較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的判斷,分別賦予5、4、3、2、1的分值,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分別得到居民對每一類指標及總指標的評價分值(見表1、表2)。
1.3研究結果
根據分析,東北地區9個縣城的宜居性均值為57.92分,基本達到及格水平。其中,環境健康性、城市特色性、交通便捷性、市政支撐性得分為及格以上水平。這也說明東北地區縣城的生態環境、城市特色、基礎設施具有優勢,并且東北地區縣城居民對縣城生態環境、城市特色和基礎設施較為滿意。
2不同居民屬性的宜居性評價特點
2.1研究方法
首先對反映居民屬性的被調查指標,即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月收入、職業等屬性因子進行數值化處理(見表3);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用varimax旋轉方法提取出三個影響居民評價的主因子;然后,運用相關分析方法檢驗這三個屬性因子對宜居性評價的影響。
2.2研究結果
2.2.1屬性因子提煉
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把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職業、人口流動性、居住類型和住房社會性這八個居民屬性綜合為特征根值大于1的三個主成分,三個主成分所占的比例分別為61.08%、13.23%和11.00%(見表4)。從主成分與固有變量的相關系數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與職業、收入有很強的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984,可以認為該因子反映了居民的階層屬性;第二主成分與住房社會性有很強的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867,可以認為該因子反映的是保障屬性;第三主成分與年齡有很強的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967,可以認為該因子反映的是居民的年齡屬性。
2.2.2不同屬性因子的宜居性評價特點
將居民的三個屬性因子與對縣城宜居性評價分值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階層保障年齡特點的縣城居民的宜居性要求(見圖1、表5)。
階層因子與居住舒適性、公共服務方便性正相關,與交通便捷性負相關,這說明階層越高對居住舒適性、公共服務方便性滿意度越高,對交通便捷性期望度越高,而各階層對其他四類宜居性不太關注,這說明東北縣城居民缺乏更高的宜居追求,比較安于現狀。究其原因,東北地區地廣人稀,農村和城鎮人均收入較高,居民生活相對安逸。
保障因子與幾乎所有類別的宜居性正相關,這說明保障水平越高,對宜居性滿意度越高,也意味著保障因子是東北縣城宜居性的重要影響因素。究其原因,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特點鮮明,傳統工業發達,社會保障性強,向心性強,使人們的歸屬感、幸福感較強。
年齡因子與居住舒適性、公共服務方便性、市政設施支撐性、環境健康性負相關,這說明年齡越大,對縣城宜居性期望越高,老年人的宜居性期望值得重點關注。究其原因,老年人從社會主義公有制體制中走過來,相信退休后會得到較好的生活保障,但由于“東北現象”及“新東北現象”的出現,使其并未得到應有的保障,失望的情緒較高,宜居滿意期望大。
3 不同人群的宜居性評價特征
3.1研究方法
根據居民的三個屬性因子得分,采用系統聚類法,可將居民分為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群,進而分析不同人群對東北地區縣城宜居性的評價特征。
3.2研究結果
3.2.1不同人群的分異特征
根據系統聚類分析,得到分成四個人群的最優劃分方式,這四組人群可定義為中堅工薪組群、進城務工組群、提前退休組群、年輕接班組群(見表6)。在有效的2471份問卷中,這四組人群所占人口比例分別為48.16%、17.20%、21.73%和12.91%。中堅工薪組群占據主體,說明東北地區縣城宜居性具有相對穩定、水平中等的特點。從整體上看,東北地區縣城居民收入普遍不高,沒有形成高收入人群,就業機會主要被30歲以上中青年占據,20歲左右年輕人基本無就業機會;東北地區縣城大部分居民住房、福利條件較好,但只有部分農民工福利較差,所享受到的社會保障較弱;東北地區縣城居民以中青年為主,人口結構較為合理。
中堅工薪組群是縣城的主體,以30~50歲的居民為主,職業較好,收入較好,住房條件較好,相對于其他組群,是縣城中生活條件最優越的組群;進城務工組群以30~50歲的居民為主,收入為中等水平,住房條件較差;提前退休組群主要是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群,受體制政策影響,大多能夠享受到福利住房,但為了子女接班大多選擇提前退休,目前主要靠微薄退休金和兼職收入生活,他們身體狀態、精力較好,工作能力與經驗也正值峰值,壯年退休略有不甘;年輕接班組群以20歲左右的本地青年為主,住房條件一般,無收入或者收入微薄,主要原因是縣城就業機會較少,有限的就業機會被中堅工薪組群及進城務工組群占據,只有從父輩手里接班才能獲得就業機會。
3.2.2不同人群對縣城宜居性的評價特征
比較不同人群對東北地區縣城宜居性的評價,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占總人口82.80%的年輕接班組群、中堅工薪組群、提前退休組群對宜居性的滿意度較高,只有占總人口17.20%的進城務工組群對宜居性的滿意度較低;進城務工組群對市政設施支撐性、交通便捷性、社會安全性、城市特色性四類指標的評價都最低,對居住舒適性、環境健康性評價也不高,這說明進城務工組群在縣城中處于底層的地位,是最該關注和幫助的對象(見表7)。
聯系到不同人群的分異特征,可以認為進城務工組群對宜居性滿意度較低的原因在于其住房條件較差,而其他三個人群對宜居性滿意度較高的原因在于其住房條件較好。因此應重點改善進城務工組群的住房條件,如果無力無法改善,則應鼓勵支持進城務工組群到大中城市打工,促使其先提高收入再自我改善住房條件。
