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黨鋒
所謂“起”就是緊扣試題限定的寫作任務開篇,根據任務驅動型作文的不同類型,一般有以下幾種“起”。
一、情境設置類之“起”——融入情境
如2019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優秀作文《讓青春在勞動中綻放光彩》之“起”——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必將創造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一勤天下無難事。”古往今來,中華兒女歷經風雨、飽經滄桑,以勤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鑄就了民族的燦爛與輝煌。同學們,熱愛勞動吧,讓我們用勤勞書寫光明未來,讓青春在勞動中綻放光彩。
本題的寫作任務是讓考生以“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為主題發表演講,本開篇考生通過引用習總書記的名言來融入情境,從而準確地接住了任務——讓我們用勤勞書寫光明未來,讓青春在勞動中綻放光彩。
二、權衡選擇類之“起”——做出選擇
如2016年新課標全國卷Ⅱ優秀作文《書香漫卷話閱讀》之“起”——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一直是學習語文的關鍵,而語文學習關系到一個人的終身發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更是關系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因此,于我們中學生而言,雖說提升語文素養的途徑有多個,但我認為閱讀才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關鍵。
本題的寫作任務是從提升語文素養的三個途徑中做出權衡選擇,本開篇準確地接住了任務——我認為閱讀才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關鍵,可謂短小精悍。
三、觀點看法類之“起”——亮出觀點
如2016年浙江卷優秀作文《渴望真實,綻放靈韻》之“起”——
縱觀當下,“虛擬”正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該如何對待它?在我看來,過分沉浸其中和過于遠離排斥都是片面的,我們應承認它,但也沒必要過分崇尚。
本題的寫作任務是對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發表自己的看法,本開篇開門見山地指出,對于虛擬世界“我們應承認它,但也沒必要過分崇尚”,如此,既接住了任務,又觀點明確。
四、關聯組合類之“起”——呈現組合內容
如2017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優秀作文《創新中國》之“起”——
親愛的外國青年朋友,歡迎您來到世界早已熟知的文明、開放、自信而又歷史文化悠久的中國,不過今天我要給您展現的是中國的新標簽——高鐵與移動支付下的創新中國。
本題的寫作任務是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本開篇考生緊扣寫作任務,并指出要給外國青年展現的是高鐵與移動支付下的創新中國,明確告訴閱卷者自己所組合的內容是“高鐵”與“移動支付”,可謂短小精悍。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起”部分一定要緊扣寫作任務,并且要精簡語言,進而打造“鳳頭”,切忌泛泛而談、偏離任務、長篇大論。
所謂“承”就是對寫作任務做一下簡單的闡釋,一般是文章的第二段或第二、第三段。“承”有不同的“承”法:有緊承上文做正面闡釋的“正承”,有緊承上文做反面闡釋的“反承”,亦有作為“起”與“轉”之間過渡的“過渡承”。
如2019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優秀作文《讓心中燃起勞動之火》之“承”——
大家好!古人云:“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既是指引人們邁向幸福的光亮燈塔,亦是延續中華民族歷史的優秀傳統。但揆諸當下,“勞動無用論”卻甚囂塵上。因此,我希望借此次演講,讓同學們對勞動二字有更深刻的理解。【起】
勞動究竟是什么?也許你我都難以精準概括。但請大家環視四周:那堆砌整齊的一磚一瓦,是工人們的勞動;那干凈整潔的一道一路,是清潔工的勞動;那驕傲成長的一草一木,是園丁們的勞動……甚至連我們寫下的一筆一畫,也是各自的勞動。你我都在以勞動丈量時間,用勞動編織生活,無須刻意找尋,在校園里隨手定格,你都可目見汗水——勞動的汗水在熠熠發光。勞動,它就在你我身邊。【承】
考生開篇先接任務,表明演講的背景及主題,這是文章的“起”。接著考生在第二段便對“勞動”的內涵進行了解釋說明及拓展,這是文章的“承”,并且屬典型的“正承”。
再如2017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優秀作文《中國、中國》之“承”——
中國,這個古老而嶄新的國度,我身處其中。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是什么樣的,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他是老人,亦是嬰兒。【起】
