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胡雨薇
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開啟之際,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幾乎所有大國的經濟都遭重創。這場危機加重了一部分人對全球化的質疑,也掀起一股改變現有產業鏈的聲浪。有著“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并復工復產,開足馬力向海外輸送抗疫物資,其在全球產業鏈格局中的位置凸顯,但也因此招致一些疑慮甚至非議。這與一些國家重新解讀醫療物資甚至制造業的價值有關,其中不乏政治因素作祟。全球產業鏈面臨一場什么樣的變局?如何評估某些國家要企業從中國遷回的舉動?《環球時報》記者近日電話專訪了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史蒂芬·羅奇(如圖)。
別將產業鏈當成政治武器
環球時報:4月9日,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洛稱,美國政府將資助美國企業從中國遷回。在當前背景下,美國為何出臺這樣的政策?
羅奇:我現在看到的美中關系是我職業生涯中最糟糕的,過去25年來我一直密切關注這一雙邊關系。近日,共和黨的政治策略被公之于眾,這是一份長達57頁、為今年大選撰寫的文件,它解釋了新冠病毒政治的基本前提——不要為特朗普辯解,而是要攻擊中國。毫無疑問,今年大選的政治策略會著重于攻擊中國。最近傳出美國希望將產業鏈從海外尤其是中國帶回本土,更新或提高關稅,以及可能將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作為賠償而扣押,這些特朗普政府可能采取各種行動的傳聞實際上與其在貿易戰后的策略是吻合的。
環球時報:除了美國,日本、歐盟也有類似的產業鏈回流呼聲,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如果各國都這么做,會對全球經濟造成怎樣的影響?
羅奇:作為總體上對全球化日益強烈的抵制的一部分,各國都有人威脅要讓海外企業回遷國內。在日本政府創紀錄的108萬億日元的紓困計劃中,有2430億日元計劃用于幫助日企重構全球供應鏈。這意味著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他們擔心供應鏈的安全性,無論是與醫療用品有關,還是與食品生產等國內供應鏈有關。美、日、歐都顯示出對過度依賴中國的擔憂,但這就是我們今天面對的現實。
如果將產業鏈撤回本土成為一種趨勢,勢必扭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大規模貿易自由化,再次導致生產和消費的成本上升,并對全球經濟增長構成明顯的負面影響。這種“回流”完全違背我們從大衛·李嘉圖那里學到的有關比較優勢的理論。企業回流可能大幅提高供應鏈的安全性,但也意味著啟用成本更高的國內生產商。
當前全球產業鏈的存在有其理由,它可以提高美國、歐洲和亞洲的跨國生產者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成本效率,從而使消費者能夠以更便宜的價格購買商品。因此,如果我們開始扭轉當前由生產和需求的雙重(高)效率主導建立的產業鏈,我們的經濟和我們所有人都將承受代價。特別是消費者的購買力因產業鏈效率而提高,如果生產成本增加,處在鏈條末端的消費者將受損。
全球產業鏈還是減緩通脹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冠疫情暴發前,據國際清算銀行估計,如果不是產業鏈提高了全球生產效率,全球通脹率將高出約1個百分點。所以,將產業鏈當成武器,很可能讓全球生產體系布滿瓶頸。經濟衰退加深之際,通脹不會回潮,但隨著復蘇穩固下來,一個碎片化、成本更高的產業鏈新世界可能帶來不同結果,飆升的赤字和債務可能加劇這一問題。
現在發生的是,我們從全球產業鏈中淘汰了過多“富余人員”,我們沒有足夠的生產冗余來應對突發事件,比如眼下大規模的疾病、干旱或其他干擾。或許我們需要建立一條更加寬松且靈活的產業鏈,從而避免美中等國政治對抗所帶來的不利經濟后果,但要完全推翻現有產業鏈會給全球經濟帶來災難。
“沒有哪個國家是動蕩的全球經濟中的綠洲”
環球時報:您如何評價中國目前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羅奇:中國不僅是世界最大出口國,也是最大進口國之一,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1993年至2013年間貿易增長的近3/4得益于產業鏈的增長,而中國是這一增長的最重要來源。貿易在這20年間增長4倍,產業鏈幫助推動全球經濟擴張。
不僅在生產上,中國在需求層面的影響也很重要,畢竟中國現在是大多數亞洲經濟體最大的外部需求來源。中國需求的短缺可能對疲軟的歐洲經濟造成嚴重打擊,甚至可能給美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這讓人想起一句名言:沒有哪個國家是動蕩的全球經濟中的綠洲。
環球時報:這場疫情危機會對全球經貿造成怎樣的影響?
