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豪 矯瑋

摘 ?要:目的:運動康復訓練對不同病程半月板損傷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采用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患者156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89例。采用系統運動康復訓練進行術后干預,通過Lysholm療效評分、Tegner運動水平評分表及疼痛VAS評分標準以評定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3組較術前均有明顯改善。結論:早期、規律的運動康復指導能夠很好地幫助不同病程膝半月板損傷的術后人群恢復良好的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半月板 ?關節鏡 ?運動康復
中圖分類號:G80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3(c)-002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meniscus injury in different course. Methods: From March 2014 to March 2015, 156 patients with meniscus injury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scopy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cluding 67 males and 89 females. Systematic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s used for postoperative interventi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patients was evaluated by Lysholm efficacy score, Tegner exercise level score and pain VAS score. Results: The thre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nclusion: Early and regular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can help th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ourse of meniscus injury recover their good ability of daily life.
Key Words: Meniscus; Arthroscopy;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是常見膝部損傷,常表現為患側膝關節間隙有明顯的壓痛,膝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嚴重時甚至出現關節絞鎖或彈響[1]。本研究通過對不同病程的半月板損傷術后患者進行及時規律的的康復指導,以探討分析系統運動康復訓練對不同病程的半月板損傷病功能恢復的影響。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符合排除、診斷及納入標準的采用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患者156例,其中67例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根據病程的長短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3組,急性組50例,亞急性組49例,慢性期57例。各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年齡、病程等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無統計學意義差異,存在可比性(見表1)。
1.2 診斷標準
采用《關節鏡外科學》中的半月板損傷[2]:膝關節間隙壓痛,麥氏癥(+),搖擺試驗(+),可出現浮髕試驗(+),過伸(或)過屈試驗(+)。MRI檢查表現為膝關節半月板可見異常信號。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愿意接受膝關節鏡手術治療的患者。
(2)患者年齡20~60歲,患者無冠心病、糖尿病等內科疾病。
(3)患者知情并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可如期康復者。
1.4 排除標準
(1)合并交叉韌帶、側副韌帶損傷、嚴重骨性關節炎者。
(2)存在其他影響膝膝關節功能的原發疾病者,如腫瘤、結核病等。
(3)患者術后不遵循功能康復計劃,不積極配合以致無法判斷療效者。
1.5 療效評價標準
通過Lysholm膝關節損傷與骨性關節炎療效評分、Tegner運動水平評分及VAS疼痛評分對比患者術前、術后功能恢復情況。
2 ?研究方法
2.1 術后康復計劃
(1)術后1~7d。術后當天患膝外固定膝關節支具置于伸直位,局部冰袋間斷冷敷,開始活動足趾屈伸活動及踝關節各個方位的踝泵訓練[3]。第2天開始進行膝關節屈伸訓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直腿抬高、側抬腿等訓練,訓練結束后進行局部冰敷[4]。
(2)術后2~4周。除繼續執行之前康復訓練外,患側下肢開始負重站立訓練。初始時雙拐輔助由10%自體重開始逐漸過度到完全自重。術后第4周開始步態訓練[5]。
(3)術后5~6周。進行雙下肢肌力、本體感覺及平衡訓練。如靠墻蹲起、側步走、單腳站立、功率自行車等[5]。6周后給予患者運動康復訓練計劃,并于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進行門診隨訪和康復訓練指導。
2.2 療效評定方法
采用VAS疼痛評分、Lysholm膝關節損傷與骨性關節炎療效問卷、Tegner運動水平問卷對3組患者進行術前及術后問卷調查并打分。
2.3 統計學方法
本實驗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對實驗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組間差異采用F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P<0.01為有顯著統計學差異。
3 ?研究結果
整個實驗過程中3組患者均能按要求完成康復計劃,術后膝關節VAS疼痛評分、Lysholm膝關節損傷與骨性關節炎療效評分、Tegner運動表現評分均有明顯改善(見表2、表3、表4)。
4 ?討論
本研究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下肢關節的屈伸及肌肉的收縮,促進淋巴及血液循環,有效緩解下肢腫脹的發生,減少術后關節僵直、纖維組織粘連及血栓等不良反應或并發癥的發生[4.6,7]。通過漸進的負重訓練、單腳站立等本體感覺和平衡訓練[5,7],逐漸恢復下肢的協調性,恢復膝關節在各種運動中的穩定性[6]。本研究表明早期、規律的運動康復訓練對不同病程半月板損傷術后的功能恢復均有很好幫助。
參考文獻
[1] 于長隆.常見運動創傷的護理康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56.
[2] 敖英芳.關節鏡外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2:156-160.
[3] 羅麗娟,劉文斌.關節鏡治療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效果觀察及康復護理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6, 14(8):77-78.
[4] 馮華,安貞煥.半月板損傷修復與重建[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
[5] 胡斐,牛潔,馬繼政,等.本體感覺訓練在治療半月板損傷中的作用和實踐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44-49.
[6] 王愛莉.膝半月板關節鏡下修復術后的康復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3):192-193.
[7] 李雙,尹梅娟.膝關節鏡下關節半月板縫合術后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7(10):124-126.
[8] 周謀望,陳亞平,葛杰.骨關節損傷與疾病康復治療方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9.
[9] 黃榆順,李恩超,周文忠,等.膝半月板成型或縫合術后通過早期制動與早期康復介入在關節活動功能中的比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3):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