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淏尹 陳楚杰
摘 ?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我國在社會管理、養老支出等方面的挑戰越來越大。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康養老也變成了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健身氣功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在養生及許多老年病的治療方面都有獨到之處。本文對養老領域中納入健身氣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簡要分析,探究了健身氣功在養老領域的推廣模式,旨在為促進健身氣功在養老領域的推廣提供建議。
關鍵詞:健身氣功 ?老齡化 ?推廣模式
中圖分類號:G81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3(c)-0189-03
1 ?人口老齡化現狀及養老現狀
1.1 人口老齡化現狀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18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達16658.0萬人,占總人口的11.9%,老年撫養比為16.8%。我國正處于快速老齡化階段,并將在2021年進入加速老齡化階段,預計到2023年,老年人口數將達2.7億。而我國60歲以上老人慢性病患病率高達95.2%,高血壓、骨質增生/疏松、冠心病分別位居前三[1]。如何健康變老,有質量地養老,成為了我們考慮的重要問題。積極應對老齡化,健康養老,已變得刻不容緩。
1.2 我國現有養老模式
我國目前主要存在的3種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模式、機構養老模式和社區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是我國目前存在的最廣泛養老模式。在中國孝文化下,家庭養老是3種養老模式中老人幸福感最高的模式。但由于家庭“小型化”現象開始普及,子女外出打工謀生,家庭結構與規模的萎縮,“丁克家庭”概念下,許多家庭也同時面臨退休后無子女的狀況[2]。一系列社會結構變化下,其他類型的養老模式開始興起和發展——機構養老模式和社區養老模式。機構養老大多是采用醫養結合型模式,能夠更方便老人醫治疾病,同時機構通過康樂活動、節日Party等形式,有效安排老人的閑暇時間,對老人精神方面也有裨益。同時,養老機構也會根據老人性格、身體狀況、經濟能力等方面,為老人制定不同等級的服務標準,為老人提供專業化與個性化服務,解決老人照護問題[3]。但當今養老機構發展仍不完善,面臨著養老體系建設不均衡、人才短缺、照護水平不夠等瓶頸問題,使得老人身心健康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社區養老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主要在為社區創辦長者日間服務中心,為長者提供日托服務,這種在家庭照顧的基礎上,以社區為依托,充分利用社區自身資源,又能考慮長者“戀家”心理,是一種新型的可取的養老模式[4]。
社區和機構養能夠聚集更多的老人,為習練健身氣功提供較為固定的人群和時間。長期的固定人群習練,更能觀察效果,根據老人身體狀況,制定有效的習練方法,優化功法,有利于健身氣功引入養老領域的長遠發展。其中,家庭養老中的部分獨居老人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加入健身氣功學習,與更多的同齡人接觸,可以愉悅身心,減少孤獨感。可見,這3種養老模式都是適合健身氣功的推廣的。
2 ?健身氣功在養老領域的研究現狀
2.1 健身氣功的特點
健身氣功作為我國的傳統運動項目,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的運動形式。它以人體運動為載體,表現了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陰陽平衡的辯證觀、運勢道圓的綜合觀[5]。與其他項目不同,老人可以站立或坐立的姿勢完成,并配合呼吸吐納和意識引導,達到增強體質、調節身心、祛病防病的功效[6]。健身氣功可以促進人體血液流動,增強心臟泵血功能,有效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同時還可以增強神經系統敏感性[7],可以有效減緩老人運動機能退化速度。通過長期鍛煉,對老人睡眠質量、記憶功能、情志等方面有良性的調節作用,可以有效應對老人睡眠差、抑郁癥和早期的認知障礙等。
2.2 養老機構健身氣功的開展現狀
現今健身氣功的推廣模式主要是設立健身氣功站點,組織自愿加入者練習。當微信聊天成為當今中國社會交流的主要工具,微信小程序也給我們辦事帶了便捷,北京體育局已推出健身氣功站點小程序。當你身處北京,點開站點小程序,便可立即找到附近健身氣功站點。這也給其他城市起了示范作用,利用當今較為流行的應用程序進行推廣。但健身氣功基礎站點分布不均衡,城鄉差距大,站點基礎設施差,質量不高,人員數量較虛,習練人員散雜,習練時間不固定,管理質量低等問題,阻礙了站點健康可持續性發展[8]。
養老機構組織老人練習健身氣功是它發展的另外一種途徑,但發展情況仍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由于宣傳教育不足,老人對健身氣功的認知欠缺。(2)缺乏專業人員的指導,使得練習難以產生效果,老人信心降低。(3)機構對老年健身的非必要性定位,造成健身氣功不受重視。(4)政策制度的缺失或過于寬泛,很難使體育參與到養老機制中。(5)健身氣功自身的局限性,使得部分功能缺失的老人無法參與練習[9]。
2.3 養老機構健身氣功推廣現有研究
劉永強在《京津冀地區養老機構健身氣功推廣與應用研究》一文中提到,要在養老人才培訓方面,將健身氣功理論和技能,尤其是教學技能的內容納入有關培訓體系。建立健身氣功站點與養老機構的聯系,以志愿服務、合作交流和人才流動的形式,將健身氣功推向機構。氣功改良問題上,要針對老人需求和身體狀況,采用健身氣功相關科研手段和設備設計新的氣功項目,以適應老人的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9]。
