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5月10日文章,原題:若中國的江豚注定在劫難逃,那它賴以生存的浩蕩長江亦將重蹈覆轍千百年來,“長江女神”白豚一直在江中游弋。但隨著中國經濟風起潮涌,白豚成為第一種因受人類影響而滅絕的鯨類動物。其相對名氣較小的堂兄妹江豚仍幸存,但數量已不足千只,比大熊貓還稀少。若不直接干預,長江里最后幸存的這種哺乳動物在短短數年后也將步白豚后塵。
專家表示,倘若江豚滅絕,也將無法拯救長江本身。長江流域不但為中國14億人口的1/3提供水源、交通和食物,還為國家貢獻40%以上的GDP。大壩、化肥流入和過度捕撈等因素正嚴重影響江中水生物。因此,中國領導人早在2016年就表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今年1月起,中國在長江干流和包括周邊湖泊在內的重要支流等流域開始為期10年的“禁漁期”。對于將成為反映此類努力成敗“印章”的江豚來說,禁漁令并非賴以生存的唯一希望。沿長江兩岸,那些將拯救這條河流本身及江豚的清潔水項目正處于不同階段,并面臨不同挑戰。時鐘正嘀嗒作響。
在長江下游,金融、高科技和工業區僅占中國領土的1%,但貢獻全國10%的GDP。盡管跨國公司常被指損害長江生態,但企業越發意識到環境退化對生產構成的危害,并進行徹底改變以保護資源。
長江支流赤水河(如圖)流經相對貧困的三省份。云貴川曾競相從赤水河引水卻都不愿承擔保護責任。但如今三省已合作開展保護和治污。為說服當地民眾使經濟脫離捕撈和采礦,政府正大力推行一種發展模式:生態旅游。赤水河畔沿岸已出現一些新建自行車道。例如在五馬鎮,菜地已變成生態農場、紙廠已被關閉……
對長江未來至關重要的戰場是中游地區,當地傳統經濟模式正與生物多樣性進行一場拉鋸戰。這里也是許多最后的江豚賴以生存的野外區域。有關部門正努力使洞庭湖的一部分重歸工業前狀態。在自然保護區內繁殖的江豚群體已從當初的5頭擴大到如今的近80頭。但這也僅能贏取一些時間。倘若江豚無法最終回歸一條更清澈的長江,此類物種的生存希望渺茫?!?/p>
(作者賈斯汀·金,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