另外,應關注幾個特殊情況,比如四個人群對社會安全性滿意度都較低,從表層看東北縣城社會保障方面仍需加強,深層原因是縣城經濟發展動力的不足,沒有滿足各個組群的特殊需求,比如進城務工組群對住房保障的需求,中堅工薪組群對體面收入保障的需求,提前退休組群對人生價值保障的需求,年輕接班組群對就業保障的需求。
4 基于東北再振興的縣城宜居性提升策略
對于“新東北現象”,目前學者多從民營經濟、體制、文化等方面提出東北再振興策略[13-16]。本文認為東北再振興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東北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對于東北地區縣城,本文立足于其宜居性構成、居民屬性、人群特點,提出以下基于東北再振興的縣城宜居性提升策略。
(1)抓住關鍵,加強保障。一是加強住房保障,做到居者有其屋;對于進城務工組群,全力滿足其住房需求,對于提前退休組群,盡力改善其住房條件。二是加強收入保障,普遍提高各個組群的收入。
(2)融入區域,發展經濟。將縣城納入周圍大中城市的垂直分工體系,積極引進發展人均收入較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年輕接班和提前退休組群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為中堅工薪、進城務工組群提供更高的收入。
(3)針對人群,分類引導。對于中堅工薪組群,重點是增加收入,使其維持體面的生活;對于進城務工組群,重點是加強住房保障,并將其納入縣城社會保障體系;對于提前退休組群,盡量安排就業機會,使其維持有尊嚴的生活;對于年輕接班組群,加強技能培訓,鼓勵外出打工就業。
(4)突出特色,尊重文化。加強生態建設、城市特色建設,打造有品質有品牌的生態旅游基地,對內可提升居民幸福感,對外則吸引游客增強縣城活力。尊重東北地區移民文化,滿足居民對更好生活和更安全環境的追求,一方面為縣城居民提供體面的、收入不少于農村居民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注重社會安全。
注:
① 2014年以來,東北地區出現經濟增速急劇下滑、工業經濟萎縮、人口流失嚴重等現象,區別于2003年的“東北現象”,學術界將此稱為“新東北現象”。
參考文獻:
[1] 高翯. 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績效評價及時空差異分析[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
[2] 黃旭. 東北地區人口變動特征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8.
[3] 王智勇.市場化、重工業化與“新東北現象”——基于東北37個地級市1989—2012年面板數據的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 2018,40(5):90-102,127-128.
[4] 賈占華,谷國鋒.東北地區城市宜居性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2007-2014年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 2017,36(7):832-842.
[5] 湛東升,張文忠,余建輝,等.基于客觀評價的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間特征及機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35(4):68-73,98.
[6] 李巒巒. 中國大城市宜居性與經濟性協調發展度及其時空格局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7] 李王鳴,葉信岳,孫于.城市人居環境評價──以杭州城市為例[J].經濟地理,1999(2):39-44.
[8] 駱亞琳. 西安市城市宜居性評價研究[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8.
[9] 湛東升,張文忠,黨云曉,等.中國流動人口的城市宜居性感知及其對定居意愿的影響[J].地理科學進展,2017,36(10):1250-1259.
[10] Asami 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Methods and Theory for Evaluation[M].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2001.
[11] P Evans. Livable Cities Urban Struggles for Livelihood and Sustainability[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2002.
[12] 諶麗,張文忠,李業錦.大連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評價[J].地理學報,2008(10):1022-1032.
[13] 劉江偉,魯元珍,劉勇.民營經濟如何促進東北再振興[J].中國中小企業,2018(10):41-43.
[14] 郭秀慧,于東明.民營經濟發展與區域文化根植性——以東北再振興為背景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5): 123-128.
[15] 劉世錦.嘗試“體制復制”,以換環境為突破口,推動東北再振興[J].中國經濟周刊,2016(34):50-51.
[16] 楊蔭凱,劉羽.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新特點與推進策略[J].區域經濟評論,2016(5):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