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靈?周勛波
摘要 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關系到民生、農村經濟及社會的安定,同時加大了鄉村振興及脫貧攻堅的難度。從整體上看,對鄉村文化產業、農產品產銷、農資供給等農村服務、農民工就業問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帶來了較大的不利影響,且影響呈持續性。由此可見,務必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有序恢復農業經濟秩序,減輕疫情對三農問題的影響。基于此,提出幾點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特殊時期;農業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8–0–02
Abstract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the global economy has a bearing on people's livelihood, rural economy and social stability, and has increased the difficul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On the whole,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other rural services,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 construction has brought a large negative impact, and the impact is persistent.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restore the order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an orderly manner on the premise of doing a good job in epidemic prevention, so a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the epidemic 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Based on this,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Xinguan epidemic situati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Farmer' income increase; Countermeasures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8.092
1 新冠疫情對三農問題的影響
2020年春節前夕,新冠疫情全面爆發。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期間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務必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各地政府部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推動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疫情帶來的影響[1]。
1.1 農業生產發展
1.1.1 影響供應鏈的穩定性及安全性 防控初期,全國各地實行人流管控、車輛限行,雖然主要糧食供給充足,但是人們難免對疫情產生恐懼心理,繼而出現囤糧擁擠現象,甚至有部分商家為謀取暴利,將不正規渠道供應鏈獲取的商品流入市場。還有部分群眾不知從何處獲取一些不實消息,大批量囤糧,導致正常的市場供給比例形成不對等的供求關系。
1.1.2 疫情環境及條件受限,產銷環節受挫 隨著疫情管控的實行,大部分禽畜市場和屠宰場等場所開放有限,日均供應量減少。與此同時,由于封路封村、物流時間延長及成本上漲,投入的生產要素供給接近中斷,導致產量減少,面臨飼料供給不足、禽畜供應過剩的困境,產銷環節嚴重受挫。
1.1.3 全球農貿進出口業務受阻,形勢嚴峻 隨著疫情蔓延,國際農貿市場形勢嚴峻,多個國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并采取一系列封關封城措施。2020年初,歐美國家對我國往返航班實行停航措施,直接中斷各國間農產品的往來交易,甚至一些與我國鄰邦通商口岸都陸續關閉。由此可見,雖然我國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國外疫情仍在持續發展,并發展成為一種“全球流行性疾病”[2]。如國外在短期內得不到有效控制,導致國際間的供求關系不平衡,將會進一步加深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1.2 農村地區問題
