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玲,張曉輝,邱麗倩,李 霖
(1.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院婦產科,福建 龍巖 364000;2.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保健部,浙江 杭州 310006)
最新調查研究顯示,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每年約有1 600余萬名育齡婦女懷孕[1],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孕齡期超重及肥胖人群增加明顯,孕期體重也顯著增加。孕婦營養狀況和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身心健康及妊娠結局,還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胎兒發育成熟、新生兒健康狀況甚至子代成年期疾病的易感性,這是由于胎兒在發育成長過程中需要從母體吸收多種營養,主要表現在孕婦孕期的飲食需求。已有報道證實,孕期某些營養素缺乏或過多與不良圍產結局(胚胎畸形、先兆流產、早產、胎膜早破、宮內生發育遲緩等)密切相關,也與嬰兒營養與發育狀況(如極低出生體重兒、肥胖兒、嬰兒貧血、低血糖、紅細胞增多等)密切相關[2-3]。而結合文獻,綜合原因主要是:①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孕產婦應多吃高蛋白、高熱量食物,特別是農村老一輩的思想束縛,年輕的孕產婦較無主觀意識,盲目的進食導致體重增長過快;②傳統觀念中忌諱“動胎氣”,使得產婦缺乏適當的運動、鍛煉,天天呆在家里養胎,導致脂肪堆積[4-5];③近年來居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但由于我國食物營養學知識普及程度較低,妊娠期難以真正做到膳食均衡搭配、營養素攝入科學合理,目前孕婦膳食結構不合理的主要體現之一是脂肪、糖攝入量過多,易引起孕期營養過剩而不利于母嬰健康,增加了不良妊娠結局[6]。因此關注與改善孕婦孕期營養與健康狀況對提高下一代身體素質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儲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個性化膳食營養干預對孕婦孕期營養狀況及其對嬰兒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的影響。
回顧性選取2017年1月1日至8月31日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門診規范建檔進行定期產檢的130例孕婦的臨床資料,入選標準:①單胎;②初產妊娠孕婦;③年齡19~40歲;④溝通理解能力正常;⑤常規B超檢查、胎盤位置、胎兒發育有關的各項檢查均正常;⑥胎兒均足月生產;⑦孕婦臨床資料及隨訪資料完善;⑧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B超檢查顯示雙胞胎或多胎孕婦;②胎兒畸形、胎兒染色體異常、胎兒結構異常、胎膜早破、宮內感染、無絨毛膜羊膜炎、嚴重的妊娠期并發癥及內外科疾病;③新生兒出生后無吸入性肺炎、產道感染等并發癥,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出血性疾病及心、腦、肺、肝功能異常;④具有精神疾病史及認知功能障礙者。所有研究對象均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獲準。
130例孕婦根據孕期營養干預方法不同分為干預組(n=80)和對照組(n=50),干預組孕婦年齡22~39歲,平均(32.44±5.56)歲;孕前體質量為43~62kg,平均(52.24±2.19)kg;孕次為0~3次,平均(2.03±1.04)次;產次為0~3次,平均(1.28±0.22)次。對照組孕婦年齡22~39歲,平均(32.52±4.89)歲;孕前體質量44~64kg,平均(51.55±3.37)kg;孕次為0~3次,平均(2.70±1.21)次;產次為0~3次,平均(1.20±0.20)次。兩組孕婦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孕婦給予常規營養指導,如完善產科門診孕期檢查,包括營養在內的妊娠基礎理論知識宣教、指導合理的膳食搭配、教會母乳喂養技巧及指導胎教等。干預組孕婦實施有針對性的孕期營養干預,具體如下:①獲取孕婦孕前相關基本信息,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MI)、身高、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家庭環境、工作情況等,結合不同孕前情況及孕期孕周增長制定和調整飲食搭配(精確計算孕婦每日需攝入的總能量)與運動方式、頻率,密切監控孕期各階段孕婦體質量及胎兒體質量的增長情況。②將每例孕婦孕期膳食營養素攝入情況錄入營養健康系統,定期回顧孕婦三餐、加餐及營養補充劑等膳食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參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7]以指導和調整下一階段營養膳食搭配,遵循均衡、多樣化飲食攝入的原則,并兼顧孕婦孕期生理狀況及胎兒營養需求。③根據孕婦體質量增長及胎兒發育情況,定期對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與能量的供給進行調整,并據此指導和幫助孕婦進行孕期瑜伽、體操或散步等運動鍛煉。
1.3.1孕婦孕期營養狀況
參照《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統計兩組孕婦孕期營養狀況,基本情況及膳食調查采用《孕婦健康綜合調查表》收集調查對象的一般資料,調查員一對一面對面填寫,包括年齡、BMI、身高、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家庭環境、就職情況等,綜合不同孕前情況及孕期孕周增長制定和調整飲食搭配(精確計算孕婦每日需攝入的總能量)與運動方式、頻率,密切記錄孕期各階段體重增長及胎兒體發育情況。將每例孕婦孕期膳食營養素攝入情況錄入營養健康數據表,膳食調查采用“連續3天24小時膳食回顧法”對孕婦的三餐,包括加餐及營養補充劑等攝入情況進行調查,收集調查表后進行統一數據處理。
1.3.2嬰兒免疫應答指標