羅奇:就此次危機導致全球貿易放緩的根本原因,人們進行了激烈辯論。有人說,這可以追溯到商業資本支出明顯不足,另一些人則提到貿易保護主義激增。兩種解釋的根源在于,在全球需求增長不佳的時代,政策不確定性卻在增加。盡管多邊貿易自由化顯而易見是一件好事,但它并不能抵消許多國家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和內向型政治所產生的不利影響。
相互聯系的世界需要強大的多邊政策架構。鑒于美國長期的國內儲蓄短缺以及與102個國家的貿易赤字,特朗普政府所偏愛的雙邊方式是“失敗的秘訣”。通過更嚴格的財政政策來解決儲蓄問題,并贊同世貿組織的改革,將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戰略。
環球時報:對于各國如何盡快恢復經濟,您有什么建議?
羅奇:首要任務是應對好病毒,其次才是處理經濟問題,這也是中國所遵循的路徑。中國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非常成功,現在仍在努力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我觀察到,中國經濟在供給側的復蘇較為順暢,但需求側恢復依然面臨挑戰,中國消費者仍對外出、購物、去電影院及參與活動存在擔憂,中國經濟的復蘇還面臨著不平衡。
在美國,我們仍在努力應對病毒,經濟的疲軟正給控制病毒傳播的措施帶來壓力,一些人要求停止保持社交距離、病毒檢測和追蹤密切接觸者。如果不能像中國那樣強有力地應對病毒,美國將面臨問題會持續更長時間的風險。
如關系破裂,美國和中國會失去什么?
環球時報:如果中美關系進一步惡化,兩國的經濟會面臨何種負面影響?
羅奇:美中兩大經濟體已經根深蒂固地交織在一起,它們相互依賴,也會因關系惡化而受到傷害。
如果美中關系真的破裂,中國將失去其最大的外國需求來源。目前,出口仍貢獻了中國GDP增長的約20%。中國還將無法獲得推動本地創新所需的美國技術組件。此外,失去美元作為貨幣錨可能導致更大的金融動蕩。
美國同樣會遇到問題,因為它將失去主要的低成本商品來源,美國收入受限的消費者長期以來一直依靠這些廉價商品來維持生計。缺乏增長的美國經濟也將失去外部需求的主要來源,因為中國已成為美國第三大、也是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鑒于目前美國正經歷史上最大的財政赤字,政府對資金的需求迫在眉睫,與中國關系的破裂也將令其失去最大的海外國債需求。
環球時報: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正發生什么變化?
羅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在領導世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自特朗普就職成為第45任總統以來,情況發生了變化。2017年1月,他在就職演說中提出“讓美國再次偉大”,并將保護美國工人免受全球化力量的侵害。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行動。他對全球領導地位不感興趣,他更關注全球化力量對美國的影響,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中他堅持貫徹了這一觀點。
美國今年將舉行大選,其結果可能會改變這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如果特朗普被擊敗,美國的角色可能會發生變化,并進一步回到原來的位置。
環球時報: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日前撰文稱,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您如何看待他的這一判斷?
羅奇:基辛格博士的文章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問題,包含了他對大戰略和大國之間關系的深刻思考。新冠肺炎當然是全球性疾病,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稱其為大流行病,它對世界上所有經濟體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關于這場疫情會否導致國際政治中全球力量的根本轉移,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確實看到,當前全球權力格局面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從未有過的挑戰。因此,在為時已晚之前,美國、中國以及其他大國都有責任認識到對抗的風險,并更多地關注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