王傳龍在他的文中提到,應健全以老人為主體的健身氣功組織管理機制,注重培養老人健身管理骨干[10]。老人管理老人,提高老人加入習練健身氣功隊伍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老人更懂老人,更能根據老人的實際情況,發展健身氣功,吸引更多老人習練。
邱雅清在《對比瑜伽論健身氣功·易筋經的推廣》中談到,瑜伽推廣方面主要原因有經費不足的問題。站點無經費來源,在日常課程、舉辦活動、參加比賽等方面都受經費的限制[11]。
3 ?健身氣功在養老領域推廣的建議
3.1 應按年齡分層次推廣
按照新年齡段劃分,60~74歲為老年前期,75~89歲為老年期,90歲以上為長壽老年期。處于老年前期的老人,總體上身體狀況會相對于老年期和長壽老年期兩個階段老人好,接受能力、學習能力也相對較高,應著重向這一階段的老人推廣。在進入老年期之前習練健身氣功,提高身體素質,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已病減緩發展速度,在老年期前使身體達到一個相對更好的狀態,更符合健康養老,積極應對養老這一時代主題。習練方面,將他們單獨分組出來,給予較高標準的習練。而處于老年期和長壽階段的老人,根據身體素質,一部分身體較好者,在身體能夠適應下,劃入老年前期一組,另一部分劃為另一組。習練方面,以較簡單,柔和,調和心神的功法為主,以適應各個階段老人身體狀況,最大限度提高老人身心健康。
3.2 建立試點機構
養老機構是目前老人聚集較多且有組織的場所,時間安排相對較規律。可以在全國較大養老機構中選5~6個設施較完備的機構作為試驗點,以志愿服務為主,聯合氣功站點、高校氣功研究者,到試驗點做科教調研,時長為2~5年。通過試驗點老人身體狀況前后多次對比,及同不習練健身氣功機構老人對比,再以模范點的形式向全國推廣,促進老人習練健身氣功的興趣和信心,帶動全國老人習練健身氣功。
3.3 加強教練理論水平
健身氣功在養生、防病祛邪上的作用巨大,尤其是在老年慢性病上功效卓著,目前也有較多相關方面的研究,但在老人的推廣上仍不理想。原因有許多,但主要原因是老人對健身氣功的認知不足,甚或產生了誤解。健身氣功作為我國的一項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上與現代體育方法一樣,以功法練習為主,缺少理論課程的配合,很難直接認識到健身氣功與諸多體育項目相比在老年領域方面的優勢。開發理論課程,定期理論教學,使健身氣功不再神秘。配合功法練習,改變老人對健身氣功的看法,也有助于老人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功法。
3.4 走市場化模式
截至2016年,全國健身氣功注冊站點已超過3萬個,習練人數也達到了436萬人,社會指導員超過了20萬人,可見健身氣功站點也達到了一定規模,站點在不停尋求發展之時也應應時代不停優化自己,不僅是開展氣功比賽,更要加強各個站點間的相互合作,互相幫助學習,最大限度地利用站點現有的規模和基礎,更好地為老人習練健身氣功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和專業的指導人員,提高健身氣功的整體影響力。
當然,要順應新時代的發展,健身氣功更要依靠科技的支撐,在原有技能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才能不斷適應老人的各種身體狀況及身體健康的變化,才能滿足各個年齡階段中身體素質較為堪憂的老人,在當今已有的推廣模式下,不斷探索新的模式,才能滿足更有習練需要的老人。同時也可研發健身氣功APP,借鑒美團、餓了么等APP的制作模式,全國各個地區點開都可定位就近地區的站點,提供站點專業化服務,同時APP上的教學視頻也可滿足部分在家習練健身氣功的老人。
健身氣功的推廣模式可以轉變為市場化模式,更好的解決自身發展問題。一方面實行內部市場化,所有參與管理健身氣功的員工都要參與競爭,形成干部職工能上能下的局面,迫使更多管理人員將目光放在基層氣功站點上,進行管理優化、制度改革,考慮事關健身氣功的發展戰略性問題。另一方面實行全面市場化,利用市場化靈活性大、吸引力強的作用吸引更多中年人甚至年輕人習練健身氣功,為發展健康老齡化打下基礎。用市場機制刺激科研的發展和站點、協會的自我管理,同時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制定清晰的扶持政策和進入市場的規范法則。兩條路并行,共同發展,促進健身氣功在健康養老領域中發揮更大作用。
4 ?結語
健身氣功是我國歷史上沉淀下來的瑰寶,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勢的加劇,對它的需求越來越大。它符合健康養老這一宗旨,更是我們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手段。在推廣上,不僅要靠政府支持,更要尋找一條自我發展的道路,不僅要推廣技能功法,更要致力于研究理論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孫建勛,周秋霞,岳淑梅.我國老年群體慢性病患病狀況及藥學服務需求調查[J].中國藥學雜志,2016,51(2):155-158.
[2] 劉慧琳.中國當代養老現狀及模式探析[J].納稅,2018(20):224,226.
[3] 李瑋彤.國內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19(11).
[4] 王建萍.社會工作視角下廣州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探討[J].勞動保障世界,2019(24).
[5] 丁麗玲.論健身氣功文化特征[J].體育文化導刊,2010(5):132-134.
[6] 王炫力.健康老齡化理念下健身氣功融入養老機構老年服務的路徑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18.
[7] 張策.健身氣功的特點、功效以及對老年人的作用[J].武術研究,2017,2(5):105-106,112.
[8] 韓娜.全運時代健身氣功發展路徑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9] 劉永強.京津冀地區養老機構健身氣功推廣研究[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8(8):57-60.
[10]王傳龍.老齡化社會背景下健身氣功發展機遇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17):162-168.
[11]邱雅清.對比瑜伽論健身·易筋經的推廣[D].河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