中國,他有著老者古樸的褐色,風風雨雨,歲月打磨,在無盡的歷史長河中,他站立著,將往昔記憶溫柔撫摸;中國,他有著老者沉默的智慧,經年走過,年月蹉跎,凝聚五千年的智慧,千山萬水,腳踏實地。【承】
選文“起”部分接任務,“承”部分從整體上對中國的特征——“是老人”做了簡單的闡釋,為下文主體部分全面介紹中國做鋪墊,屬典型的“過渡承”。
所謂“轉”就是緊扣寫作任務全面展開寫作,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具體操作是:針對權衡選擇類的任務驅動型作文,考生可從不同的角度闡釋選擇的理由進而將觀點展開;針對觀點看法類的任務驅動型作文,考生可從不同的角度發表對事件或現象的看法;針對關聯組合類的任務驅動型作文,考生可從所選組合材料的內在邏輯展開行文;針對情境設置類的任務驅動型作文,考生可聯系具體情境緊扣任務及寫作指令展開行文。
一、情境設置類之“轉”——聯系情境緊扣任務
如2019年新課標全國卷Ⅱ優秀作文《深度五四,接力復興》之“轉”——
它是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因為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沖破軍警的阻撓,走上街頭,發動民眾。“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不平等條約”“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游行的橫幅里有著太多的憤怒,憤怒于正義公理的缺失,憤怒于北洋政府的懦弱,憤怒于內憂外患的現實。“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學生們發自肺腑的吶喊聲里有著太多的期盼,他們期盼著國家主權的獨立,期盼著國家領土的完整,期盼著國家未來的興盛。
它是一股推動社會前行的力量。五四運動,不僅拯救民族于危亡、捍衛了民族尊嚴,而且凝聚了民族力量。這力量,承載著曹子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英勇無畏、大義凜然;傳遞著陸放翁“位卑未敢忘憂國”“一身報國有萬死”的拳拳愛國心、殷殷報國情。這力量,喚醒了沉睡的中國,喚醒了東方的雄獅;這力量,讓中國走出了百年的夢魘,走上了獨立富強之路。
它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民族精神。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的五四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它也在不斷豐富著。王進喜、時傳祥的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王選、張瑞敏的不懼風險、勇立潮頭,黃大年、南仁東的無私奉獻、積極進取,這些帶著時代烙印的先進人物,正激勵著一代又ー代的青年人走上新征程,步入新人生。
本部分從三個層面上聯系設置的情境,并緊扣寫作任務展開行文思路,通過“它是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它是一股推動社會前行的力量”“它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民族精神”等關鍵句將情境與任務有機結合,可謂內容豐富,思路清晰。
二、關聯組合類之“轉”——緊扣所組合材料的內在邏輯
如2017年新課標全國卷Ⅱ優秀作文《君子中國》之“轉”——
何為君子?是《周易》中“自強不息”的男子,還是魯迅筆下“敢想,敢說,敢作,敢當”的勇士,抑或是林語堂所說的“敢做我自己的膽量”的人?在我看來,君子是一種自覺與自強的有機結合體。他們文質彬彬、出口成章,并有著“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忍不屈。一個社會繁榮的程度,從來都寄望于默默奉獻的耕耘者。這些耕耘者,正是君子,正是有著家國情懷、民族責任感的中流砥柱。
君子何尋?毛澤東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君子就在身邊,或是江蘇江陰代名為“炎黃”資助青年完成學業的張紀清老人;或是堅信“每一輛車都有終點,但為民服務沒有終點”的人大代表王曼利;或是遼寧義務打掃全樓樓道使得鄰里關系和諧如春的趙志有……他們雖從事著平凡的工作,但卻有著不平凡的舉動,他們用這不平凡的舉動書寫了一個大寫的君子,成了時代風流人物。
本部分以“何為君子”與“句子何尋”為寫作線索,將試題材料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敢想,敢說,敢作,敢當”“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等名言警句形成有機關聯,巧妙地完成了寫作任務。
三、觀點看法類之“轉”——緊扣材料多角度評論
如2016年上海卷優秀作文《評價與被評價》之“轉”——
現代社會中的“評價”,滿足的是人們內心毫無意義的窺伺欲。從微博和朋友圈的興起,我們就可以輕易看出人們是多么喜歡用幾秒的時間入侵他人生活并留下自己的評價痕跡這一行為。同學去旅游了,留下的是不相關的人的評價;明星發微博了,粉絲們狀若瘋狂的評價;親戚曬孩子了,跟隨著客氣有禮的評價。這樣的評價看似種類繁多,其實內容相似且空洞,是窺探他人生活后“到此一游”式的滿足。但許多人認為這娛樂了自己也稱贊了他人,何樂而不為呢?