1.2.1 農民防護意識薄弱,農村成為防控重點區域 農村貧困人口居多,公共衛生環境、基礎設施與城市差距大,難以滿足防疫要求。很多農民文化程程低,危機意識感薄弱,總抱著“城市病毒多,農村夠不著”的傳統觀念,毫無防備地串門、聚眾娛樂,違反居家隔離原則,不配合防控人員的工作。此外,駐村醫生平均年齡偏大,部分偏遠山區甚至只有1名村醫,存在“以一對百”的超負荷工作壓力,若出現突發情況,尤其是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難以及時處理病患。
1.2.2 農民生態環保意識薄弱 鄉村農田一直是野生動物的棲息之地,而大部分農民居所都依山傍水,并流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觀念,很多人隨意捕食野生動物,而野生動物體內存有大量病毒,誤吃后可能會導致病毒傳入人體,潛在致病風險較大。此外,捕食野生動物會危害瀕危野生品種,有些農民甚至荒廢農業,通過違法販賣野生動物獲取收益,破壞生態平衡。
1.3 疫情對農民的影響
1.3.1 農民工遇“疫”,就業形勢嚴峻 農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通常流往城市餐飲業、建筑業、工廠等人員密集的地方,工作技術含量相對低。很多農民工沒有健康出入證明,也無法跨城應聘或返崗,農民工就業在疫情管控下顯得非常被動。雖然政府推行鄉村振興新項目及業態發展,但農民工的知識水平難以在短期內滿足新業態的用工需要。
1.3.2 疫情影響春耕 春耕是農民一年中最關鍵的黃金時候。由于疫情突襲,多條道路處于封鎖狀態,對三農問題的沖擊已延伸至農業生產活動中,如有形的農資供給短缺和無形的農業服務匱乏。有形的農資供給包括各類農藥、化肥及種子等生產物資,因工廠延期復工,生產線暫停、物流時限延長以致供給有限,導致有形的農資供給不能滿足春耕需求[3]。
2 對策建議
2.1 農業發展方面
2.1.1 調動地方儲糧效應,保障市場食品供應鏈安全 面對疫情嚴峻問題,大多數國家更是主動限制食品出口,加強衛生檢疫工作。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堅持“上下一心,一致抗疫”的精神。一方面,全面保障糧食供應鏈和衛生檢疫,充分發揮科學種糧和地方儲糧的效應,穩定價格,實行透明的產銷管理體系,杜絕商家牟取暴利的漏洞;另一方面,在維護生態平衡基礎上合理擴大種植面積,以“綠色、環保”為主,促進高效儲存和生產效率。
2.1.2 暢通農產品產銷環節 鮮活肉蛋、生鮮果類是人們日常的主糧,建議實行“三優政策”:一是每天做好人車登記及消毒的使用記錄,對運送鮮活肉蛋、生鮮蔬果類等快速消費品實行綠色通道,優先送達;二是調整市場架構,如對超市、農貿市場、學校、企業等場所進行一對一供應;三是加強鮮活肉蛋產銷環節的衛生檢疫,避免出現人、畜疊加的疫情。
2.2 農村方面
2.2.1 改善農村醫療環境,建設新農村醫療體系 糧食產自農村,鄉村的環境條件關系到農民的健康,農民的健康決定人民群眾糧食的安全[4]。現階段,農村醫療資源、設施技術、環境都不能滿足應對突發性疫情的條件,需要加強完善鄉村醫療體系,準備充足的醫療物資,疫情期后合理維護設備,對于一些偏遠山區最少配備2名醫務人員,定期安排醫科大學生下鄉到村,為農民進行體檢。
2.2.2 加強農民健康環保意識和素質 鄉村捕殺野生動物、破壞生態平衡的現象屢見不鮮,而農村基層部門作為農民的日常政務小窗口,需要向農民科普環保、野生動物法律法規,禁止出現隨意捕殺野生動物的行為,塑造一個健康的、流動的宣傳環境,加強農民健康環保意識和素質。
2.3 農民方面
2.3.1 以農為本,鼓勵農民回鄉創業就業 農民工遇“疫”,就業形勢嚴峻。為促進城鄉人口就業創業,首先可通過村內就業小平臺及企業聯手,建立線上招聘平臺,為農民工提供合適的就業窗口;其次,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開展幫扶計劃,為其提供低息貸款、農業技術支持,引導他們開展小農場、小作坊、小買賣的微型經濟策略,維護國家繁榮和社會發展,確保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2.3.2 防控工作不松懈,春耕生產不誤時 在疫情和生產“兩不誤”的原則下,首先,建議農業部門以春耕物種為先,按地域劃分物種面積和范圍,統計相關數據,明確不同物種需求情況,工廠再根據相關數據優先生產,優先提供;其次,合理安排農民進行分批分散式生產,減少相互交叉接觸頻率;最后,開展農機服務、農業推廣及其他服務,安排到村,同時向農民灌輸“出門戴口罩、勤洗手、下田不聚集”的觀念,做到防疫春耕“兩不誤”。
參考文獻
[1] 曾顏檸.新冠肺炎疫情下穩步推進三農工作的幾點思考——對習近平關于當前三農工作講話精神的解讀[J].農業與技術,2020,40(11):170-174.
[2] 李谷成.新冠肺炎疫情對武漢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及對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7(3):173–174.
[3] 李叢希,譚硯文.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主要影響及對策[J].超星期刊,2020(2):16–22
[4] 張來陽.新冠肺炎疫情對鄉村旅游扶貧的影響及應對[J].德州學院學報,2020(4):38–41.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