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珠,尤 嘉
(西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陜西 西安 710003)
早產是兒童神經心理發育的不利因素之一,而晚期早產兒(later preterm infants,LPIs)出現神經發育障礙如腦癱、智力障礙、社交、情緒、行為障礙等風險同樣較足月兒(full term infants,FTIs)高[1-2]。研究發現兒童感覺統合能力不足亦會導致遠期心理行為問題如注意力缺陷多重障礙綜合征、學習困難等[3]。39%~52%的早產兒由于感覺處理障礙而存在觸覺防御過度、多動等問題,不能以適宜的方式與環境進行互動[4]。國內研究多集中于感覺統合訓練在早產兒發育障礙性疾病中的應用價值,較少針對晚期早產兒探討感覺統合的發展。本文據此提出假設:晚期早產兒的感覺統合發展落后于足月兒,應加強對該人群監測,促進全面發展。
以兒童早期發展門診規律隨訪的晚期早產兒和同期出生的正常足月兒為研究對象,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2016050031),在兒童家長或監護人知情同意下完成調查。
晚期早產兒組,即LPIs組:①胎齡為34+0周至36+6周;②無腦損傷以及新生兒重癥監護史;③無遺傳代謝性疾病。足月兒組,即FTIs組:①胎齡為37+0周至42+0周;②出生體重≥2 500g;③無腦損傷及新生兒重癥監護史;④無遺傳代謝性疾病。
采取橫斷面研究方法,對年齡滿24月齡至30月齡(早產兒按糾正月齡計算)的兒童家長或監護人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含兒童一般情況和家庭情況。感覺統合發展檢核表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逐條向家長說明,由家長或監護人根據兒童實際情況如實作答。由專業心理行為評估師使用GESELL發育診斷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diagnosis scale,GDDS)進行智力發育評估。
1.4.1兒童感覺統合發展檢核表
該表項目包含:前庭平衡和大腦雙側分化(以下簡稱“前庭平衡”)、腦神經生理抑制困難(以下簡稱“腦神經生理抑制”)、觸覺防御、發育期運用障礙、視覺空間和形態、本體覺。因本研究兒童年齡為24月齡至30月齡,故對其中的“發育期運用障礙”與“視覺空間和形態”(適用年齡在3歲以上)未測評。各區域分值在(50±5)分為正常范圍。
1.4.2 GESELL發育診斷量表
GDDS是0~6歲兒童發育水平的心理測評工具,也是評定0~6歲兒童智力殘疾的標準化方法之一。包括五個功能區:適應性、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及個人-社會。各能區發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75分為異常。

晚期早產兒組(LPIs)102例,男56名,女46名;胎齡(35.6±2.2)w;出生體重(2 794±480)g;剖宮產68例,自然分娩34例;家庭收入中等以上87例,低收入15例;母親受教育程度大學以上69例,高中及以下33例。足月兒組(FTIs)179例,男85名,女94名;胎齡(39.7±1.1)w;出生體重(3 388±505)g;剖宮產102例,自然分娩77例;家庭收入中等以上150例,低收入29例;母親受教育程度大學以上114例,高中及以下65例。兩組在性別、分娩方式、母親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晚期早產兒組的腦神經生理抑制明顯落后于足月兒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t=3.17,P<0.01)。前庭平衡和本體覺與足月兒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均數呈低于足月兒組的趨勢,見表1。

表1 晚期早產兒與足月兒感覺統合能力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ensory integration abilities between LPIs group and FTIs
晚期早產兒GDDS各能區DQ值均低于足月兒,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t=11.85、8.28、9.63、8.97、11.00,均P<0.01),見表2。
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晚期早產兒腦神經生理抑制分別與適應性和大運動正相關,前庭平衡與大運動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0.227,0.236,0.217,均P<0.05),見表3。

表2 晚期早產兒組與足月兒組 GDDS測評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cores in GDDS between LPIs group and FTIs

表3 晚期早產兒GDDS與感覺統合能力相關性分析Tabl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scores in GDDS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abilities of LPIs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胎齡是腦神經生理抑制、觸覺防御的影響因素(β=0.122、0.093,均P<0.01);出生體重是前庭平衡、腦神經生理抑制、觸覺防御和本體覺的影響因素(β=0.411、0.374、0.242、0.293、均P<0.01);分娩方式是腦神經生理抑制和觸覺防御的影響因素(β=0.241、0.149,均P<0.05);家庭經濟構成前庭平衡、觸覺防御和本體覺的影響因素(β=0.243、0.134、0.305,均P<0.01)。
晚期早產兒在24至30月齡呈現較足月兒落后的感覺統合能力,結果與文獻報道相近[4-6]。但在各分領域中僅腦神經生理抑制能力顯著低于足月兒,觸覺防御、前庭平衡和本體覺均與足月兒無明顯差異,提示晚期早產兒的感覺統合發展不足在發育早期不明顯,是否隨年齡增大而顯著需要后期跟蹤隨訪。有研究報道感覺統合發展不足常在學齡前期和學齡期表現突出[7],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
晚期早產兒GDDS五個功能區發育商均明顯低于足月兒,提示早產是認知發展的危險因素之一,與多數文獻報道一致。晚期早產兒認知發展的落后較感覺統合出現更早,獲得關注更多,而感覺統合發展不足在早期階段不明顯,故常在隨訪中易被忽略。
相關分析顯示晚期早產兒的前庭平衡與大運動正相關,腦神經生理抑制與大運動和適應性正相關,反映了前庭信息的輸入和處理、腦神經對刺激的抑制-興奮的平衡等感覺調控對兒童早期運動和認知有正向作用,可促進動作協調、情緒調節以及人與環境的互動,從而提高認知發展[8]。感覺統合與認知能力的正相關提示積極發展晚期早產兒的感覺統合能力有助于提高他們的運動技能、環境適應性和認知發展。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胎齡、出生體重、分娩方式以及家庭經濟是晚期早產兒感覺統合發展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出生體重在感覺統合的4個維度均有顯著影響,提示即使沒有腦損傷,生理性發育不成熟亦構成早產兒感覺統合發展的風險因素之一。有研究報道低胎齡和低出生體重與嬰幼兒感覺癥狀問卷評估Sensory Profile中的異常行為、情緒反應以及低量表評分相關[9-10],本組結果與之一致。分娩方式對晚期早產兒腦神經生理抑制和觸覺防御存在顯著影響,其原因較復雜:一方面剖宮產導致早期的壓力觸覺、視覺、聽覺以及嗅覺等刺激信息缺失;另一方面剖宮產影響腸道菌群的分布,通過“腦—腸—腸道菌群軸”影響大腦和行為發育[11]。因此早產、剖宮產、低出生體重的嬰兒常有前庭信息處理、觸覺防御和腦神經生理抑制等方面的不足,值得進一步關注。家庭經濟水平決定了兒童生活環境,在本組中構成早產兒前庭平衡、觸覺防御和本體覺的風險因素,提示生活都市化、活動空間狹小、過度保護等限制兒童與外界環境的接觸,使兒童缺少應有的感知覺刺激,易引起感覺統合功能失調[3,12]。
因此,晚期早產兒發育早期呈現不良的感覺統合能力,應加強隨訪監測,促進兒童全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