在某些時刻,評價更是對與自己主流認識不同的行為的批判。人們在獵奇的新聞下方嘲諷辭職去西藏生活的女孩,批判與自己政見不同的人為“五毛”“美分”,試圖說服所有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薩特曾這樣感嘆:“多么奇怪啊!人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說服他人與慶祝觀點相同上。”網絡上無處不在的評價,有多少是試圖說服意見不同者的勸詞和無法說服后惱羞成怒的謾罵呢?
評價對人與社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旅行還是拓展視野、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的途徑時,生活窺伺式的評價,讓旅行變成了美圖的炫耀和狂歡;當深入心靈的哲學沉思從筆端流淌時,生活窺伺式的評價,讓哲理句變成了高深莫測的“心靈雞湯”;當人們用各種途徑把詩和遠方留給朋友圈時,卻悄悄把生活的茍且留給了自己。
本部分從三個層面發表了對評價他人生活的看法,同時緊扣寫作任務且將每一個看法都置于每段的段首,可謂思路清晰;而將朋友圈等時尚元素入文,使內容更加豐富且現實意義更強。
四、權衡選擇類之“轉”——闡述選擇的理由
如2016年新課標全國卷Ⅱ優秀作文《閱讀,開啟語文素養之門》之“轉”——
閱讀能夠培養我們的語感,鍛煉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有效的閱讀能夠培養我們快速捕捉文本信息并準確復述的技能。有些人看書很快,通常幾個小時就能讀完幾十萬字的小說并深刻地記住文本內容和理解中心思想,這全是閱讀的功勞。
閱讀能夠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我就有這樣的體驗:當我的大腦中儲存大量材料信息時,在創作過程中我就能很快地將它們添加到我的文章中,使我的文章更上一層樓。廣泛的閱讀,也意味著你將掌握更多樣的寫作技巧和手法。比如,你特別喜歡魯迅先生的小說,你就會先按照魯迅先生的寫作方式進行仿寫,仿寫得多了,就會慢慢加以創新,最終必能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寫作風格。
閱讀能夠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個人修養。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認為經典文學已經脫離了現代的社會生活,是過時的、無用的,甚至沒有人愿意花時間去品味那富有哲理的經典作品。而在我看來,這種觀念顯然是錯誤的。我國漢代學者劉向說過:“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經典文學能夠代代相傳,便足以證明其就是良藥。在經典文學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領略圣賢的智慧、總結圣賢的經驗,以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并透悟人生之理。
本部分從三個層面闡釋“閱讀,開啟語文素養之門”的理由,同時緊扣寫作任務且將每一個理由都置于每段的段首,可謂內容豐富、思路清晰。
所謂“合”就是文章的結尾部分。具體操作是,考生緊扣寫作任務可首尾呼應,可升華觀點,亦可留白以發人深思。
如2019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優秀作文《以勞動立身,以實干興邦》之“合”——
同學們,我們要熱愛勞動,要積極勞動,為了找到幸福的曙光,為了國家走進全面的復興,我們要堅決抵制“勞動無用論”,反對將勞動全盤委托給人工智能,我們還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點燃自己的青春歲月,努力打造復興中國的輝煌橋梁。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再如2018年北京優秀作文《新時代新青年》之“合”——
祖國啊,您是東海冉冉升起的太陽,您是東方一條騰飛的巨龍。我們新青年一定在新時代的東風下,揚起生命的風帆,乘風破浪,奮勇前進,成就自己,更振興中華!
上述兩例的結尾部分,考生都先回到寫作任務上,然后對全文或進行總結,或進行升華,如此,既緊緊鎖定任務,又完美地上交了寫作任務。