分娩后28d采集新生兒頭皮靜脈血4mL,靜置半小時后,常溫離心15min,轉速為4 000r/min,取其上清液,置于-40℃冰箱中待測。采用美國BD公司的FAcscalibur流式細胞儀檢測CD19+、CD56+B淋巴細胞,用美國 AbboTT AEROSET 2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免疫比濁法檢測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及補體C3、C4。操作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以供給量標準為依據,干預組孕婦孕期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B1、鈣、鐵、鋅攝入量明顯高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4.889、6.744、6.563、4.299、4.479、6.531,均P<0.05),干預組脂肪、糖攝入量明顯低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4.988、3.802,均P<0.05)。干預組孕婦孕期三大營養素所占熱量百分比,其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比例高于對照組,脂肪比例低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2.642、3.270、2.865,均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孕婦孕期營養狀況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pregnant women during pregnancy between the two

表2 三大營養素攝入所占熱量百分比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centage of calories from the three major nutrients taken
注: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攝取總量的熱量為總熱量。
干預組嬰兒CD19+、CD56+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干預組嬰兒IgG、IgM、IgA、C3、C4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2.642、3.270、2.865、4.393、2.281、3.354、3.344,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嬰兒免疫應答指標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immune response indexes of the infa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妊娠期孕婦體內發生著復雜的生理性改變,對營養要求明顯增加,營養是胎兒正常成長發育的基礎,孕婦孕前、孕期營養狀態在妊娠、胚胎早期發育進程、預防不良妊娠結局中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8]。子宮、循環系統、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的改變及胎兒的生長發育均與孕婦孕期營養密切相關,孕期出現營養不良不利于胎兒的智力、體格發育。體重過高與過低也增加了不良妊娠結局(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兒、胎兒宮內發育遲緩、胎兒宮內窘迫、低出生體重兒等)[9-12]。因此合理的膳食,對合理控制孕期體重至關重要。
孕期營養狀況對新生兒及嬰兒的影響已有諸多報道,如王愛等于2018年研究認為孕期總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攝入量與新生兒出生體重呈正相關;不僅如此,部分孕婦妊娠期間沒有合理飲食,導致營養不足,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因此孕期實施個體化膳食營養指導尤為重要[13]。陳欣妍等于2017的報道強調孕期營養狀況對母親、嬰兒血脂代謝均可產生直接影響,合理的膳食能夠保證多種微量元素的均衡攝入,從而有助于維持孕婦正常的血脂水平。近年來,國外已有大量研究[14-15]得出類似結論,認為部分地區孕婦膳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膳食平衡,如碘攝入過量,維生素D、鈣多種微量營養素攝入量偏低等,易導致超重或肥胖、妊娠合并癥,最終影響新生兒健康。但目前,關于孕期營養狀況對嬰兒體液免疫的影響報道基本空白,僅限于嬰兒或兒童自身營養狀況對其免疫應答水平影響的報道,如陳永英[16]報道顯示手足口病患兒營養狀況與其靶器官損傷、免疫應答異常顯著相關。蔭士安[17]報道認為母乳喂養可改善嬰兒營養狀況,繼而協調促進嬰兒腸道發育、免疫功能的啟動與成熟。
為明確孕期營養狀況對嬰兒免疫應答的影響,本研究對照組孕婦給予常規營養指導,干預組孕婦實施有針對性的孕期營養干預。結果發現營養狀況方面,與對照組孕婦相比,干預組孕婦孕期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B1、鈣、鐵、鋅攝入量明顯高,脂肪、糖攝入量明顯低,其營養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干預組、對照組孕婦孕期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所占熱量百分比比較差異顯著,證實對孕婦實施有針對性的孕期營養干預有助于優化和平衡孕期營養。嬰兒免疫應答方面,分娩后28d,與對照組嬰兒相比,干預組嬰兒CD19+、CD56+水平明顯高,IgG、IgM、IgA水平明顯低,C3、C4水平亦明顯低,差異均顯著。其中B淋巴細胞在介導細胞免疫、調節機體功能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CD19+、CD56+B淋巴細胞含量低往往提示嬰兒存在體液免疫功能異常[18]。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與補體C3、C4作為體液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干預組嬰兒水平明顯低,提示存在相對較強的免疫應答反應,而對照組嬰兒免疫應答反應相對較弱。因此,可認為孕婦實施有針對性的孕期營養干預有助于改善孕期營養,而分娩后嬰兒的免疫應答水平亦明顯改善,可推測孕期營養狀況與嬰兒免疫應答水平具有關聯性。陳俊國等[19]研究顯示孕期維生素D缺乏與新生兒維生素D的缺乏呈顯著正相關,可能對新生兒免疫系統產生影響,對本研究也具有啟示意義,即嬰兒免疫應答水平可能與孕期膳食營養供給不足或過剩、微量元素缺乏等有關。
孕期營養狀況對嬰兒免疫應答水平的具體影響機制仍有待探究與證實,且母體分娩方式如剖宮產或者經陰道分娩是否影響嬰兒免疫應答水平,以及特定分類營養元素的攝入與嬰兒免疫應答水平的關聯性,都將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