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燕
(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關系到高等學校的生存和發展[1]。在此理念下,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以完善標準和制度,提高學院人才培養工作的滿意度為目標,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切實履行人才培養工作質量保證主體責任,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為實現學院“建成省內一流、國內知名、具有較強石化行業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水平現代化高職院校”的目標提供了有力保證。
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按照“五縱五橫一平臺”的理念構建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3],通過“目標—標準—計劃—實施(監測—預警—改進—計劃)—診斷—考核—創新—改進”的不斷循環模式,形成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運行機制;依托信息化診改平臺,構建形成院校內部治理特色的全要素網絡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4]。
按照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構成,厘清學院各部門在縱向五系統中的歸屬(見圖1),從宏觀層面厘清各部門的角色和任務,便于各部門根據學院質量目標、事業發展規劃,按系統歸屬梳理本部門的工作職責、工作目標和工作標準。

圖1 學院質量保證體系組織架構圖
根據學院組織體系和管理架構,完善學院、部門、教研室的三級質量保證管理組織,梳理確定各級質量保證管理組織的領導、成員和職責。
1.一級組織
質量保證委員會,由主任(學院書記、院長擔任)、副主任(副院級領導)擔任、成員(各部門負責人、各教學系部/區負責人擔任)組成。其職責是:全面負責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和運行,全面實施質量診改;負責全院質量管理工作,編制及審定學院各類診改報告、質量年報、分析報告、自評報告等;部署診改任務,聽取匯報,對診改工作進行統一領導和協調,確定質量信息發布內容、周期。
質量管理辦公室(設在督導與質量評價中心),由主任(督導與質量評價中心主任擔任)、成員(院級督導員、本部門工作人員擔任)組成。其職責是負責建立健全考核性診斷制度體系、執行質量監控,組織編制學院年度質量報告。
2.二級組織
各部門、系部/區,由組長(各部門、系部/區負責人擔任、成員(各部門質量管理員擔任)組成。其職責是負責制定本部門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織和管理本部門的診改工作;編制本部門年度質量報告。
3.三級組織
教研室,由組長(教研室主任或專業帶頭人、課程等負責人、班級負責人擔任)、成員(教研室所有教師或專業、課程等項目組成員、班級干部擔任)組成。職責是負責制定專業、課程、師資、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制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標準,撰寫本教研室的專業(課程)自我診改報告。
圍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根據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及子規劃,將建設目標分解落實到各二級單位;各二級單位根據學院的發展規劃和目標,結合本部門發展實際,制定本部門的專業、課程、師資、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形成學校、院系、專業建設目標執行鏈;各職能部門根據學校年度目標任務分解確定職能部門管理的工作任務,制定職能部門年度工作計劃;各教研室根據本系(部)的年度工作計劃,結合教研室專業、課程和師資培養等工作制定教研室工作計劃,制定相應的制度及標準,確保規劃建設任務的完成。由此構成層級分明、內容關聯的目標體系,即形成目標鏈。通過實施目標管理,打造縱向五系統橫向五層面的目標,并借助信息技術實現源頭數據即時采集,過程實時監測預警與分析,全面實施“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的“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運行機制[5]。
在厘清各部門在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中職責的基礎上,建立崗位工作標準,按照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建設、支持服務、監督控制縱向五系統功能,梳理各系統中的工作任務、工作目標、完成時限、工作結果、診斷點和診斷標準。建立由行為標準體系、建設標準體系、師資建設標準體系和學生發展標準組成的規范性標準。基于專業目標,由專業標準體系和課程標準體系組成的實施性標準,形成由各層面工作標準構成的內容關聯、相對獨立的標準體系(見表1)。

表1 部門年度工作清單(樣表)
按照“事事有組織、事事有標準、事事有監管、事事有反饋、事事有改進”的原則[6],結合學院實際,對現有制度進行梳理、修訂、完善,各部門、系部/區要建立與診改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建立質量分析與信息反饋制度體系,形成貫穿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各層面,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制度保障,確定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要素(見表2)。

表2 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要素一覽表(樣表)
圍繞五縱五橫各系統各層面質量監控重點指標,做好人才培養全過程、全員、全方位數據采集工作,實施動態監測與定期診斷預警,為高職院校自我檢查與量化管理提供實時數據分析與技術支持[7]。建立符合診改理念要求的質量管理機制,對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全過程實施監控。通過信息化診改平臺建設,實現對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學生等方面進行全流程監測及數據采集,為實時預警及自我診斷提供基礎數據。重點在于發現問題、剖析成因、改進創新,從而提高教學及教學服務質量。
學院智慧化校園建設,綜合運用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整合校園所有數字化辦公系統,構建互通互聯、數據共享、數據源頭采集、即時采集、開放共享的數據平臺信息采集、審核、運行管理、數據分析運行機制,建成了大數據中心。
樹立“大數據”理念,建設基于智慧校園大數據分析的診改平臺,與智慧校園大數據中心的業務數據互聯互通,進行數據智能篩選、數據分析、數據監測、預警、診斷及監督執行、趨勢分析、智能報告等。可實現“五縱五橫”數據源頭采集、發展狀態的實時呈現,為學院、系部、職能部門、專業負責人、教師與學生等不同群體提供狀態展示、監控、預警及自我診斷改進等服務[7]。
通過常態化數據統計分析,定期生成各類大數據質量分析報告,為工作績效判斷及考核性診改提供分析依據,為編制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自我診斷年度報告》《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教學質量與改進年度報告》《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自評報告》等提供基礎數據,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目標的實現。
學院質量文化由內隱的精神文化和外顯的環境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專業文化五個層面組成[8]。學院從質量文化的五個層面,秉承工匠精神,豐富“和精行”校企文化內涵,強化質量意識,凝練體現石化職業特色和學院校訓的質量文化,建設互相關聯、制約、滲透的學院質量文化的完整體系。以樹立全員質量意識,加強質量管理,形成自我約束、自我保證、自我診斷、自我改進的質量文化。通過培養和形成良好的學校質量文化氛圍,讓全體師生員工思想上認同教育質量的價值和重要性,并且成為教學質量保障的行為主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